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朵颜三卫 奴儿干都司 上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一、朵颜三卫

背景介绍

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是明朝设置的三个羁縻卫所。蒙古称为“山阳万户”(ulge tumen),本来是成吉思汗季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裔统治下的兀鲁思。1388年,北元脱古思帖木儿汗被明军击溃,随后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辽王阿札失里遣使降明,明朝遂分其为三卫。因为辽王阿札失里所领在元代分别为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台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和灰亦儿等处怯怜口千户所,明朝的三卫也就基本沿袭了元代的三所名称,分别称为“朵颜”、“泰宁”(台州在元代归泰宁路)和“福余”(即灰亦儿)。明朝统称三卫为“兀良哈三卫”或“朵颜三卫”。但是,阿札失里很快又归附北元,明朝派兵讨伐,双方关系断绝,永乐初年重建三卫。朵颜卫自称兀良哈(五两案)人,泰宁卫自称翁牛特(往流)人,福余卫称乌济业特(我着)人。兀良哈是成吉思汗功臣者勒蔑后人;翁牛特意为“有王之民”,是铁木哥斡赤斤的直属部落;乌济业特(我着)的起源则可能是蒙古化的女真人。

起初,泰宁卫游牧在今吉林洮安一带,朵颜卫在今兴安盟一带,福余卫在今齐齐哈尔市一带。自宣德年间起,三卫开始从东北的传统游牧地南下明朝蓟、辽边外,到16世纪中叶,“朵颜在山海关以西、古北口以东蓟州边外驻牧;泰宁在广宁境外;福余在开原境外辽河左右驻牧”。后来,泰宁、福余二卫及朵颜卫的一部分成为察哈尔、内喀尔喀、嫩科尔沁等部的属民,朵颜卫的另一部分成为喀喇沁和土默特的属民,加入了喀喇沁万户。

朵颜三卫,也称“兀良哈三卫”。1389年明廷在东北蒙古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包括朵颜、泰宁、福余三个卫。朵颜卫在今归流河上游朵颜山一带,属民主要是蒙古兀良哈人;泰宁卫在今洮儿河流域,属民主要是蒙古翁牛特部人;福余卫在嫩江和乌裕尔河流域,属民主要是蒙古乌齐叶特人。同时,明廷封阿札失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并帖木儿为指挥同知;封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封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三个卫中兀良哈人势力较强,故明人笼统地称为“兀良哈三卫”。1399年明皇室为争夺帝位而发生内乱。燕王朱棣借助兀良哈三卫的力量,消灭了与他争皇位的朱权势力,1402年即皇位。为了酬谢兀良哈三卫的“战功”,许诺赐给大宁卫。但这个许诺未能兑现。后来兀良哈三卫与阿鲁台太师联合进攻明朝,兵败,损失惨重。15世纪中期他们到达明长城边外驻牧。朵颜卫在喜峰口和宣府之间,泰宁卫在锦州至辽河之间,福余卫在沈阳、铁岭、开原之间分别驻牧。三卫在广宁、开原等地设马市与明朝保持互市关系。

二、奴儿干都司

机构设置

奴儿干,亦称“耦儿干”、“努而哥”,或作“纳尔干”。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合一建制。

明朝建立后,1375年(明洪武八年),在东北地区南部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司。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明总兵官周兴、庄德等进军到脑温江(今嫩江)、忽刺温河(今呼兰河)和斡朵怜(今依兰县城西马大屯)一带,海运漕粮派官招抚,始建卫所制,设指挥使和千户。

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廷决定,升奴儿干卫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下游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地方,即元朝征东元帅府的故地)。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同时还开通了东西两条驿道,保证文书传递、贡赋粮饷的运送。

明廷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奴儿干地区巡视。太监亦失哈从1411—1433年(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的22年中,曾10次前往视察,对都司、卫、所官员授予官职、印信,赏赐衣物钱钞。并在奴儿干都司的山顶上,修建了永宁寺,先后留有“敕建永宁寺记”和“宣德八年重建永宁寺记”两块石碑(现藏于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

奴儿干都司是辽东都司奉命设立的专门承担对黑龙江与松花江流域进行招抚的机构,辽东以北数百个卫所直接听命于中央政府,直接与明廷官方建立联系,而无需要经过奴儿干都司这个中间环节。同时,明初在东北的种种经略活动如吉林船厂建造舟师,建立数千里的驿站系统等则是由辽东都司方面全权办理。

管辖区域

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包括了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上扬斯克山以南。库页岛上设立襄哈儿卫、兀烈河卫,辖区内广置卫、所,作为都司所属的地方军政建制。

在奴儿干都司建立前后,1403—1409年(明永乐元年至七年),陆续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滚河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130余卫,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增加到卫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称384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

历史演变

元朝时期

奴儿干是元朝辽阳行省“征东元帅府”的旧址,明朝在这里设“奴儿干都司”是承旧制——与之类似的是匈奴在西域设置的“僮仆都尉”城后来被汉朝西域都护继承(轮台)。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辽阳行中书省)又称辽东宣慰司,是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在当时民间多简称为辽阳省、辽阳行省。统有七路、一府。属州十二,属县十。元朝末期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实际统治者为纳哈出。

征东元帅府,又称征东招讨司或东征元帅府,是元朝镇守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等地的军事机构。隶属于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先后为其下开元路、水达达路管辖。治所位于黑龙江下游东岸靠近入海口的奴儿干城(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

而元朝之所以在这里设置“征东元帅府”,企图通过鞑靼海峡(今称鄂霍茨克海峡),抄袭日本的北海道及东北地区。

元朝征日大将张成(他曾经参加征日本的行动,遇台风后搜罗残部顺利回到元朝)率所部在奴尔干地方屯田镇守达一年之久。——更加溯其源流,奴尔干所在的黑龙江口地区,在古代就是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库页岛、北海道和大陆黑龙江流域的物品交易点,在长时期内,都是贸易区,这个职能在清代还是存在,当时北海道的虾夷人就从这个途径从中国输入丝织品,再传至日本,被日本人叫做“虾夷锦”。

明朝时期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采取军事征服和招抚相结合的手段,先派重兵北上大漠消灭北元势力,而对东北地区采取招抚为主的政策。

随着明军在统一全国战争中的逐胜利,东北的元军残余势力发生了动摇和分化。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故北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奉表降明,明朝遂即设置辽东卫。同年七月,改置定辽都卫,十月,改定辽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作为明朝当时管辖整个东北地区的最高卫政机构。

辽东都司建立后,东北南部的各支元军相继归附明朝, 但在其北部及黑龙江南部地区仍盘踞着兵多将广的北元东北王纳哈出势力。纳哈出是成吉思汗时期四杰之一木华黎的裔孙。凭借军事力量成为北元的丞相和太尉,拥众二十余万,坐镇金山(今吉林省怀德),图谋恢复元朝统治,成为明朝统一东北北部地区的严重障碍。

明太祖数遣使招抚,其置而不答。洪武八年(1375),纳哈出入犯辽东,兵锋直达金州,被辽东都卫马云、叶旺等击败。其后屡入塞犯,皆为明军所打败。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派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军20万出征东北。经通州迂回至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打败元朝守军。然后,从庆州出发,分兵驻守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宽河(今河北宽城县)、会州(今河北平泉县)、富峪(今河北平泉县北),四城与辽阳金州沿海一带,形成对纳哈出半月形的包围圈。纳哈出闻明军北征,因北元汗廷没有援军,遂弃金山老营(在今吉林省双辽市),进驻新泰州(今吉林省前郭县塔虎城),又分兵为三营。五月,冯胜留兵五万于大宁(今宁城),遣大军十五万直奔金山,获纳哈出部将乃剌吾,并遣之劝纳哈出降。同年六月,据守伊通河边的高八思帖木儿、洪伯颜帖木儿等以部来降。冯胜军进至辽河东部,获纳哈出哨率300人,遂进驻金山之西,逼近纳哈出的老巢,史称金山之役。纳哈出自知实力不敌,最终率余部向明朝投降。此役随同纳哈出投降的故元官吏、将校多达3000余人,共获降卒4万余人。降后,朱元璋亲封纳哈出为海西侯。纳哈出的归降,在东北地区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仅为明朝统一东北地区清除了重大障碍,也是从整体上对故元势力的一个沉重打击。为明朝统一东北地区奠定基础。此后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朝故臣多率部纳贡归降。

1402年7月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永乐七年(1409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朱棣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九年,太监亦失哈等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是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朱棣一再强调黑龙江流域是“锁钥之地”。亦失哈曾奉命九上北海。在此期间,明朝在松花江上建成了造船厂,留有著名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明代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位于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阿什村的松花江北岸。

两块摩崖石刻分别为“摩崖阁”和“阿什亭”,两处摩崖石刻详细记载了明代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3次率领数千大明军队官兵、工匠来吉林造船的具体时间,证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运粮基地。

管理制度

羁縻之策

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开始行政管辖权。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派驻数年而轮调的朝廷流官,后改为当地部落领袖所世袭,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

其境内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等族人民,多以渔猎为生。

按照明朝政府规定,奴儿干都司所辖部民必须定期进京朝贡。黑龙江等地女真族每年进京朝贡1次,每次朝贡名额1000人;兀良哈三卫的蒙古族每年进京朝贡2次,每次朝贡名额300人。

奴儿干都司和卫所的各级属官都是明朝政府的地方官员,负有管束人民、保障边疆的责任。都司和所辖卫所的各级官吏都是明朝政府任命,并分别持有朝廷颁发的诰印、冠带、袭衣等。

所谓诰,即诰敕,按明朝规定,武官一品至五品,为诰命,六品以下为敕命。

所谓印,是指礼部铸颁的印信。冠带、袭衣是指明朝的官服。

当时有严格规定,各卫、所官员至京,必带本卫印信文书,方许进京。奴儿干都司所辖部民还必须听从政府征调,闻令即从,不得违期,当地部民直接承担了保卫边疆的义务。《明史》列传二百八记载土木堡之变时:“十三年冬,命使调发朝鲜及野人女直兵会辽东,征北寇。时英宗北狩,郕王即位。

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1434年(宣德九年)之后,卫所一直存在,仍奉明廷为主。

奴儿干都司与内地统治方式不同,主要是采取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边疆时较为常见的羁縻方式(即土司制度)。“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打击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地区;并可以调遣当地部族参与作战;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可调整控制当地的经济贸易。明代,土司制度发展到鼎盛期,永乐七年(1409年)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是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统治机构,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

都司驿站

明朝十分重视恢复和建立东北水陆交通驿站,在元朝的基础上又扩大了东北驿站的交通范围,其中经过长白山地区的交通驿站有两条。一条是“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另一条是“纳丹府东北陆路”。前者是明初通往建州卫,和建州卫通往明朝的朝贡道。后者是明初通往毛怜卫的路线,是明初毛怜卫等卫的朝贡道。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便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卫,招抚海西、建州、野人女真首领归附,初步完成了明朝对东北的统一。从这年起,他先后六次派遣内官郑和率舟师出使西洋诸国,经营中国南海诸岛。同时,为了巩固东北领地,又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等地土著居民。为此,他派遣明代女真官亦失哈九次前往巡视。

据《明实录》载:“永乐二年二月,忽剌温等处女真野人头目把剌答塔来朝,置奴儿干卫,以把剌答塔、阿剌孙等四人为指挥同知,古驴等为千户所镇抚。”永乐七年,朱棣决定设奴儿干都司,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给兵二百护印,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管辖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岁贡海东青鹰、貂皮等物。

亦失哈,又叫亦信,海西女真人,明朝著名内官。(与郑和齐名的明代著名开扩者)为了完成这次远征,他在吉林市南郊松花江畔一个叫阿什哈达的地方,费时一年,制造了25艘巨船。

永乐九年(1411年)春,他统率千余大明官兵军队,乘坐着满载布帛丝绸、粮食器具等物资的巨船,乘着春天的季风,扬帆起航,浮江而下。从松花江驶入黑龙江,不舍昼夜,直下奴儿干。这次远征,抵达奴儿干后,亦失哈召见了当地居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宣布“敕谕”,“授以官爵印信,赐以衣服,赏以布钞,大赍而还。依上兴立卫所,收集旧部人民,使之自相统属。”并与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等官员在一个叫特林的地方(今俄罗斯蒂尔)开衙设府,设立了明朝最北部的官府——奴儿干都司。

当时的盛况,后来被他们自己刻在了永宁寺碑上:“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以前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开设奴儿干都司。”

1412年(永乐十年),永宁寺碑记载:“冬,天子复命内官亦失哈等载至其国。”刚从奴儿干回京分亦失哈,风尘仆仆重返阿什哈达造船,于次年春第二次巡视奴儿干。

这次,他不仅带去大批衣服器用等物品,而且做了两件永载史册的大事:一件是“亲抵海外苦夷”,首次登上了库页岛,巡察了大明王朝最东端的领土。并以朝廷钦差的身份,接见“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宣示朝廷对苦夷的关怀。并且在库页岛设立襄哈儿卫、兀烈河卫,另一件是带去一批工匠,在满泾站修建了一座永宁寺,勒石建碑,上刻“敕修永宁寺记”。记载了明朝建立奴儿干都司、兴建永宁寺和自己巡视该地区的经过。

明代史料表明,从永乐九年(1411年)到宣德七年(1432年)的二十多年间,亦失哈九次(一说十次)奉命巡抚奴儿干,便征服了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

1432年,明宣宗宣德七年,亦失哈最后一次巡抚奴儿干。这是明王朝最为隆重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派使臣到黑龙江下游地区进行宣抚,也是亦失哈人生历史最辉煌的一页。

此事,《重建永宁寺记》有记载,《明实录》上也有记载:“遣中官亦失哈等往奴儿干处,令都指挥刘清领大明官兵松花江造船。”关于刘清造船,还见于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宣德七年二月卅日,刘清造巨船五十”这是亦失哈一下奴儿干船队的两倍,所率官兵也是两倍,即二千人。五十艘巨船浩浩荡荡行驶在江上,逶迤四五十里,每船乘40人,还要装载朝廷赏赐给奴儿干各部族头领的物品:布帛绸缎、器具、酒和粮食。

根据宣德二年亦失哈第六次下奴儿干时的记载,一次运往“奴儿干军队官兵三千人。人给行粮七石,总为二万一千石。”[22]每艘船上的货物重量应不少于60吨,可见明王朝对奴儿干部族的赏赉是相当丰厚的。

在奴儿干,亦失哈见“民皆如故”,独永宁寺破毁。破坏寺庙者被捉,“皆怵惧战栗”,以为要被处死。亦失哈表现了大国使者的风范,好生柔远,进行安抚,“特别宽恕,斯民谒者,仍宴以酒,给以布物,愈抚恤。”(《重修永宁寺记》)维护了奴儿干地区的稳定。

亦失哈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劝说女真部族首领派使团向明王朝效忠臣服。他的说服相当成功,当地的酋长们纷纷响应,寻着元朝的海西东水陆城站,在江边的森林和草原上,趟出了一条更加漫长的驿路。南起于双城市石家古城,走阿城,经宾县鸟河,沿松花江迤逦北上,于黑瞎子岛入黑龙江,直抵黑龙江入海口,共10城45站(在境内有8城23个站)。

水路为单行线:江南-北京-登莱-大连-开原老米湾-阿什哈达-松花江-黑龙江-鞑靼海峡-库页岛-日本北海道;

陆路为往返皆可的路线:江南-北京-开原老米湾-底失卜站(海西东水陆城站第一站,黑龙江省双城市石家古城)-阿木河站-尚京城(阿城市金上京古城)-海胡站-扎剌奴城和鲁路吉站-伏答迷城站-海留站-扎不拉站-伯颜迷站-能站-哈三城哈思罕站-兀剌忽站-脱亨站-斡朵里站-一半山站-托温城满赤奚站-阿陵站-柱邦站-弗思木城古佛陵站-奥里迷站-弗踢奚城弗能都鲁站-考郎古城可木站-乞列迷城乞勒伊站-莽吉塔城药乞站(黑瞎子岛、狗站第一站)-奴合温站(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乞里吉站-哈剌丁站-伐兴站-古伐替站-野马儿站-哈儿分站-撒鲁温站-伏答林站-马勒亨古站(俄罗斯共青城梅奇勒屯)-忽林站-虎把希站-五速站-哈剌马吉站-卜勒克站-播儿宾站(俄罗斯沙文斯克)-弗朵河站-别儿真站-黑勒里站(俄罗斯特林南)-满泾站(奴儿干都司,黑龙江下游亨滚河口)-黑龙江口-渡海-囊哈尔卫(库页岛北部东海岸)-拉喀-哈剌马吉站-渡海-拉喀(库页岛北部东海岸)-兀列河卫(库页岛北部西海岸)-波罗河卫(库页岛中部西海岸)-白主(库页岛最南部)-渡海-宗古(日本北海道稚内)。

设置军队

护印军是明朝奴儿干都司驻地的驻防军队,常备戍军的数量,已见「二千」和「千馀人」, 最多时达「三千人」,最少时也不减于「五百人」,每 2 年轮换 1 次,戎期满归还辽东的官兵都给以厚赏。《明宣宗实录》:“整往奴儿干官军三千人,人给行粮七石,总二万一千石,宜徇例于辽东都司支给。从之。

1.《明太宗实录》:“永乐七年闰四月,设奴儿干部指探使司。初,头目忽喇冬奴等来朝,已立卫。至是,复奏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放置都司。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裣事,统属其众,岁贡海青等物,仍设狗站递送。”

2.《辽东志》:“ 奴儿千都司, 先名远三万户府, 前代无考, 元为东征元帅府。国初累加招谕, 永乐九年春, 复遣中使率官军, 驾巨船,至其地, 爵资其人之来附者, 设都司都指挥三员—康旺、伶答刺哈、王肇舟以镇抚之。间岁相沿领军, 比朝贡, 往还护送, 率以为常。”

建造寺庙

永宁寺

永宁寺,是1413年(永乐十一年)明朝宦官亦失哈在巡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所辖地区时,在奴儿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所修建的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佛寺,位于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奴儿干城(清朝称庙街,亦作庙屯,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北山上。

1409年(永乐七年),明朝在奴儿干地区设立了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明成祖朱棣派女真族宦官亦失哈作为钦差太监多次前往奴儿干都司巡视,宣谕抚慰当地人民,以便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亦失哈于1413年(永乐十一年)第三次巡视奴儿干都司,决定在该都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修建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佛教寺庙,并命名为“永宁寺”。永宁寺建好后,亦失哈在其上竖立了一块石碑(永乐碑),上刻《永宁寺记》碑文,上面记载着明朝建立奴儿干都司的史实及亦失哈本人前两次巡视的过程,以纪念永宁寺的修筑。亦失哈于1432年(明宣宗宣德七年)第十次巡视奴儿干都司时,发现原先建立的永宁寺已经毁坏,于是重建了永宁寺,并于次年(1433年)在其上再次竖立了一块石碑(宣德碑),上刻《重建永宁寺记》碑文,记载了重建永宁寺等情况。亦失哈所立的这两块碑被合称为永宁寺碑。这座寺庙的建筑遗迹直到民国1918年还能看见。

永宁寺碑

永宁寺碑是中国明朝的石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明朝奴儿干都司官署附近黑龙江岸的石岩上(今俄罗斯特林,距黑龙江入海口约150公里)。碑有两块:一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永宁寺记》,一为宣德八年(1433年)的《重建永宁寺记》,均系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视奴儿干都司时竖立的。永宁寺碑是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清末曹廷杰重新发现永宁寺碑并将碑文拓下,使其得以流传于世;而这两块石碑则被俄国拆除并运往海参崴。

1885年,中国学者曹廷杰奉吉林将军希元之命,到黑龙江东岸调查,也看到这两块碑,并拓下了碑文。他对永宁寺碑的考察在他的著作《西伯利东偏纪要》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曹廷杰还根据碑文,首次确认这是中国明朝的永宁寺碑,并明确指出了这是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时所立的石碑。这是历史上对永宁寺碑的第一次详细考察,并揭开了永宁寺碑和明代管辖东北疆域,碑文亦从此流传于世,并得到了重视。永宁寺碑共有两个,一个是立于永乐七年(1413年)九月的《永宁寺记》(简称永乐碑),一个是立于宣德八年(1433年)春季的《重建永宁寺记》(简称宣德碑),均为花岗岩雕刻而成。永乐碑高102厘米,宽49厘米,厚36厘米,碑正面刻汉字30行,每行64字,额书“永宁寺记”;碑阴为蒙古文与女真文,是对汉文内容的简要翻译,各15行。碑两侧均为汉文、蒙古文、女真文、藏文刻写的佛教“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碑文中的汉文由明朝官员邢枢撰写,蒙古文由阿鲁不花书写,女真文由康安书写。在碑记后面还有一百多人的题名,其中既有汉族人,也有少数民族,包括中央钦差内官、东北各地主要卫所官员和奴儿干都司衙门官员的官职、姓名,特别列署了安乐、自在二州各族官员的名字及各族工匠、医生的名字。永宁寺碑是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见证了明朝时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统一和巩固。从文化上来说,永宁寺碑(永乐碑)碑阴的女真文经过罗福成、长田下树、金启孮等中外学者的考释,已得到充分还原,其语法接近清初满语,对研究女真语历史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它作为奴儿干都司存在的实物证明,亦可补《明史》等清代官修史书之缺。

1904年,沙皇俄国将两块永宁寺碑拆除搬走,转移到海参崴的博物馆中,他们还将永宁寺附近遗迹(如石经幢、八角塔)等全部毁坏。现在两块碑仍在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Примор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объединенный музей им. Арсеньева)一楼,地址为斯维尔特兰大街20号(Ул. светланская,20)。

这一时期,外国人也有不少关于永宁寺碑的记录。1808年,日本人间宫林藏奉德川幕府之命在进入黑龙江流域“探险”时,曾见到这两块碑,并写入他著的《东鞑纪行》一书中。他这样描述道:“众夷至此处时,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 ,可见明朝的永宁寺碑对当地女真居民的影响非常深远。但由于他是在船上遥看的,所以没有对这两块碑有仔细观察。

185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律师、驻俄国商务代办佩里·麦克多诺·柯林斯横越西伯利亚,由黑龙江河源顺流而下,直至黑龙江口进行考察,1860年发表了《阿穆尔河纪行: 伴随着穿越西伯利亚的陆地之旅,以及满洲、Kamschatka与日本的游记》一书,其中对永宁寺碑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这样写道:“这些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永宁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怀有一种神圣、持久和强烈的信仰,这种木片制成的花朵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献礼,还可能加上一头牲畜作为向这个地方的神抵赎罪的牺牲。”

1861年,英国人拉文斯坦发表了《俄国人在黑龙江上》一书,对永宁寺碑的历史遗迹做过简明介绍:“在阿姆贡河(即恒滚河)口附近的黑龙江左岸屹立着一处高达百英尺的断崖,在其顶上发现有古刹的碑、塔二三处和其他遗物。碑石之一立于距绝壁大约二步远的地方,碑高五英尺。另一碑的碑座是花岗岩,碑身是纹理鲜明的灰色大理石。此二碑刻有汉字铭文,记载着在此处建造寺庙之缘由。”

长白山寺

长白山寺是指明朝在洪武年间建造吉林船厂后,又于永乐十四年(1416)至十五年(1417)间,明廷派张信(张童儿)率官兵1000人从辽东向长白山地区进发。一路上,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并动用运粮士兵1.8万名,行走70天,终于抵达长白山区的罗延(今安图松江),置木栅,造仓库,输入粮草,从事屯垦开发,并到分春江(今珲春河)山场采捕,委派官兵到南罗耳伐木,督造长白山寺,(南罗耳是今长白山北的平原上的古城遗址即宝马城)并置管理僧人的行政机构——僧纲司,行政官员在当地僧人中任命。随后,明廷于长白山区设立若干卫所。 长白山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也是女真的发祥地和文化圣山。意义重大, 明初,已经着手在长白山下驻军和开发,以便巩固其统治。

继建造永宁寺之后,明朝政府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五年(1417)正月,发布诏谕,在贴近长白山主脉北麓营造长白山寺。明廷派遣太监张信(张童儿)、指挥陈景等人到长白山的罗延(今安图县松江镇)“置木栅,造仓库,输入粮料”,从事屯田、开发分春江(今珲春河)的采捕。随之,张信又率官兵兵马一千,到南罗耳(今考为长白山北宝马城)“斫材木,修寺造社”。因在南罗耳等处伐木,则必雷震,必以钜无声而取,进度迟缓,工期长达五个月。寺竣之后“以达达僧人及近处有善心僧人看寺”。是年五月,明廷为加强对女真族佛教的管理,设辽东建州卫僧纲司,命本土僧搭儿马班为都纲。从而,把佛教的传播进一步推进到长白山腹地。明廷为鼓励佛教在长白地域少数民族中大规模的传播,明文规定对少数民族僧人给以与其部首领同等待遇,赐予敕书。史载“计有诰敕夷人番僧:朵颜卫、福余卫、泰宁卫、海西女直、建州女直、乌思藏、长河而等处”(见万历《大会典》)。由此可见,当时佛教在兀良哈三卫及海西女真地区已有很大发展。

庙街

中国古称为庙街、庙尔、庙屯。在满语中,miyoo是庙的意思,gašan为村庄的意思,因此地曾有明朝所设立的永宁寺因而得著名。划归俄国后,其俄语名音译为“尼古拉耶夫斯克”,用来纪念俄国皇帝尼古拉一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地图将其标记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但是全球各地华人华侨仍然普遍使用“庙街”作为名称。日本则称此地为尼港。该地曾先后被唐、辽、金、元、明、清等中国王朝统治,元明两朝称为奴儿干城,是元征东元帅府、明奴儿干都司治所所在地。

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朝官员亦失哈在奴儿干城(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治所所在地,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特林北山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供奉观音的寺庙,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故名“永宁寺”。勒石为碑,作“永宁寺记”。记述自己奉明成祖之命,巡视奴儿干,抚慰各部民众以及修建永宁寺的情况。历经两朝21帝近400个春秋,生活在黑龙江口的百姓们对此碑仍敬若神明。永宁寺碑对当地居民的巨大影响。因为奴儿干城有永宁寺和永宁寺碑,所以这个黑龙江入海口的村镇自清代起被中国人称之为庙街,亦作庙屯、庙儿﹑庙尔。随着清朝的衰落,清政府在康乾时代定下的巡视东北边境的制度,也逐渐荒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根据1858年所签订的《瑷珲条约》及1860年所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庙街及其他外东北领土割让予俄罗斯帝国。

吉林舟师

吉林船厂是明朝洪武年置,辖建造及维护吉林舟师的职能,是安东卫和远三万户府之间的中转站,以转达政令和转运物资。建制上归安东卫韩王朱松(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朱冲爩(朱元璋嫡孙)、开原镇守亦失哈管理;吉林舟师统领为庄德、崔源又作胡源、琐胜哥、刘清。明代洪武年间庄德东征,悉赖水师,借松花江以济,而鸡林(吉林)乃航行之始。以足补明史兵志之阙。

明代沿嫩江上溯的"海西西陆路"由肇州出发,经龙头山、哈剌场、洮儿河,最后至兀良河。肇州通说为扶余逊扎堡站东北珠赫城,今人亦考证为肇东八里城。总之,肇州地近扶余或地在扶余,无论水陆交通运输均需得到扶余的水力、物力、人力的支援。另一条沿松花江上溯直抵奴儿干的"海西东水陆路"是明代致力经营的一条具有军事意义的重要交通线。明代这条重要交通线有上百里水路经过扶余水域,至今仍是吉林至哈尔滨的航线。除了发现的吉林船厂、吉林水师营遗址、吉林五龙宫、长白山寺、两处吉林摩崖石刻遗迹外,沿这条航线扶余一侧的许多地方发现了明代居住、建筑、寺庙、墓葬遗址,出土过大量明代文物。如四马架乡嘎尔奇遗址出土的明"洪武通宝"、石桥乡下岱吉出土的明代清花瓷盘、夹津沟子古城出土的明黄绿釉瓷碗、风华乡何廷窝堡明代墓群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器和刀、剑、镞等武器,这些反映明代东北交通驿站活动的遗址和文物,说明了扶余在海西东水陆路和海西西水陆路交通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章 明成祖经营东北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朵颜三卫 奴儿干都司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