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历史英雄见真章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历史  古代传说   

镐京之役

历史英雄见真章

武王伐纣,实现了新旧王朝的更替,周公东征,达到了新生政权的巩固,从此,西周王朝进入了全面兴盛繁荣的阶段,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成康之治”。

然而,社会历史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平衡稳定是暂时的,不平衡冲突则是永恒的。

对于西周王朝来说,虽然能在一段时间里保持兴旺发达的局面,但是,各种制约它发展、影响它稳定的因素一直存在着,这包括内部阶级关系的对立,周边少数部族的军事威胁,等等。这种潜流在地下运行,一旦时机成熟,便会尖锐爆发,最终动摇其统治根基,使周天子头上所戴的王冠失去了光亮的色彩,幽王年间发生的镐京之乱就是这种矛盾的总爆发。

“风之动,起于青萍之末”。西周王室的中衰,并非骤然而至,而是由来已久的事情。

早在昭王、穆王统治时期,这方面已出现了端倪。昭王南征惨遭失败,统帅昭王本人丢掉性命;穆王西征犬戎,军事上战果并不大,并造成不佳的政治影响,“自始荒服者不至”(《史记·周本纪》);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在位期间,周朝的国势更趋衰微,西北的戎狄和南方的淮夷一直对周室构成威胁,迫使周室多次对它们用兵,严重损耗了人力和物力,只是由于当时王室内部还比较团结,才使得周室能够基本上控制局势,对犬戎和淮夷的军事行动胜多负少。

厉王继位后,周王室处于来自西北的戎族和来自东南的淮夷族的两面夹击之下,战略形势很不乐观。厉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只好在两个方向上展开军事行动,既打击俨狁的进犯,又征讨淮夷的反叛,弄得劳师疲众,国库空虚。

同时厉王还是一位贪婪残暴的君主,任用佞臣荣夷公搜敛盘剥,实行专利,结果导致国内矛盾的激化,引起一场政治风暴--国人暴动,极大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宣王继厉王即天子位,他鉴于厉王专利暴虐而被流放的教训,任用方叔、召虎等贤臣,改良政治,以缓解内部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他加强军事建设,积极对外用兵,先后征伐西北边的西戎、北部的俨狁、南方的荆楚和东南地区的淮夷、徐戎。

经过长年不断的战争,宣王终于暂时击退了周边少数部族咄咄逼人的攻势,使周王朝获得了一个短期喘息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重振了天朝的声势,因此,史书上把这称为“宣王中兴”。

其实这种“中兴”,只不过是表面现象,是西周王朝衰亡前的回光返照,到了宣王晚年,这一“中兴”局面即宣告结束,周宣王在攻打太原戎、条戎、奔戎、姜戎时,都吃了大败仗,“丧南国之师”,使得周军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就在周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危急关头,愚妄昏庸的周幽王继宣王而登位了。

这位周幽王才干聪明不及其父,但暴虐无道实则过之,这样,就决定了西周王朝覆灭的命运无可挽回。

周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继位后,不但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民众的负担,缓和内部矛盾,反而重用虢石父一类“善谀奸利”的小人充当各级大臣,专门从事对人民的搜刮剥削,结果造成“民率流亡”,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矛盾。

与此同时,周王室畿内又遇上地震、旱灾等天祸,更使民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一度遭到抑制的西北方戎狄族此时也乘机抬头,侵扰周室。周王朝完全滑向了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深渊,所以,幽王废嫡立庶犹如向干柴上投了一把火,漫天的大火随即熊熊燃起,镐京之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周幽王自己玩火自焚,充当了西周王朝的殉葬品。

原来周幽王有一个名叫褒姒的妃子,他非常宠爱。为了表示自己这种“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立场,周幽王色迷心窍,竟然藐视“立嫡不立长”的礼乐传统,废掉太子宜臼,而改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大子,还想将宜臼杀掉,迫使其逃亡外祖父申侯处。幽王一不做二不休,又将宜臼的母亲申后废黜,立褒姒为后。

幽王废嫡立庶的举动,严重违背了礼制,极大地激化了王室内部的矛盾,成为镐京之乱爆发的导火线。申后是周王朝一个诸侯国申侯的女儿,申侯见幽王废了申后和太子宜臼,自己也由侯爵降为伯爵,私人利益受到损害,决心设法夺回外孙的王位继承权。

可他知道凭自己的实力做不到这一点,就把希望寄托在争取外力之上。为此,他串通缯侯,共同联合犬戎,企图通过犬戎人侵镐京,扶植宜臼上台,犬戎正等待这样的机会。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发动了对镐京的进攻。幽王十一年(前771),申侯、缯侯联合戎兵大举人侵,矛头直指周统治中心镐京。镐京西北方向没有坚固的防御设施,王室直接统率的主力“西六师”也未进行力战,致使戎兵长驱直入,迅速抵达京效地区,镐京被围。幽王坐拥愁城,只好把解围的希望寄托于众诸侯的勤王部队。

按理说,如果各路勤王之师前来援救,镐京解围还是充满希望的,可是周幽王当年“烽火戏诸侯”的恶作剧,此时显示出严重的后果,终于导致了周幽王身首异处,宗周社稷覆灭。

当年周幽王对褒姒宠爱无比,为了博得褒姒的欢心,曾轻率地玩过“举烽火”的游戏。“烽火”是我国古代军事上使用的一种警报信号,用于通报敌情,征集军队,一旦点燃,凡是驻扎在国都周围的诸侯,都要带人马立即赶来勤王。可见它是国防体系中一种很严肃、很重要的设施。但在幽王这样的荒淫昏乱之君那里,“烽火”却成为了一种供宠妃发笑解闷的“玩具”。

他不止一次地随意发烽火警报,调动诸侯率兵赶赴京师,惹得褒姒放声大笑,自己也从中得到莫大的快意,导演了一幕幕“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结果播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狼来了”的故事说多了,不会有人再轻易相信,因此,当镐京被围,幽王举烽火真的需要诸侯发兵勤王之时,诸侯却认为这又是天子为王后提供的娱乐消遣,他们都不愿意再受人戏弄,结果谁也不曾派兵勤王。

幽王的烽火警报通信系统这时完全失灵了。镐京被围日久,勤王之师到达无期。

幽王孤注一掷,派遣虢石父率兵出城,做试探性攻击,希望侥幸取胜,振奋军心士气。谁知与戎兵接战交锋后,周师即告溃败,虢石父也被乱兵杀死。犬戎和申侯的部队乘胜追击,蜂拥而进,攻入城中。

戎兵入城后,大肆野蛮屠杀无辜居民,抢掠财宝,并放火烧毁宫殿和民宅。一座历时250多年的雄伟都城,至此被彻底破坏,化为一片焦土。戎兵人城后,幽王惊慌失措,计无所出司徒郑伯友于危急中,指挥所属将士奋勇力战,乘夜保护幽王、王后突围而出。

到达骊山后令举骊山烽火,烽火台虽烟冲云霄,但仍然没有一路诸侯之师前来救援,不得已只好继续仓皇东撤,但是终因行动迟缓,为犬戎兵追及,陷于重重包围。

郑伯友率部左冲右突,未能突围成功,死于乱箭之下,幽王本人被戎兵捕杀于骊山脚下的戏水之畔,王后褒姒被俘,西周王朝遂告灭亡。

等到镐京失陷,幽王被杀的消息传来,诸侯们才明白这一回举烽火已不再是游戏,于是就纷纷组织勤王之师,其中卫、晋、郑、秦诸国部队成为勤王联军中的主力,它们开抵到镐京城下,对戎兵发起反击。

经过激烈残酷的战斗,勤王联军终于击败戎兵,将其驱逐出城,收复了饱受兵燹之祸的镐京。

至此,镐京之战终于画上了句号。镐京收复之后,一直在申国避难的原太子宜臼被立为国君。史称平王。

由于镐京已被摧毁,一片荒凉,无法立足,平王只好在晋文侯、郑武公、卫共伯、秦襄公等武装保护下,辗转将都城东迁到洛邑(在今河南洛阳),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从此,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朝渐渐丧失了驾驭、控制四方诸侯的力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变而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大动荡的岁月来临了。镐京之战的爆发和西周王朝的火亡不是偶然的,这首先是长期以来西周各种社会矛盾的一次总爆发,是连绵不断民族冲突的最大限度激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由于西周统治集团未能从根本上妥善处理内部关系,巧妙化解外来压力,才使得一俟时机成熟,内外一并猝然发难,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至于幽王废嫡立庶之举,无非是诱发事变的一个契机而已。其次,从军事角度考察,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加强西北方向的防御,以做京师屏障,加之有申侯、缯侯部队作为内应,致使犬戎长驱直入,二是作为周天子基本武装力量的“西六师”,受政治腐败的影响,丧失了战斗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可见政治的腐败必然导致军队的腐败,而腐败就意味着灭亡。这是一条铁的历史规律。

三是幽王把调兵遣将的烽火,作为取悦于宠妃的儿戏,失去了在紧急情况下调集军事力量的基本手段,最后自食其果。

上一章 烽火戏诸侯 历史英雄见真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西周行宗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