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金川门之变、滹沱河之战、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

一、金川门之变

事件经过

明朝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兵临长江,总掌舟师的都督佥事陈瑄,在率众支援主将盛庸途中,反节降燕王,使燕军顺利渡江。当时的京师应天府(今南京)经过数十年的精心修筑,城墙坚厚,防守严密。燕王兵临城下,也不敢贸然进攻,于是先派先锋刘保率骑兵千人前往朝阳门(今中山门)等侦察,再用攻心为上的战术。他命人请来其兄朱标妃吕氏到军中,向寡嫂诉说兴兵靖难的原因;又用箭射入一封给弟妹的信,以图分化瓦解京师防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当时,负责防守金川门的是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此门在“宝葫芦”形南京城墙的顶口,位于神策门和钟阜门之间,面对长江,最为冲要。当朱橞、李景隆登城望见燕王的麾盖时,立即打开金川门城门迎接燕军入城,京师遂陷落。此时“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明史》卷4)

金川门之变,宣告了建文朝的终结。朱棣登上帝位,即改元永乐。

二、滹沱河之战

事件背景

1398年五月,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位称惠帝以后,与朝臣齐泰、黄子澄共谋削藩,先后削除周、齐、湘、代、岷五王,并在北平(今北京)周围部署兵力,准备削除诸王中势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援引“祖训”,以“清君侧”为名,发书讨逆,举兵反抗,自称“靖难”之师。

经过

战争初期,燕军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均处于劣势,故其战略为;巩固北平根据地,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迅速变被动为主动,求得各个击破。七月初五日,朱棣击败朱允炆部,署在北平的军队以后,连克通州(今北京通县)、蓟州(今天津蓟县)、遵化、密云、居庸关、怀来、开平 龙门等地,从而巩固了北平根据地,为南下进攻打下了基础。而此时,朱允炆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优势,集中强大兵力,分进合击,欲迅速将燕军包围于北平地区而歼灭之。七月二十四日,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甯忠为左右副将军,率师北伐,命山东、河南、山西3地供给军饷。八月十二日,耿炳文率军30万人进驻真定(今河北正定),都督徐凯领兵10万人扎营河间(今属河北),都督潘忠驻莫州(今河北任丘),都督杨松率军9000人为先锋扼雄县。朱棣乘北伐军部署未定,率军主动出击。八月十五日夜,攻破雄县,杨松全军覆没。继而伏击潘忠援军,大败其众。二十五日,燕军直捣真定,败耿炳文军于滹沱河,斩首3万余级,余众入城坚守,燕军攻城3日不克,弃围北还(参见真定之战)。八月底,朱允炆以曹国公李景隆代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50万人进驻河间,再图北伐,并令江阴侯吴高等围攻水平(今河北卢龙)(参见北平之战)。九月初五日,朱棣为诱使李景隆深入并解水平之围,留少数兵力防守北平,自率主力往援水平。吴高不战而走,燕师连下水平、山海关,进取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收并宁王所部及朵颜三卫之军。李景隆获悉朱棣北攻大宁,遂率师围攻北平,不料遭到守城燕师的顽强抵抗。十一月初四日,朱棣回师北平,与留守部队配合作战,内外夹击,大败李景隆军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毙伤10余万人(参见郑村坝之战)。李景隆退还德州,整伤兵备,准备明春大举进攻。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初一日,李景隆率军60万人自德州分兵两路,大举北伐。朱棣率军10万人迎战。两军会战于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经过数日激战,燕师大败李军,毙伤10余万人(参见白沟河之战),乘胜攻克德州。李景隆拥众10余万人退守济南。燕师跟踪追击,进围济南,遭到山东参政铁铉与都督盛庸的顽强抵御,围城3月而不下,且后方受到北伐军的威胁,遂撤围还师北平,九月,朱允炆以盛唐代李景隆为大将军,都督平安、吴杰为左右副将军,再举北伐。盛庸屯德州,平安、吴杰驻定州;都督徐凯营沧州,互为犄角以困北平。十月,朱棣获悉盛军北进,遂佯称攻辽东,至通州,突然转师南攻沧州,生擒徐凯,歼万余人。燕师进逼德州,诱败盛军于城外。其后沿运河而南,连克临清、馆陶、大名、济宁等地。盛庸、铁铉率军营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以扼燕师归路。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师归至东昌,遭盛军截击,死伤数万人,主将张玉战死,被迫还师北平。

建文三年(1401年)春,盛庸率军20万人驻德州,吴杰、平安驻真定,互为犄角,伺机出击。三月,朱棣再次率师南下,大败盛军于夹河(今河北武邑境),斩首10余万人(参见夹河之战)。闰三月初十日,又诱败吴杰、平安军于滹沱河,斩首6万余人(参见滹沱河之战)。乘胜连克真定、顺德(今河北邢台)、广平(今河北永年)、大名等地。朱允炆为缓兵之计,下诏赦燕王罪,企图使其懈怠;同时发兵断其粮道,以迫其北归,伺机歼灭。朱棣识破此计,于六月中旬,遣都指挥使李远率轻骑6000人南下,连克济宁、沛县等地,焚盛军粮船数百艘、粮数百万石,京师(今南京)大震。七月,盛庸乘燕师南下,令平安率万骑攻北平;大同守将房昭回攻保定。朱棣闻讯,率军回援,大败其军,还师北平。燕师与建文帝军队在河北及鲁西争战两年有余,燕师所克城邑旋得旋失,惟占据北平、保定、水平3府。朱棣深感南军兵多势众,旷日持久,攻防俱难,遂决定乘虚直捣京师。四年正月,朱棣督军南下,绕过济南,连下东阿、东平、汶上、兖州、邹县、沛县、宿州,直抵蒙城、涡河(今安徽境内)。三月初九日,于淝河(今安徽境内之北淝水)设伏,击败尾随而来的盛军4万余人。四月,燕师屯小河(即今安徽境内之濉河)。南将都督何福率军北援,与平安会合,军势甚盛,两军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境内),燕师损失惨重,军心动摇。朱允炆在此关键时刻,召徐辉祖所部还京,前线力量锐减,何福被迫退守灵璧。燕师迅速切断其粮道,乘机进击,大败何福、平安所部,俘其10万人,攻克灵璧。至此,朱允炆在淮河以北的主力已基本丧失。五月初,燕师乘胜南进,一举突破盛庸淮河防线,连克盱眙、扬州、高邮、泰州、仪真(今江苏仪征)等地。六月初三日,燕师自瓜洲再破盛庸、徐辉祖长江防线,连克镇江、龙潭。

结果

朱允炆闻讯,急忙许以割地求和。朱棣不允。十三日,燕师进抵南京金川门,守将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开门迎降,朱允炆于宫中自 焚死(一说出走为僧)。朱棣即皇帝位称成祖,改元“永乐”。

三、郑村坝之战

历史背景

明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军队与燕王军队在京郊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进行的作战。

建文元年十一月,大将军李景隆攻北平(今北京)不克,退屯郑村坝。初四日,燕王朱棣自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返回孤山(今北京通县东40里),获悉建文帝军队列阵于白河(即北运河)西,遂乘河水结冰,挥师而西,击败李景隆军前哨都督陈晖所部万余人。初五日,与李景隆军战于郑村坝。朱棣见其兵动,遂以奇兵左右夹击,连破7营。燕将张玉等列阵而进,抵达城下,城中留守部队出城参战,内外夹攻,大败建文帝军;李景隆南逃德州。次日,燕师续攻,破其4垒。诸军闻李景隆已逃,乃弃兵粮,日夜南逃。此战,燕师共毙伤建文帝军队数万人,获马2万余匹。

意义

郑村坝之战的胜利,是朱棣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的胜利。这一战,使朱棣终于在战场上争得了一点主动,摆脱了完全被动挨打的处境。四年的浴血奋战之后,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称帝,年号永乐。

四、白沟河之战

战役经过

明建文二年(1400年)年四月,建文帝军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人,号称百万人,进抵白沟河,谋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今北京)。燕王闻讯,率马步军10万人迎战。二十四日,燕师自苏家桥(今河北保定东北)循河而进,遭到建文帝将平安所部万余人伏击,先锋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燕师死伤惨重,引军而退。

次日,朱棣复率军渡河求战,平安所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朱棣率精锐数千人冒矢突入阵中,杀伤建文帝军队甚众。

是时,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几被瞿能所获。傍晚,瞿能复率兵搏战,俞通渊、指挥滕聚也领兵赴战,燕师惊惧。

时适旋风骤起,吹折李景隆将旗,军中为之相视而动。燕师遂乘机以精骑突出绕其后乘风纵火,挥师猛攻,斩杀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平安为朱能所败,建文帝军队溃散,死伤10余万人。燕师追至月样桥,再败其军,杀溺蹂躏死者数万人。李景隆率余众逃往济南。

历史意义

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上一章 靖难之役 下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东昌之战、夹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