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唐玄宗与杨贵妃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生死两重天

唐玄宗与杨贵妃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年初,有一个人被装进一口薄薄的小棺材里头,按照普通老百姓的规格,草草埋葬了。别看这个葬礼规格不高,但是把整个大唐帝国的眼光都给吸引过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口小棺材里装的不是别人,而是一代权相李林甫。我们都知道李林甫,可是唐玄宗这一朝最受宠信的一个宰相,别人当宰相都是两三年,只有他一当就是整整十九年。而且李林甫这个宰相当得多有派呀,当年姚崇、宋璟当宰相的时候,谁不是一匹马,一个仆人就上街了?只有李林甫他每次出行,前面一百米就有金吾卫的士兵给他清道,左右追随的人更是多达好几百人,威风得不得了。可是正因为生前威风才反衬着这个葬礼格外简慢,格外不像话,所有人都在议论李林甫到底怎么了?他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唐玄宗对一代老宰相怎么如此薄情呢?

李林甫落得如此下场啊,说起来都是一个叫王鉷的人惹得祸。王鉷又是何许人?王鉷和杨国忠一样,也都是唐玄宗心爱的敛财专家。他怎么敛财呢?举一个例子,天宝年间的时候,不是因为国家很富裕了吗?唐玄宗就施下惠政——“免除今年全部的赋役。”当时的王鉷正在担任户口色役使,由他来经办,那王鉷说了:“免除赋役,当然是一件好事了,但是国家物资不是还得正常流通吗?我能不能向老百姓征收一点脚钱,也就是一点物资运输费呀”唐玄宗说:“这当然可以了。”王鉷就去征收了,结果他一怔下来,比正常的赋役加起来还多。老百姓等于吃了哑巴亏了,我们也反复强调,唐玄宗天宝年间生活的一个主题就是“奢侈享乐”,有王鉷这么一个又体贴人心又会敛财的人,唐玄宗对他当然是爱如珍宝,光使职就给他加了二十多个。大家可能想了,王鉷这么当红,李林甫会不会很嫉妒她呀?这还真没有,因为王鉷不仅在皇帝面前能干,对李林甫也是毕恭毕敬的,而且天宝年间,李林甫办的那些大案子,王鉷都积极参与其中,工作比较得力。所以他也算李林甫的心腹。既然是李林甫的心腹,王鉷怎么还会给李林甫惹祸呢?这是因为李林甫为了他把杨国忠给得罪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天宝九载的时候,御史大夫这个职位空缺了,当时王鉷和杨国忠都是御史中丞,是个副长官,二者必居其一,让谁上呢?李林甫掂量来掂量去,最后选择王鉷了。可是他一选择王鉷,马上就把杨国忠给得罪了。杨国忠是聪明人啊,立刻就看透了李林甫这个猜忌之心,杨国忠当时也是个人物,哪是那么好惹的,李林甫一惹他,得了,杨国忠暗下决心,你不让我发达,我也让你不痛快。那么,怎样才能让李林甫不痛快呢?李林甫那是十几年的老宰相了,皇帝信任,大臣畏惧,杨国忠跟他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你想整人家,说实在都没机会。可是就在杨国忠苦思冥想不得主意的时候,这个王鉷突然给卷进了一起谋反案当中,一下子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王鉷那么得宠,怎么还会谋反呢?其实不是他谋反,而是他弟弟谋反而牵连到了他,那么他弟弟是谁呀?王红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做王焊,从小就不学好,长大之后也是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眼高于顶,老是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举一个例子,他怎么样不着调?这个王焊有一天,找了一个术士,就问人家“我有王者之相否?”一句话把人家术士给吓坏了,你说他有吧,那皇帝不答应,你说他没有吧,他就不答应。怎么说都是一个错。所以术士吓得随便胡诌了几句,连夜就逃跑。那术士逃跑之后,王焊就把这个事情报告给哥哥王鉷了,王鉷一听,你都问出这样的话来了,你还给你还让他跑吗?赶紧去派人抓这个术士,抓到了之后给人家术士安了一个罪名就处死了,这是杀人灭口,王鉷很有本事照着他弟弟。

王焊又结交了一个叫邢縡的公子哥,两个人也是整天混在一块,王焊不是问术士自己是否有王者之相吗?邢縡更不靠谱了,他居然就这样直接发动政变。怎么发动政变的?邢縡当时就结交了一些龙武军,就是我们原来说的万骑的普通士兵,跟他们讲:“你们就把你们的长官给杀死,杀死之后,你们就到各个城门的东西两市放火,火着起来肯定大乱,趁乱你们就把李林甫,杨国忠等等这些权力极大的人通通杀掉,咱们这政变就算成了。”大家说这个政变怎么样啊?有一个连环漫画的题目叫《笨贼一箩筐》,用它来形容这场政变是再合适不过。这场政变为什么笨呢?首先,你这个目标就没有搞清楚,你政变是想干什么呀?如果你是想当皇帝的话,你这个政变之中根本不存在对现任皇帝的安置,如果说你不想当皇帝,想当宰相,你以为把现任宰相杀了,皇帝就能让你当宰相不成啊?整个是不靠谱的事情,思维很混乱,可以想象这场政变,即使发动起来,也注定是个失败,何况这个政变还没有发动,就已经被人告发了。就在邢縡预谋政变发动的前两天,唐玄宗已经拿到了跟政变有关的全部报告,唐玄宗是政变老手啊,一看这个政变太可笑了,太幼稚了,太荒谬了,根本不用当回事,他就直接派王鉷去处理去。为什么派王鉷处理?因为王鉷此时的官位是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这个事情是发生在京城的一个刑事案件,派王鉷去非常地得体。那以王鉷这样精明强干的人,按说处理起这样的案子,应该是手到擒来吧?可是这一次呢?王鉷既然墨迹起来了,他没有马上去,唐玄宗是上午把这个任务交代给他,他直到下午太阳都快落山了,才过去抓人。王鉷为什么这么磨叽呢?因为他有私心了,他知道自己的弟弟王焊整天就跟邢縡混到一块,没准此刻也就待在邢縡的府上了,不管王焊是否参与了这个阴谋,如果现在去抓人,把王焊也给抓进去的话,这不就说不清楚了,所以无论如何得先把弟弟给捞出来。怎么捞出来的?古代没有手机,不能打个电话说你赶快走,这不行。得派人去叫,王鉷派人去邢縡家里一看,王焊果然在那呢,编了一个理由,让他赶快走。这时候,王鉷才敢去抓人。我们知道长安城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一来一回时间不就耽搁了吗?几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不过尽管是延迟了几个小时,倒也没算耽误事。王鉷带着兵去的时候,邢縡还跟一帮万骑的士兵在那吹牛呢,正吹着吹着,听见府门口人声嘈杂,好像来抓人的样子,这个时候邢縡才恍然大悟,事情败露了,赶快突围。率领着他手下的十几个弟兄就往外跑,他往外跑,迎面王鉷还有御史中丞杨国忠就带着一帮士兵正面包围过来,正面一看见王鉷,这个邢縡也不知道是真傻还是怪王红不提前报信,想要害他,他居然对手下大喊了一句“勿伤大夫人”!什么意思呢?王鉷侍御史大夫,说别伤了王鉷的人。他这一句话一出口,可把这王鉷和杨国忠都给雷到那了,为什么呀?王鉷想“他怎么把我给扯进去了?这怎么办呢?”杨国忠也害怕“什么不伤王鉷啊?是不是王红跟他有勾结?我要是像傻子一样往前冲,他们俩一起冲过来,我腹背受敌,我怎么办?”所以王红和杨国忠都愣在那里了,谁也不敢说让人往前冲,邢縡趁他们这一愣神的工夫,他居然带领十几个人就杀出去了。那怎么办呢?幸好呢,唐玄宗也没有把这件事全交给王鉷和杨国忠他们俩,还让高力士另外领了他的几百个飞龙兵来增援来了,正好这时候也赶到了。飞龙兵一共有四百多人,都是骑兵,邢縡这十几个人都是步兵,当然像包饺子一样,把他们给包起来了,邢縡被砍头了,他手下的弟兄也是死的死,被俘的被俘。这个政变看起来就已经顺利地被剿灭了。可是政变虽然被剿灭了,王鉷可倒霉了,本来他当了御史大夫杨国忠恨他呢,现在被他抓住把柄了。杨国忠回去之后就把邢縡那句“勿伤大夫人”原原本本的报告给了唐玄宗。再加上这个王红故意磨磨蹭蹭,不肯及时抓捕犯人的这个事实,王鉷必定跟这起谋反案有关系。其实唐玄宗都不大相信,因为王鉷不至于这么没脑子,可是既然有人举报,那就审一审吧,谁审呢?就是御史中丞杨国忠来审。杨国忠哪能晓得了王鉷啊?很快,当年王焊结交术士,王鉷杀人灭口等等一系列事情都给审出来了,数罪并罚呀,王焊被处死了,王鉷也被迫自尽了。

王鉷这一倒台,杨国忠马上就接任他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的职位了,而且这还不算,还把他那二十个使职也都给收编过来了。我们上一篇不是讲杨国忠已经拿到了全国大部分的财政大权了吗?现在他是把全部财政大权都握在自己的手里,不过光扳倒王鉷可不是杨国忠的最终目标,他还要顺藤摸瓜,把李林甫也给套进去。怎么样才能把李林甫给套进去呢?杨国忠这个时候就跟唐玄宗说:“在办案过程中,李林甫可是给王鉷求过情的,而且王鉷这个御史大夫的职位也是李林甫推荐的,他们两个私交好,在朝廷里可是公开的秘密,李林甫这么替王鉷办事儿,恐怕是有张邦结派的嫌疑吧!”杨国忠把“张邦结派”四个字给说出来,我们猜一猜唐玄宗是什么反应啊?唐玄宗一生最恨大臣张邦结派,当年姚崇,张说,张九龄不都是栽倒在张邦结派这个问题上了,李林甫奢侈腐化可以,甚至打击异己也可以,因为都是给个人捞好处,但是唯独张帮结派那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为什么呢?因为张邦结派就是要侵害皇权,别看唐玄宗这时候不大管朝政了,但是对权力可还是看得很紧的,而且可以说是越到后来看干得越紧,他怎么能够允许李林甫有张邦结派的行为呢?既然杨国忠说出张邦结派来了,唐玄宗是不是要把李林甫免职啊?他原来都是那样干的呀!这次还真没有,李林甫毕竟当了十好几年的宰相了,唐玄宗还是给他留了面子,没有立刻予以免职,不过从此唐玄宗就开始疏远李林甫了。唐玄宗一疏远,李林甫当然察觉到了,他马上就恨透杨国忠了,怎么办呢?他李林甫也是一个政治强人,他不会轻易言败的,很快他就对杨国忠采取反措施了,什么反措施啊?他向唐玄宗提出来,把杨国忠从朝廷调离,调到哪里去呢?调到杨国忠的发迹之地——“四川”去。为什么要把杨国忠调到四川去啊?因为杨国忠当时还兼任剑南节度使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我们上一篇讲过,杨国忠落魄的时候,人家四川土豪鲜于仲通曾经帮助过他。所以,杨国忠一发迹就知恩图报,向唐玄宗推荐,让这个鲜于仲通担任了剑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是管什么的呀?当时四川交界的云南有一个少数民族,名字叫做南诏,剑南节度使主要就是防控南诏,维护西南地区稳定的。可是呢,这个鲜于仲通,别看一个乐善好施的老员外不错,让他当地方大员他就不行了,他这个人性格特别偏狭,特别急躁。很快就跟人家南诏闹僵了,南诏隔三差五就去骚扰一下,那怎么办呢?这时候杨国忠就暗示鲜于仲通上书朝廷说:“我鲜于仲通能力有限,想请求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这还是天宝十载年底的事情。当然,我们也知道,杨国忠当时想要兼任剑南节度使,不过是在一个追求军功的大时代背景下,给自己增加一些政治军事筹码,他的工作重心肯定在中央,他肯定也不会真正地到四川去。可是现在李林甫要跟杨国忠斗法,那就要拿他这个职务说事儿,天宝十一载的十月,李林甫就向唐玄宗汇报说:“剑南的形式持续不稳,我已经收到了无数封剑南百姓群众来信,强烈要求节度使杨国忠到四川去处理军务。请皇帝派他去吧!”大家说李林甫为什么要这样做呀?那可是一步妙棋。首先,这个李林甫倒要是让杨国忠去剑南的话,那就等于把杨国忠排挤出中央权力核心了,另外,他也是给杨国忠的未来挖好陷阱了。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杨国忠到剑南不能迅速有效的平定局面的话,李林甫可以动用宰相的权力治他的罪呀!这是对杨国忠的算计,那么除了算计杨国忠之外呢?李林甫这一招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想看一看玄宗的底。我们两个,你到底选谁?我给你干了十九年了,你要是信任我的话,你让杨国忠走。相反,如果你不让杨国忠走,那就意味着我完了。反正不管怎么样?我得赌一把,我得试一试。李林甫打了这么一个报告,杨国忠是什么反应?杨国忠也不是傻子,他当然立刻就看透了李林甫的心机,他马上找到玄宗,跪倒在地,嚎啕大哭,说:“我这一去肯定要被李林甫害死,他就是下了套,让我去钻,陛下一定要保护我,一定要为我做主。”唐玄宗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啊?一边是用了十九年帮自己干了无数大事小事的老宰相李林甫。另一边是敛财有方,自己的新宠杨国忠,唐玄宗到底怎么办呢?唐玄宗对杨国忠是这样说的“卿暂到蜀区处军事,朕屈指待卿,还当入相。(《资治通鉴》)”你暂时到四川去一下,处理一下那边的军务,然后我掐着指头算你的归期,等你回来之后,我立刻让你当宰相。大家说这是什么意思呀?一方面的确实是让杨国忠赴任了,算是给李林甫一个面子,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也许诺杨国忠很快我就会让你回来,而且回来我就让你当宰相。看起来两边都照顾到了,但是唐玄宗到底向着谁啊?非常清楚,那是向着杨国忠而不是李林甫啊!为什么?因为他想让杨国忠赴任,只是给李林甫一个虚面子,但是给杨国忠许诺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宰相权力。李林甫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一听唐玄宗这样决策,顿时气结于胸,一下子就病倒了。求医问药全不见效,很快就卧床不起了,那怎么办呢?不是说有病乱投医吗?家里人一看医生治不了他的病就给他请了一个巫师来,这个巫师到了李林甫家里问了问情况,就说了:“他这个病吃药是不行的,如果皇帝能来看他一眼的话,他这病就可以好。”巫师下了这么一个方子,大家说这个巫师厉害不厉害?巫师太厉害了,不是别的厉害,是心理学学得厉害。因为他知道李林甫这个病是怎么病的,他不是一般的病,他是心病,如果皇帝还能继续看重他,继续信任他的话,他这病就能好。李林甫家人就把这个巫师的处方汇报给唐玄宗了,唐玄宗会不会来看一下李林甫呢?那是不可能的。自从李林甫有了张邦结派的嫌疑,唐玄宗对他的热情就急剧下降了。与此同时,对杨国忠的热情是急剧上升的。因为“富国强兵”,这是两件大事儿,人家杨国忠能富国,那么这个位置就已经上去了。换句话说,唐玄宗当时正等着李林甫腾位置换人呢?那还给他治病干什么?可是就算不去,也不能显得对老宰相太无情了,怎么办呢?唐玄宗是这样决定的,他跟李家人讲:“你们把李林甫抬到院子里去,让他脸朝着皇宫,我在皇宫里找一座高楼,挥舞一条红巾,李林甫看见这个幸福的红手帕,就如同看到我本人一样。”李林甫一听皇帝这样敷衍他,心里真是哇凉哇凉的,皇帝在那儿挥个红巾,他连起来磕头的力气都没有,让家人代办了事。那从此以后,李林甫也就明白了,唐玄宗这是要彻底抛弃他了,他只有等死的份儿,那么杨国忠呢?差不多也就在同一时刻,杨国忠接到了玄宗让他火速赶回长安的诏令。杨国忠当然高兴了,他知道一回去恐怕就是拜相,昼夜兼程往回赶,赶到长安也不知道他是想探探虚实啊,还是想试试威,反正第一件事她就去拜访老宰相李林甫。但是那时候李林甫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再也没有和杨国忠斗争的力量和勇气了,他就流着老泪对杨国忠讲:“林甫死矣,公必为相,以后事累公。(《资治通鉴》)”我很快就要死了,你是一定会接班当宰相的,我把后事托付给你了。真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强硬了一辈子,最后终于对杨国忠低头了。杨国忠会不会得意忘形呢?真没有。听了这句话,杨国忠觉得不对,因为这种软弱的口气和李林甫平时的威严反差太大,让他产生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是不是这老家伙装病骗我呀?我可不能上钩,所以一听李林甫这样说呢,他吓得汗流浃背,连声说:“不敢!不敢!不敢!”,可是这一次,李林甫还真不是吓唬他,几天之后,李林甫就驾鹤西去了。杨国忠顺理成章地接班当了宰相,这也就成为杨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之前任命的最后一任宰相。是不是有一个成语叫做“人走茶凉”吗?这话用在李林甫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李林甫活着的时候,八面威风,一旦死了,也只能是任人摆布了,谁摆布他呀?那就是新宰相杨国忠。李林甫在的时候把杨国忠吓得够呛,死后杨国忠就要拿死人来报仇了,怎么报仇呢?他就跟唐玄宗讲:“李林甫曾经和一个少数民族将领结为义父子,对这个少数民族将领后来的叛乱有直接责任。”那这样一来,李林甫完了,又是张邦结派,又是背叛祖国。唐玄宗就下令剥夺李林甫的全部官爵,查抄李林甫的全部家产,把李林甫所有的儿子和女婿都流放到岭南,那就是对家人处罚了,可是李林甫已经在棺材里了,这唐玄宗要不要网开一面呢?也不行,死了也不饶了他,唐玄宗这时候下令——“把李林甫棺材剖开,把他嘴里含的这颗夜明珠拿掉,把他身上穿的这个紫色的官服也给他扒掉,重新扔到一个薄薄的小棺材里,按照庶民的礼节埋葬。”

传统史学也好,传统文学也好,传统口头传说也好,都认为李林甫是一个奸相。是不是呢?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的,为什么?首先李林甫这个人生活特别的奢侈腐化,还有三多。第一,儿女多。第二,姬妾多。第三,财产多。他有多少儿女啊?李林甫有二十五个儿子,二十五个女儿,数量上仅次于唐玄宗那三十个儿子和三十个女儿,可以说不管在权力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子嗣方面,李林甫同样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么多儿女肯定不是一个太太生的,他应该有好多姨太太,那么李林甫到底有多少房姬妾呢?这个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但是《旧唐书·李林甫传》给了一个大概的说法,说李林甫是“姬妾盈室”。他的那些妾往一块站,能站满一屋子。当然,我们也知道,评价一个宰相,可主要不是看生活,而是看政治表现。那么,李林甫在政治方面怎么样呢?他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嫉贤妒能。天宝六载的时候,唐玄宗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回忆起当年武则天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风度了,他也想要秀一把,他就下诏说“天下任何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到长安来,皇帝要接见你们。”李林甫一听,这哪行呢?我把朝廷控制住了,但是民间控制不了啊,万一有哪一个人过来说我干的一些坏事,皇帝听见怎么办呢?李林甫就要反对,可是我们也说过,李林甫的性格从来不会直截了当地反对皇帝,他得拐着弯地说。他怎么说呢?李林甫对唐玄宗讲:“陛下真是圣明,但是,这个民间人士良莠不齐,有些人说话也是避俗不堪,我害怕污染了陛下您的耳朵,不如让他们来,我先组织已有关部门考一下试,把考试合格地再送给您,这样您不也减轻负担吗?”唐玄宗一听好啊,就让李林甫去考试去了。过了几天,李林甫来汇报来了,说:“陛下,我已经组织人对他们进行考试了,结果呢,没有一个合格的,我已经都把他们给打发回去了。”陛下,这意味着所有的人才都已经在朝廷里为您服务了,野无遗贤,可喜可贺。第二个问题,同样也因为他嫉贤妒能,朝廷里的人才储备越来越少,到李林甫死去之后,居然只能是一个才有七年从政经验的小混混杨国忠出山,这不是当时政治的一个大悲剧吗?所以,虽然安史之乱是在李林甫死后爆发的,但是人们仍然把唐玄宗一朝由盛转衰的责任归到李林甫的头上,道理就在这。但是呢,我们也要看到李林甫这个人绝对不是一无是处,他还是有好多优点的,什么优点呢?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优点,第一个,他务实。第二个,他守法。先看务实,要知道,李林甫当政的那个时代,可是唐朝社会变革最激烈的时代,好多旧制度都不适用了,好多新生事物需要规范。那么李林甫就踏踏实实地摸索各种新制度。就是在李林甫统治期间,在他的组织之下,唐朝在财政上逐步开始由按人头征税,向按土地征税过渡。在军事上真正完成了由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化,在法律上不仅修成了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而且对于其他的各种法律条文也都做了适当的修整。举一个数字,大家就知道李林甫的工作量,唐朝律令格式各项法律规章加起来有7026条,其中李林甫主持修订的就有3432条,将近一半,这不是重大的业绩吗?让我们再来看守法,唐朝人都知道,李林甫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按照《旧唐书·李林甫传》的说法,是“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旧唐书·李林甫传》)”他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处理人事,都严格按照法规办事。虽然说严格按照法规,严格论资排辈,可能会压抑一些特别杰出的人才,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这还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法律,值得称道的做法。李林甫尽管有的时候也会嫉贤妒能,打击异己,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还是能够做到不徇私情或者少徇私情,严格按规程办事,这就是他威严的来源,也是唐玄宗重用他长达十九年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李林甫死后被贬为庶人,当时很多人都是给他鸣冤叫屈的按照《旧唐书》的说法,那是“天下以为冤”,这也反映了当时人对他的一个普遍看法。也正是因为李林甫守法,而且还做了一些改革,很务实,所以唐玄宗时代在他的统治之下,还是继续稳定发展,现在我们一般只提“忆昔开元全盛日”。其实我们还应该知道,还有一句“忆昔天宝成平时”。那么,既然李林甫也有不少优点,创造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代,为什么最后还会留下奸相的骂名?我想啊,这个就是传统史学最为尊者讳的一个产物了,我们要知道唐玄宗有朝由盛转衰,李林甫固然有责任,但是关键问题绝不在他身上,而在唐玄宗身上,我们之前就说过李林甫,他是一个吏治派官员,让他具体办事,他能力很强,但是在政治道德和政治眼界方面,他就很一般。那在唐玄宗放任无为的情况下,他的缺点只能是越放越大,大唐帝国偏离航向也会越来越远。换句话说,与其我们讲李林甫奸诈误国,倒不如说是唐玄宗怠政,既误了李林甫也误了大唐帝国。只是过去的史家从来不会批评皇帝,只会批评大臣。

那当然,我们还要看到李林甫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凭借他的政治威望和政治经验,他毕竟还牢固地控制着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可是现在这艘大船轮到杨国忠来掌舵了,杨国忠他能胜任吗?

上一章 杨国舅的发迹史 唐玄宗与杨贵妃最新章节 下一章 怠政华清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