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朵颜三卫 奴儿干都司 下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摩崖石刻

明朝两摩崖文字碑,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东南9公里郊区江南乡阿什村的松花江北岸山上,记述了明朝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三次率大明军队至此造船运粮和两修龙王庙之事。这就是古称“船厂”的由来。吉林省吉林市因鸡林而得名,是吉林省原省会,因明清沿江建有吉林船厂城,故吉林市又被称为“船厂”、“江城”阿什哈达摩崖为明代两摩崖文字碑,第一碑刻于断崖绝壁中部较为突出的长方形青灰色花岗岩石之上,坐北朝南,其下临江,距水面高约10米。此碑通高135厘米,宽70厘米,刻字3行,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字迹仍清晰可辨。第二碑位于第一碑西30米处,坐东向西。由于3次兴罢役的时间恰与钦差内官亦失哈等巡视奴儿干"宣谕抚慰"的年份相合说明吉林造船基地是连结北京京师、辽东都司与奴儿干都司的纽带, 由于当地气候寒冷,不产粮食,居民主要以捕鱼打猎为生。而明朝东北驻军所需粮食,全靠辽东和中原地区供给,所以,永乐皇帝朱棣多次派辽东都指挥使刘清来松花江设立船厂领军造船。摩崖文字周围有一上圆下方碑形刻线,碑文记述了明辽东指挥使刘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 年)三次率军至此。第一次时修建龙王庙,第三次兼任造船总兵官又重修龙王庙。《明实录》卷90载:“比进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儿干等处,令都指挥刘清领军队松花江造船运粮。今各官还朝,而军士未还者五百人。”摩崖碑文证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运粮基地,对经营黑龙江流域和开发东北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驻军在此地屯驻,进一步在控制该区域的管辖。

刘清第一次来松花江督造粮船的第二年,在绝壁上刻下几行字:“甲辰丁卯丑。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大明永乐拾玖年,岁次辛丑正月吉。”此为第一碑。明辽东指挥使刘清于十二年间先后三次率领大明军队官兵来到此处屯驻扎,为此,将过程再次详细记录,便有了石刻第二碑

碑文内容为:“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洪熙元年领军至此,宣德七年领军至此。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

五龙宫

吉林五龙宫,坐落于吉林省吉林市,阿什哈达摩崖石刻碑,古吉林船厂遗址公园。在吉林市东南十五公里处的阿什屯松江北岸朱雀山上。

吉林五龙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6年),明代机构吉林省五龙宫。明代洪武年间庄德东征,悉赖水师,借松花江以济,而鸡林(吉林)乃航行之始。后明朝总兵刘清为巩固边防,督师在朱雀山风景区阿什村与孟家村交界处又为扩大船队规模兴工造船。这有力的证明了在明朝期间,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统治和建设发展,吉林人常说:先有船厂后有吉林,就是指此。为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明朝总兵刘清有在此处建设龙王庙。此后在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又两次率军至此修复龙王庙。此龙王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建造的龙王庙号称关东第一庙。此后,清朝多位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及大臣和随从曾数次到此参观,并赋诗及字。民国大总统顾问刘鼐霖游历松花江及古船厂遗址时曾题联:“图画本天成,试观四壁云山万家灯;楼台从地起,且喜大江东去爽气西来。”

随着历史沿革龙王庙被毁,现仅存摩崖碑刻记载刘清督师造船和建设龙王庙的情况。天运开泰,惠泽四方。乘吉林改革开放之东风,天促良缘,四众弟子发心重建龙王庙,在其基础上扩大其建设,并改名为“五龙宫”,取五龙捧圣之意。

史料记载

清代《黑龙江通志纲要》载:“黑龙江省金石文字之可考者,有《得胜陀纪功碑》,出肇州沙土中,为金代金石。又奴儿干《永宁寺碑》及《重建永宁寺碑》,为明代所立,今皆沦失。案《魏书》乌洛侯,其国西北有魏先帝旧墟石室,太武帝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刻祝文石室之北而还,实为黑龙江石刻见于史传之始,惜今已无可考。又康熙初,墨尔根地方掘井得石,文曰莫来耕,系唐年号。此外惟辽金官印及唐宋古钱数物犹存,其馀残灭者何限。乃至康熙二十八年分界碑,亦复为人迁移,可叹甚矣!近闻大赉新出土有辽匡义军印,当考查保存,并为补入志中。黑省东封,古多争战,实为汉唐来兵力所及。

民族部族

蒙古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以朵颜元帅府、灰亦儿等处怯怜口千户所、台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置兀良哈三卫。王系牧场遍及察哈尔、喀尔喀、喀喇沁、科尔沁、嫩科尔沁、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等处。

汉人

奴儿干是元代流放地区,元代刑制,凡流放远地的称为流远,除了女真族、高丽族流放湖广以外,大都流放到奴儿干,也有流放云南和海南的,但较少。后因流放奴儿干的人太多,站赤运输负担过重,于是按照罪行,“重者发付奴儿干,轻者于肇州从宜安置,屯种自瞻”,因而“奴儿干出军”和“肇州屯种”,成了罪行轻重的区别。

流放奴儿干的人,有普通刑事犯,政治犯。流放奴儿干的普通刑事犯多数是汉人,汉人的习俗也广泛留在奴儿干。东北各少数族原是萨满教传布区域,在元末明初奴儿干出现了佛教的观音堂 为汉俗遗留的证明。

女真

建州女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名称来源于其初迁到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 明初,女真族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分布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等地。

到嘉靖年间(1522—1566),分散聚居于辽东的东北边:建州女真分布在抚顺关以东,海西女真散居于开原以北。明朝在他们新的聚居地设置了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建于正统七年),委任各部首领。

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居住在今黑龙江依兰县一带的胡里改(火儿阿)、斡朵怜(怜一作里,又作吾都里)两个万户府的女真人,由于受到黑龙江中下游“野人”南下侵袭和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分别在首领阿哈出[12],(明赐姓名李思诚),等率领下,沿今牡丹江向南迁移。胡里改万户府的女真人,先移至黑龙江省宁安县,再东行,越过今老爷岭和穆棱河,进入绥芬河流域,遂定居这一地区。绥芬河下游之双城子(今乌苏里斯克)一带为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1403年(永乐元年)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朝明,明廷以其所部置卫,袭建州故名,故命为建州卫,建州女真之名始于此。

斡朵里部南徙,初与胡里改部走着同一路线,在1372年(洪武五年)以前,已进入图们江流域,几经变徙,约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大多集结到以阿木河(又作斡木河、吾音会,今朝鲜会宁)为中心的图们江东西一带。1406年初(永乐四年),因阿哈出推荐,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儿(爱新觉罗·孟特穆)为建州卫指挥使。这样,胡里改和斡朵里两部同居在明朝建州卫管辖下。此后,猛哥帖木儿成为明廷驻守边关的官吏,猛哥帖木儿位高权重,且家族强盛、人口众多,女真各部纷纷前来归附。

1411年(永乐九年)正月,猛哥帖木儿率族西迁,迁徙至开元路属地凤州(今吉林梅河口山城镇北山城)余下地方居住。1412年(永乐十年)明朝在凤州增设建州左卫,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此后猛哥帖木儿部在凤州居住了约十三年,使建州女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原文化接触,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建州女真部不断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生产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经济逐渐发展,女真社会逐步稳定下来,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1422年(永乐二十年)四月,为了反击鞑靼部阿鲁台的扰掠,永乐皇帝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蒙古漠北。 建州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部也同明帝朱棣随驾从征,给蒙古鞑靼部以沉重打击。九月,讨伐蒙古鞑靼胜利班师,猛哥帖木儿部重返余下。此次讨伐,使蒙古鞑靼部对猛哥帖木儿部结下仇恨。次年,鞑靼部再次南下扰掠,向明朝驻军进犯,同时也对猛哥帖木儿部进行袭击。为了躲避鞑靼部的进攻,猛哥帖木儿率族东撤,于同年六月迁回故地阿木河一带居住。

1422年朝廷对杨木答兀叛逃讨伐事件中,朝廷派钦差大臣金声赍敕抵阿木河,令猛哥帖木儿与其弟爱新觉罗·凡察招谕杨木答兀。1433年在招谕过程中猛哥帖木儿与长子阿谷为保护明军官兵壮烈牺牲,猛哥帖木儿立功无数,为明朝为建州女真贡献余生。1437年(明正统二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儿的次子爱新觉罗·董山接任建州左卫指挥一职,爱新觉罗·董山向朝廷提出请求重返辽东定居。

朝廷应允后,董山率领部众于1439年春迁移至婆猪江(今吉林省海龙县)。《明英宗实录》所载:董山率众来到婆猪江后,明朝政府将其安插在三土河(今吉林海龙)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之间,同李满柱处。建州女真便以苏克素浒河(辽宁苏子河)为中心,渐次发达起来。后来定居在赫图阿拉(史称兴京,今辽宁新宾)这里终于成为清王朝的发祥地。

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为女真三大部之一。明代时期对居住在松花江大屈折处及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女真人的统称。因松花江大屈折处在元代称海西,故名。明中叶后,各部南迁,形成乌拉、哈达、辉发、叶赫四部。社会经济有较快发展。从事农业辅以畜牧、狩猎业。有专业铁匠,能将输入铁器加工制成兵器或生产工具。

洪武十六年海西右丞阿鲁灰遣人至辽东愿内附明朝。洪武十八年海西来降。洪武二十年纳哈出归附,被封为海西侯,明朝开始略地海西地区。洪武二十年诏取辽东官军曾往海西、野人地面及纳哈出之境历涉劳苦者二百六人赴京各赐文绮罗衣钞锭有差。洪武二十一年命俺得迷失等往辽东海西等处招抚夷民各赐衣物。

明设羁縻海西卫、所,各部首领均受明封号,分别授予都督、都督佥事、都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并给予印信、敕书、冠带。

野人女真是女真三大部之一,又称东海女真。主要指分布在“极东”、“远甚”地方,即今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女真人。

《大明会典》载,在建州、海西女真“极东为野人女真,到16世纪初,建州三卫已确立,扈伦四部也已形成,并各已形成了稳固的联盟集团,有了各自的地域范围,于是在他们区域之外的女真人,统被称之为东海(野人)女真。在建州、海西女真南迁后,东海女真也趁机南移,进入他们过去的居地,故1621年(天启元年)成书的《东夷考略》载,女真“略有三种,自汤站东,抵开原,居海西者为海西女真,居建州、毛怜者为建州女真,极东为野人女真”。说明明末的东海(野人)女真,包括了原属建州、海西女真的一部分。

“野人”一同明初用来代称女真人。在明代中叶后,即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形成时,用来代指这两支女真人以外的女真人。野人女真明人也叫乞列迷,居住地距奴儿干有3千里,明朝野人女真有3种.。一种叫女真野人,专属山区狩猎为生,似鄂伦春族。一种叫北山野人,北山指的是奴儿干以北之山即外兴安岭北支及鄂霍次克海北岸山区,此部人乘鹿出入,以捕捞各种海产进贡明朝廷。

收缩裁撤

明朝仁、宣二宗,相对于太祖、成祖二帝,可谓守成之君。而且鉴于永乐末期,明朝对蒙古阿鲁台的连年征伐政策,仁、宣二宗开始着手明朝的内治,放弃了对蒙古军事上的征伐政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维系着与蒙古的朝贡关系。而蒙古方面,虽然仍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却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而且也因忙于统一蒙古的步伐,无暇南顾。在此情况下,双方都极力地维系着和平通好关系。

此外,二宗在放弃了军事征伐政策后,开始着手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解散下西洋人员。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而长期威胁明朝的河套之患中的北虏套寇也是土木堡之变后所出现的。

三卫的南下始于明宣德五年间,正统初年已住牧于明蓟辽边外的潇河、老哈河一带,并活跃于整个漠南地区;据《蒙古源流》载:也先俘明英宗后“置于乌齐叶特之暖地养之”。即乌齐业特是蒙古史籍中对三卫的称呼。

而据和田清先生考证,明英宗被俘后一直在瓦刺知院伯颜帖木儿营,随其营往来活动于大同边外的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丰州(今呼和浩特市)、九十九泉、官山(今卓资县北)、昂兀脑儿(今安固淖儿)、即宁海子(今集宁南黄旗海)一带。

可见在蒙古人的记忆中,这一地区在正统年间就是兀良哈三卫的住牧地,至天顺、成化年间三卫的游牧地就完全固定下来了。自明宣德年间开始蒙古各部开始南迁,至嘉靖末年最终形成了漠南蒙古各部。其中经历了兀良哈三卫南徙、北虏入套、左翼蒙古南迁这三个阶段。

然而宣宗在文治上虽然无愧贤君。其武功则未能相称。成祖时期的极限扩张对财政造成了一定负担,边疆事务也让政府颇感繁杂,而宣宗对此常常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

大明共二直隶,十四承宣布政使司,宣宗即位后,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东北方向在成祖时期开拓极远,设奴儿干都司于黑龙江口,辖区远至南西伯利亚,其地极北苦寒,道路不便,至宣德末年,宣宗逐放弃开拓西伯利亚的计划,内迁奴儿干都司于三万卫(今辽宁开原)。于是帝国在东北方向的扩张停滞,大致为直接管理辽宁,而对以东和以北的女真部落以羁縻卫所制度进行统治。

1434年(宣德九年)之后,奴儿干都司虽撤省级军政机构,但其所辖卫所仍奉明朝为主。各个卫所听令于大明辽东都司,凡卫所官员的任命、升降和承袭皆由明廷批准,女真卫所为明朝戍守边疆,按时朝贡赋税,至万历年间东北卫所增加到384所。

明史列传·卷二百零八记载“十三年冬,命使调发朝鲜及野人女直兵会辽东,征北寇。时英宗北狩,郕王即位”

并史料有记载明英宗时期正统(1436—1449) 在今库页岛(苦夷)地区增设波罗河卫所管辖的情况,而明朝中央政府仍然在东北地区有极强的统治权,可以审判或发配当地各民族罪犯,以对当地实行羁縻统治。

上一章 朵颜三卫 奴儿干都司 上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建州女真 阿哈出 猛哥帖木儿 释加奴 李满柱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