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唐玄宗与杨贵妃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怠政华清池

唐玄宗与杨贵妃

华清宫是长安东边骊山上的一座温泉行宫,以温泉闻名。其实从秦汉时期大家就发现这儿的温泉很神奇了,就开始有达官贵人在这儿修宫殿,泡温泉。唐太宗时期就正式在这儿建了一座行宫,当时就叫温泉宫。玄宗自从继位以来,只要冬天他仍在长安,就必定得到这个温泉宫去。可是去和去也不一样,开元年间的时候,虽然他也去,但是每次去都是一个星期到半个月之间,算是工作之余的放松。可是自从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和杨玉环在这个温泉宫定情,他去的时间就开始明显加长了,长到什么程度呢?最短也得一个月,长的时候就都三个多月了,基本上整个冬天就在这个温泉宫度过,那么为了配合这种变化,温泉宫在天宝六载的时候就改名为“华清宫”了,而且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文武百官都在这个温泉宫旁边设置了官属,以后一到冬天,整个朝廷就搬到华清宫来办公了,成了一个季节性的政治中心。不过虽然是一个季节性的政治中心,但是唐玄宗在这思考得可不主要是朝政,他在这儿主要干什么呀?唐玄宗的精力都放在三件事情上

第一个温泉沐浴。华清宫既然是一个温泉宫,泡温泉当然是重头戏,华清宫这个温泉怎么泡法呀?简单说就是按等级泡。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管热水叫汤,所以温泉就叫温汤,在温汤之中,第一等是给皇帝泡的“御汤”,也叫“九龙汤”,还叫“莲花汤”(皇帝专用)。那么次一等就是“贵妃汤”,又叫“海棠汤”(杨贵妃专用)。再次一等是给太子用的“太子汤”(太子专用)。这都是专汤专用,闲人免进。再下一等,就是公共温泉了,比方说有给一般妃嫔用的常汤,给宜春院的女艺人用的宜春汤,还有给大臣用的星辰汤……。“御汤”和“贵妃汤”在唐朝的笔记小说里曝光率特别高,大伙都说奢侈得不得了,奢侈到什么程度呢?《明皇杂录》有这么一个记载,说这两所温汤之中都是用瑟瑟还有丁香,这些贵重香料堆成假山的样子,香料堆成的假山香气缭绕,再加上温泉的水汽氤氲,就真像仙山一样,那么在山水之间,唐玄宗还用白香木做了小船,船上除了银粉,然后船桨,摇橹上面都装饰宝石,在山水之间一划就可以装神仙了。特别奢侈,是不是这样呢?1982年到1986年,我们的考古学工作者对骊山的温泉区进行了考古发掘,这御汤和贵妃汤还都给发掘出来了,实地考察御汤有多大个?长是10.6米,宽是6米,其实就是六十平方米多的一个样子。那么有多深呢?这个御汤是分为上下两层的,上层是0.8米,下层是0.7米,加起来也不够一个人的高度,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就算是堆上假山,这个假山的个头也不会太大。估计如果有那个小船的话,这个船主要也是装饰用,不见得真的让你在那自由的滑来滑去。那御汤尚且如此,贵妃汤就更加小了,所以我说古代笔记小说记载得有些奢侈生活也是出于想象,不能完全当真。

第二个唱歌跳舞。那么,贵妃和唐玄宗两个人不泡温泉的时候干什么呢?他们干的最多的事情恐怕就是唱歌跳舞了。说起音乐歌舞,唐朝没有人比唐玄宗更加厉害的了。在开元初年,唐玄宗正在勤勉地办公的时候,还专门创建了“职业艺术院校”(梨园),还有“女子艺术专科”(宜春院)。现在到了晚年了,政治上不太上心了,到华清宫享受生活来了,肯定更要加强对于艺术的创作力度。《开天传信记》这是一本笔记小说,记载了唐玄宗的一则轶事。在天宝年间的时候,有一次唐玄宗上朝,就在那儿一边听大臣汇报工作,一边按肚子。高力士在旁边看着不放心了,皇帝怎么了?一退朝就问唐玄宗说:“陛下,你肚子疼啊!”唐玄宗说:“我肚子不疼,我昨天做梦的时候梦见一首曲子,早上上朝走得急,我没有来得及把这曲子给记下来,我怕忘了,就随手抓起一根笛子,塞到衣服底下,我刚刚是一边听政,一边记这个曲谱呢。”这叫什么?这叫痴迷。中国古代说得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那他能那么痴迷,自然创作水平也就比较高。那么唐玄宗在音乐方面创造水平的代表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霓裳羽衣曲》,为什么这首曲子是代表作呢?因为他把唐朝的外来文化和本土的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个曲子里头。所谓《霓裳羽衣曲》,本来它是一首婆罗门曲,是印度方传过来的一支曲子,到了唐玄宗手里之后,唐玄宗又用我们民族传统的清商调对他加以大量的改造,融入了大量的中国风,后来就变成了一只以民族曲调为主,但是融进了大量异域风情得这么一支曲子。这不是唐朝多元开放融合的一个非常具体的体现吗?曲子编得好,当年唐玄宗和杨玉环在殿前的时候,演奏的就是这首曲子,另外这首曲子妙的是不光唐玄宗为他做出贡献,杨贵妃也为他做出贡献了。唐玄宗的贡献是编了曲子,杨贵妃她是一个舞蹈家,她要把这个曲子编成舞蹈动作,让她变成一支舞曲,那么自从《霓裳羽衣曲》可跳之后,就把它编成了《霓裳羽衣舞》,也就成了华清宫宫廷宴会的一个保留节目。杨贵妃高兴的时候,还能给大伙跳上一段,《杨太真外传》就讲了杨贵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杨太真外传》)”

第三个追求长生。也正是因为在华清宫的日子太滋润了,和杨贵妃的爱情太甜蜜了,所以唐玄宗就感觉到“生命诚可贵”,怎么才能长长久久地享受这样的生活呢?我们知道中国的道教是有长生不老之术的,所以到天宝年间,唐玄宗对道教就越来越感兴趣了,就是在天宝元年,唐玄宗就在华清宫里修了一个大殿叫“长生殿”也叫“集灵台”。唐玄宗整天拜神仙,神仙有没有给他一些什么指示啊?唐玄宗自己说有,他听见神仙的指示了,怎么回事呢?就是在天宝四载,也就是唐玄宗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的那一年正月份。唐玄宗有一天煞有介事跟宰相讲:“我在宫中不是做了一个祭坛祭神仙吗?我把亲自写的这个皇表就放在祭坛上了,可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刚一放到那儿,那个皇表就飘飘洒洒飞起来了,飞到空中去了,这时候我就听见空中传来一个声音“圣寿延长”,你的寿命会一天比一天长的。还有一次,我是从嵩山练了一味丹药,也是放在祭坛上,到晚上的时候不是宦官要把它收起来吗?这时候又听见空中有人说话了“药未需收,此自守护。”我们一听,赶紧放在那了,第二天早晨才收起来。”大家说这是不是真的?唐玄宗觉得这是真的,其实他是幻听了,想长生不老都想疯了,就是这么一种状态。我们也知道,开元年间的时候,其实唐玄宗对于神仙道教这一类的说法是没有什么感兴趣的,当时洛阳不是有一座集仙殿,唐玄宗还亲自把它改为集贤殿了吗?他说我爱钱财胜过爱神仙,但是他现在又大张旗鼓在华清宫搞什么集灵台,这不是自己思想的大倒退吗?

当时杨国忠当宰相,唐玄宗还像对待李林甫那样把朝政就托付给杨国忠了。而且这个托付可不是一般的托付,基本上算是全盘托付了,为什么这样讲?就是因为唐玄宗给杨国忠的权力不是一般的大。当年李林甫号称权相,其实就是宰相之外加了一个吏部尚书,掌握了用人权了。可是现在,杨国忠当宰相,不仅把李林甫的权力全盘接收了,他当年掌握的几十个财政方面的使职也没有放弃。但这样一来就不得了了,他不光有行政权,有人事权,还掌握了财政大权。另外,杨国忠还兼任剑南节度使,还有京畿,关内等等几个重要的采访处置使。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他把一部分地区军政大权又掌握在自己手里了,一个宰相能同时拥有行政权,人事权,财政权和部分地区的军政大权,这在唐朝历史上可还是第一次。唐玄宗给杨国忠的权力是空前绝后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李林甫当年是一个干了一辈子的老官僚,给了这么些权力,尚且出了非常多的差错,可是杨国忠从他进入长安那天算起,直到当宰相,满打满算一共七年的任职经历,一下子得这么多权力,他摆弄得了吗?事实证明,他确实干不了,没过多久就搞得官怒民怨了,当官的怎么不喜欢他呀?就是因为杨国忠工作乱来,我们刚才不是说杨国忠除了做宰相之外,还兼任了吏部尚书,掌握用人权吧,这吏部尚书重要的工作是选官,选拔官僚。杨国忠在这个事情上搞得很糟糕,本来按照唐朝的制度选官应该怎么选呢?这个程序是非常复杂的,首先是由吏部侍郎组织人手,对于那些官员的候选人进行笔试和面试。还有一个叫做“三注三唱”,什么意思呢?吏部根据笔试,面试成绩以及这个人以往的资历,声望给他拟定一个官职,这叫做“注”。拟定官职之后就公开唱名公布这叫做“唱”。一注一唱之后,如果说哪个候选人对自己任命的官职有意见?或者说别人对他当这个官有意见,还可以向吏部反映,然后吏部进行调整,进行二注二唱。二注二唱之后,如果谁还有意见,那么再一次调整,这就叫做三注三唱。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干部任命公示一样。三注三唱之后,吏部的工作是结束了,确定了一个名单,但是这个程序还没有结束,还应该再报到门下省报批,门下省再审核没有问题了,才呈送给皇帝,然后正式任命。整个程序特别复杂,因此每次选官都要从春天选到夏天,用小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时间虽然花得多,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选官工作很重要,一方面这关系着这些官员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这也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宁可郑重其事,可是现在国杨国忠一当宰相不一样了,他觉得这个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如果不讲效率哪行呢?这个制度的改革,怎么改呢?就从提高效率入手。怎么提高效率?他把吏部那些官员侍郎以下都给晾到一边去了,谁也不用。就找了几个自己的心腹小吏,私底下就拟了一个任职名单,拟好之后他把所有的候选人都召集起来了,对着他们就拿着这个名单往下读,读一个官职就问一句“有没有意见呢?”哪个人有意见?好都没有意见,过去,下一个。那这样一来可就不得了了,候选人没有见过这个阵势。听完了,有的连自己官名都没有记清楚,哪有什么意见呢?稀里糊涂就下来了。不到一天,官员的名单全部宣读完毕,这个吏部的程序就算走过来了,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吏部程序走过来了,不是应该还有一个门下复审的程度吗?杨国忠连这个也免了,他是宰相,他有权力。等在他宣读的那一天,他把门下的长官侍中和具体负责这件事情的给事中都给叫来了,让他们也听他这一个宣读名单,听完了他说:“你们刚才已经在场了,整个程序你们都检查过了,现在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这就等于说你们这个关也过去了。”门下的审核也就省掉了。这样一来,这个选官就快了,以前都是从春天到夏天,用小半年的时间。到他这儿呢,一天就全部结束了。杨国忠一看,我怎么这么能干呢?在这顾盼自雄,美呀!真是了不得,问题是这样搞行不行呢?这样搞肯定是不行的,简直是胡闹,你要知道这些候选人有的是才高八斗的新科进士,有的是精明强干的基层能人,都指望着吏部官员能够凭借他们的才能给他们一个适合的官职任命好为国家效力呢,没想到这么一来,他们的笔试成绩不算数了,面试成绩也不算数了,以往的资历和威望都不算数了,能当一个什么官?全凭小吏一张嘴,杨国忠那些小吏怎么来确定官员呢?第一,就是看谁给他们送的钱多。第二,再看谁的资格老也就确定了。这哪有什么公平可言呢?当年李林甫选官的时候,虽然说眼光一般,但是毕竟还是尊重程序,按部就班地来,就这还被认为是选举不明。可是现在杨国忠不仅眼光巨烂,比李林甫还烂,而且程序一点都不遵守了,因此他最后选出来的人效果只能是比李林甫还差,差到什么程度呢?《资治通鉴》的说法是“资格差谬,无复伦序。(《资治通鉴》)”不按程序来,一点规矩都没有,搞乱程序已经很糟糕了,更要命的是杨国忠这个人为人还特别差劲,他不知道尊重官员,什么叫不知道尊重官员呢?举一个例子,还是选官的例子,按照唐朝以前的制度,选官都要在尚书都省进行,尚书省,这叫为国求财。那么,杨国忠一上任,不到那儿去了,到哪儿呢?到他们家去。为什么在他们家选官?他想的也很简单?在几个堂妹也就是虢国夫人,在她面前抖抖威风,让他们看看我也混出模样来了,那好就到他们家来吧。虢国夫人她们在杨国忠家的客厅这拉了一个帘子,她们在帘子后头,然后这些候选人一个一个到前头来。候选人进来几个,这几个贵夫人就议论一个,这个胖,那个瘦;这个美,那个丑;这个傻,那个灵。说话声音都清清楚楚的,人家外面的候选人也听听得清清楚楚,这像什么话?这是为国求财,还是为你们杨家求女婿?!不尊重候选人也就罢了,杨国忠连他的下属吏部侍郎都不知道尊重,杨国忠手下两个吏部侍郎,论论年岁都不小了,论任职的资历和资格都比杨国忠不知道老多少,而且都是三品大员的,穿着紫袍子呀,很尊重很庄严的人,可是杨国忠故意把他们在自己家里支使来支使去,眼看两个头发花白,穿着紫袍的老头在他们家的大厅上跑来跑去,杨国忠很开心,就跟虢国夫人讲:“你看我这讲两个紫衣小吏如何呀?轻薄得不得了,把这两个侍郎差点没气死。”我们也要知道,杨国忠是百僚之首,是宰相。这样的没有工作方法,这样的没有威仪,谁能佩服他?都不喜欢他,面对这样黑暗的现实,大家怎么办呢?有人干脆隐居了,这还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有些人发现在中央朝廷找不到出路,就干脆跑到节度使手下去。因为节度使还是有一定的任官自主权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才的流失,这个流失会引发什么后果?我之后讲,反正搞得跟官员是很不满意,这是官怒。

老百姓为什么恨杨国忠?因为杨国忠是切切实实损害老百姓利益,其中损害利益最多,也是名分最大的事情,就是“抓壮丁,征南诏”。南诏我之前讲过是一个云南的少数民族政权,本来隶属于剑南节度使,可是后来不是杨国忠那个恩人鲜于仲通贸然打南诏把人家打跑了吗?从此南诏就脱离了剑南节度使的管辖范围了,杨国忠就是兼任剑南节度,使他觉得很没有面子,怎么办呢?还得打仗,再把它打回来。自从他当了宰相之后,就频频发动对南诏的战争,可是屡战屡败。到了天宝十三载,他觉得实在不行了,我无论如何都要打赢这一仗,那么打赢这一仗,剑南节度使那里的兵力不够,怎么办呢?征救兵吧!在哪里征啊?就在中原地区征,在两京周边征,他这么一征兵,可把老百姓给征反了。为什么?因为中原老百姓当时已经不会打仗了。我们原来讲过,最初唐朝时实行府兵制的时候,君府集中在两京周边地区,确实两京周围的老百姓是比较能征善战,比较有尚武精神的。可是自从开元十一年,张说改革兵制府兵制变为募兵制,边疆建立了节度使以后,打仗就都是这些节度使手下的职业军人,跟中原的老百姓没有关系了,中原的老百姓也就不用再当兵去了,生下来就在和平的环境里,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兵器长什么样,现在你突然说要征他们去当兵,然后去攻打南诏,这谁愿意去呀?但是,杨国忠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既然不愿意,那我就按户籍点兵,把户籍本子拿出来,三丁抽一,家里只要有三个男丁就抽一个去。这不和抓壮丁一样吗?老百姓也是连哭带喊,不愿意去,怎么办呢?有些人实在害怕就干脆自残了,白居易一首著名的诗叫做《新丰折臂翁》,讲的就是当年的一个逃兵,一个自残的士兵的故事。一个当时二十四岁的京兆小伙子,因为害怕去征云南,怎么办呢?自己半夜拿大石头把自己的右胳膊给砸折了,砸折了就残疾了,然后什么都干不了了,这才避免被征兵。你想这说的,可是开元天宝盛世,盛世逼得老百姓把自己搞残疾,这个盛世可就要打折扣了。按说杨国忠当宰相当到这个份上,官怒民怨,他自己心理压力应该挺大的吧?是不是呢?一点都没有。杨国忠轻松得很,快活得很,怎么个快活法呀?第一,杨国忠一举贪污了三千万匹绢帛。三千万匹,这是什么概念?国库都搬到他们家去了。第二,他在当宰相期间,把和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的私通也给公开化。我们不是讲过,杨国忠一向跟小堂妹,虢国夫人关系不一般吗?当了宰相之后,遮着掩着都不用了,直接光明正大,唐玄宗很早就在长安城里找好地方给虢国夫人她们姐妹修了豪宅,那时候,杨国忠还是一个小毛毛瞎,他没有资格坐在这里。现在他当了宰相了,马上也把自己的宅子修到这儿来了,而且这个宅子在哪儿啊?就在虢国夫人住宅的正对面。干什么呀?往来方便呢?《资治通鉴》里说得好。自从宅子建到一起后,他们就“昼夜往来,无复期度。(《资治通鉴》)”白天也来往,夜里也来往,很不像话。不过家庭毕竟还是一个私人空间,人家在家里随便一点也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这两个人不仅是在家里比较放肆,在大街上也公开打情骂俏。《资治通鉴》也有记载“或并辔走马入朝,不施障幕,道路为之掩目。(《资治通鉴》)”他们在街上乱打乱闹,老百姓都看不下去,都侧目而视,斜着眼睛不看他们。别看唐朝好像说风纪比较开放,但是老百姓还是看不惯宰相这种轻薄的做派。可是杨国忠不管,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需要顾忌的了。那为什么杨国忠这么放肆?他不像一个宰相,他怎么就能做得这么离谱呢?杨国忠自己说得很清楚,他说“吾本寒家,一旦缘椒房至此,未知税驾之所。然念终不能致令名,不若且极乐耳。(《资治通鉴》)”我本来就是一个寒门小户,从小就出身不好,是因为贵妃的缘故,我们杨家才这样赫赫扬扬。虽然现在赫赫扬扬,但是我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怎么样?虽然不知道结局会怎么样?但是我猜也好不到哪去,所以不如及时行乐。换句话说,杨国忠不是不知道自己有问题,他是知道自己的问题太大了,索性得过且过。可能有人就要说了,杨国忠搞得那么差劲,难道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在唐玄宗面前揭发他一下吗?

因为自从进入天宝年间之后,唐玄宗和大臣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淡了,也不纳谏了,也不组织专题研讨会了,只听宰相一个人说话了。宰相也就利用皇帝的这种不闻不问,大搞一言堂,这是从李林甫时代就开始的政治传统。杨国忠别的好没学,把这一条倒是学到家了,怎么搞一言堂啊?也举一个例子。还是天宝十三载,这一年真是多灾多难,这一年秋天的时候,大雨下个没完,唐玄宗一看,这雨下了一个多月,也不停,就问杨国忠说:“雨吓成这个样子,老百姓庄稼会受到影响吧?要不要考虑赈灾工作呀?”杨国忠说:“我调查调查吧。”第二天拿了两个精心挑选的颗粒饱满的谷穗给唐玄宗了。说:“今年虽然雨下得大,但是庄稼长得还不错,不信您看。”唐玄宗一看是挺好,那就不用赈灾了,大臣没有一个敢说话。但是当时有一个地方官,他觉得不行,既然国家不赈灾,那受损失的不就是老百姓自己吗?他作为地方官,不忍心看着自己的百姓受损失,硬着头皮就上了一封奏书,说“我们的地方反正是受灾了,至于说别的地方谷穗长得很好,我不管。”这个冒险上书,他这奏书上到哪去了呢?直接就落到杨国忠手里了,杨国忠是宰相,所以结果怎么样啊?这个官进御史台了,治罪去了。赈灾照样没有进行,那你看白白赔上了自己的前程,皇帝还是不知道,老百姓还是没有得到好处,以后谁还那么傻,所以就都不说话了。对于官员来讲,叫万马齐喑。对于皇帝来讲,那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看到听到的只能是杨国忠想告诉他的那些,他看不出问题来。但是如果我们要说唐玄宗当时完全被杨国忠蒙蔽了,那也不是事实,有一个人因为身份比较特殊,他就不在杨国忠的管辖范围之内,他就可以说上几句真话,谁?我们多次提到的唐玄宗的老奴高力士。我们讲过,高力士虽然是一个宦官,但是为人很正直,而且头脑是很清醒的。眼看着皇帝也好,宰相也好,都在那儿醉生梦死,高力士可是着了急了,就在天宝十三载那场大雨之中,有一次唐玄宗就问高力士说:“现在整天下雨,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你不妨说来听听。”高力士就回答唐玄宗:“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资治通鉴》)”自从陛下把权力交给宰相之后,赏罚就再也没有规矩了,所以阴阳也就失去调和了,我能说什么啊?这句话的矛头直指宰相,其实说的是又明白又沉痛,那么唐玄宗听见这样直言不讳的忠告,他是什么反应?他会不会振作起来?调查一下杨国忠是不是胜任呐?他没有。这个事情的结果《资治通鉴》记载得相当清楚,唐玄宗听了以后什么也没说,也什么都没做,这可就不是不明真相了,这就叫做回避问题了,回避问题可不是唐玄宗的一贯风格,唐玄宗青少年时代,我们都知道他做什么事情都是雷厉风行的,那么这一次面对着高力士的进谏,他怎么就会默不作声,无所作为呢?我考虑,这里头也是有两个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唐玄宗这时候老了。他已经失去当年的锐气了,天宝十三载,唐玄宗当皇帝已经四十四年,年纪也已经过了七十岁,社会也早就进入太平发展时代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又骄傲又懈怠,在他看来,锐意进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就应该是固守成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什么事都是这样,对宰相也是一样,只要宰相有没有什么捅什么大娄子,那就不需要再做什么调整了。而且自从李林甫当政以后,唐玄宗已经慢慢从朝政之中退出了,对大臣了解非常有限,现在就算你说杨国忠不好,让他换一个人,他都已经不知道再去换谁了。

第二个原因,杨国忠出身外戚。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对于经历过宫廷政变,在宫廷政变中成长起来的唐玄宗来讲,尤其敏感。他确实需要杨国忠替他做事,但是从内心深处,唐玄宗并不需要杨国忠有太大的威望,太大的能力。换句话说,杨国忠没威望,没能力,也就不会有太大的野心,这对唐玄宗而言,莫若说是一件挺好的事儿。但是在自身的权利保障和国家利益之间,唐玄宗最后选择的是自身利益,这种自私的想法也是大唐盛世的悲哀呀!天宝十四载,有一次唐玄宗对高力士讲:“我老了,朝廷的事情呢,交给宰相去做。边疆的事情,交给将领去做,我也没什么可担心的。”高力士又一次劝谏他:“我听说云南已经好几次都打了败仗了,宰相未必靠得住。另外,边将佣兵太盛,陛下何以致之?我听说边疆的将领也有问题,他们手里的兵太多了,一旦他们有什么不利于陛下的行动,你有办法吗?你这两件大事都没有解决,你怎么就敢说自己已经无忧无虑了呢?”

那看来当时让人担心的不光是宰相问题,还有边将问题了,那么人们担心的这个边将是谁呢?

上一章 生死两重天 唐玄宗与杨贵妃最新章节 下一章 偷羊贼的发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