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寒雪的诗文社
本书标签: 短篇  玥柒紫荆城  诗文集 

音乐

寒雪的诗文社

寒雪今日主题:音乐

寒雪开社啦

…………………………………………………………

寒雪生活犹如一块透明无色的三棱镜,质地精致,但它本身毫无颜色。而音乐犹如灿烂阳光,给人强烈的感觉冲击,那些摇曳多姿的声音承载着炫丽的色彩,透过生活这块三棱镜,折射红、橙、黄、绿、青、蓝、紫。年轻的音乐,自然各具不同的性格和表达! 红色瓶中沙,青春花会笑 亲爱的朋友,那些难忘的话装进美丽瓶中沙,会绽放美丽的花儿。 那来自花蕊的银铃笑声就是我们青春的表达啊。 年轻熟悉脸颊经历了青涩少许尴尬,心上闪烁依然最阳光活力!想到那些一起憧憬的未来,不久就要插上透明翅膀,一起实现心愿。 我们偷偷写下祝福,细心埋进瓶中沙。还记得校园里听Twins那张新专辑,学她们哼唱吗?约好彼此对永恒的青春要牵挂! 橙色边走边唱,寻找方向 现代城市这么大,穿越重重水泥森林,抬头看变窄窄的天空,多遗憾! 我们像Jaycee一样漫无目的,在红绿灯掌管的大街上直来直往,寻找一个理想的方向。 有时十几岁的我们也会苦闷低落,像野外上在一片片菅芒花丛中迷失,可音乐如同指向的太阳,鼓舞着黯然的孩子情绪,重新燃烧! 在这个世界,我能为它做些什么的。 与飞驰的汽车擦肩而过,偶尔对它们作个鬼脸也算小小的戏谑吧。 边走边唱,我想我们已经找到生活独特的方向啦。 黄色挥着翅膀的女孩,勇敢飞呀 从懵懂年代一步步走出来,女孩开始成长,深知最珍贵的莫过于自己的信心和勇敢。 从云端跌落的Angels,她们受过的伤亦是成长的代价。也许有些残忍,懂得爱之前。 整整翅膀,祖儿的歌给予我们额外的勉励。 Youcanseemefly,I’mprondtoflyuphigh。 是的,我们不怕重来,因为勇气在。 飞起来很美,挥着翅膀的女孩! 蔚蓝天空下是人们深情嘉许的目光。 绿色我的麦克风,我来找我的梦 现在可是崇尚个性的年代哇,怎么模仿别人呢。 我的麦克风,唱出个性的Show。 你想抄袭我的风格吗,没关系,我有与众不同的表达特色喔。 我才是我的主人翁。 给我一分钟,让你感觉完全不同! 我只需要观众,热情的观众,你是我的观众吗?快快加入吧。 麦克风宣言:我来找我的梦,没人成功没下过苦功! 青色且听风吟,时光真疯狂 日子像上了发条的闹钟。 它叫嚷着我们忙碌在三点一线,节奏怎么也停不下来啊。 世界不会为谁停一下,真疯狂。 严谨得失去宽容,拼命叫人郁闷。 且听风吟,朴树的声音像奢望的召唤一样。 而我们顶多趴在窗口听大风声,也像没发生一样。 何时也轮到我们开始惊叹青春消逝在风里呢。明明还经历着啊。 时光真是最复杂的东西。 蓝色江南,缘分甜美 缘分写在三生石上吗。 路过江南的客,都会为美丽的错误醉着。 我们不懂江南缠绵的殉情,不懂江南那些如河持久的誓言,或叫承诺。 江南唯美,甚至叫人想流泪。 偶然那次小巷萍水相遇,不要惊讶,这所谓500年修来的缘分,如此地甜美着。 紫色,温暖光芒 去年就喜欢F.I.R飞儿乐团的歌,尤其是Lydia那带着一些异域忧伤的曲风,有荡气回肠的奇异感觉,忽然。 爱的天堂原来也充满彩虹泪光。 为何流泪,年轻的心,连微笑也傍徨了吗,我的朋友? 学会自己试着疗伤。焕发新色彩。 因为,我们的微笑会引来云,引来阳光,引来最动听的音乐啊。 Lydia,飞儿给了年轻的我们那一季最温暖的一束光芒! MP3流行风靡的年代,自由自在乘着音乐光羽邀游生活,这样多好! 我们沉浸在,音乐透过生活的光芒里,生活也因音乐而飞扬。

紫依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下面,语文迷小编为您提供贝多芬的故事,快来看看吧! 当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是18世纪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可能也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和海顿、莫扎特并列为西欧古典音乐的三个代表。 贝多芬生于德国莱茵河流域的波恩,他的父亲和祖父是当地的选帝侯马克斯·弗雷德里奇的宫廷歌手。这个家庭是个不幸福的家庭,父亲嗜酒成癖,使贝多芬很早就被迫接过了抚养母亲和两个弟弟的担子。12岁时,贝多芬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年)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在那里他有机会为莫扎特演奏,他用莫扎特给的一个主题作了辉煌的即兴演奏,使得莫扎特对朋友说:“注意他,有一天他将名扬全世界。”几年后,选帝侯出钱安排他在维也纳跟海顿学习。他在22岁时离开了出生的城市,以后再也没有回来。不幸的是,上了年纪的海顿看不惯年轻的贝多芬那种暴烈的气质和独立的精神。当贝多芬和其他名家研究音乐时,其中一位最学究气的宣称:“他什么也没学到,他不会用正统风格写出任何东西来。”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尔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年)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年)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至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尽管出生于音乐世家,而且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但贝多芬并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30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像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40部左右的交响曲了。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正是这部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创作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26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100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号浪漫曲。

若梦有人说过: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它不同于任何一种生物的声线,但它却存在于任何地方,任何地点,他是上帝给予人类最美妙的礼物。音乐可以传递人们之间的情感,并将所传递的情感以最纯净,最原始的方式升华。在某些地方,人们也许不识字,但音乐,可以在任何地方给人以或空灵,或悲伤,或某些难以言喻但音乐却可以清晰表达的感受。 最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呢?返璞归真,社会人人都有很高的道德和文化水平,除此之外人们清心寡欲,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 我们且不说这样的社会能否实现,但在这样的社会里,音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也不难理解,有人为了音乐奋斗终身,用自身有限的生命与脆弱的人类躯壳,跟高与云端但又近在咫尺的音乐共鸣,譬如贝多芬。 贝多芬的灵魂无疑是伟大的,是最奔腾澎湃的。而这样的一个伟大的灵魂,却被插嵌在一具残破的躯体内,这具躯体整洁甚至不如一个稻草人。而上帝却有趣地将他的听觉无情剥夺。请注意“有趣”这个词,诚然,他拥有着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但如果他的双耳未曾失聪,那他未必能用他的心灵去探索这个玄妙的世界,也未必能从思想保守、固化的社会里挣脱枷锁,超脱于凡尘,之于中国的项羽,破釜沉舟,破而后立。 不管怎样,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有音乐是幸福的,因为音乐对其而言便是一个家,一个寄托心灵的地方。他们在其中寻觅、浮沉,看尘世百态,万家灯火。 但有时候,音乐也会以一个拯救者的身份降临。世间太多条框,太多尔虞我诈。假丑恶,人们需要一个精神领袖。音乐如同鸦片,让人忘却世间烦恼,使人上瘾。但音乐锻炼人们精神,意志,让人以截然不同的目光看世界,使人心灵柔软。在《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使担任了救赎者这一角色。在压抑,牢笼般的教育制度下,老师们乖戾,为己的性格早已将学校的活力压制得无法呼吸,学生们就如同生活在最底层人们的缩影,在现实生活中,官僚,贵族们的压迫早已让他们无法喘息。世间有光明,但光明的背后必定是黑暗,在这黑暗的罅隙中挣扎的人们需要一个救世主。而正如《放牛班》中学生那不曾屈服的意志,他们迎来了马修老师,也迎来了音乐。 这位马修老师,拥有者音乐的特质,宽容美好、微笑、包容万物、如黑暗中苍穹的一道光。于是便在这压抑的淤泥中开出了娇艳傲人的音乐之花。 儿童是人类之希望所在,而马修所代表的音乐,毫无质疑地将“希望”从黑暗中拯救。我想这也是此片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所在吧。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莎士比亚曾说:名字代表什么?我们所称的玫瑰,换个名称还是一样芬芳。而我认为,爱情的名字,与玫瑰与音乐有时候是等价的。爱情本身就是寥寥人生中的一道最美丽、浪漫的乐曲不是么? 所以在《歌剧魅影》中,魅影在长期无人触摸到的世界中蛰伏。可是我们不能否认他有爱。他爱音乐,也爱上了一个女人。他在现实与音乐中。在自我与爱人中仿徨。他用毕生去追逐音乐,即使道路坎坷,所以当他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他也用爱音乐的方式去爱她。但正如他不可能将音乐归入自己囊中,他也不可能用自己的占有欲去捆绑住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结局看似悲伤但却是喜剧,有情人终成眷属,魅影也回到音乐身边,皆大欢喜。他如贝多芬一般,形单影只但却不曾孤独。 音乐虽发声与乐曲,但源于人们内心,人心有美,音乐便美。

岚惜好歹也学过钢琴,可惜止步于业余十级,初三以后也没再跟着老师上过钢琴课——以前对古典音乐领域完全未知,最喜欢的作曲家就是德彪西,但是也只是弹过几首他的小品,大型作品仍然不感冒。对钢琴家更是无知了,鲁宾斯坦,波里尼,瓦伦蒂娜等人连名字都没听过。 寒假之初听了两周的古典,都还是入门级别的古典作品,就听个响,美名其曰是净化自己被化学荼毒的心灵。 真正开始做比较认真的了解是这个四月,起因也很不寻常——是偶然间听到了波里尼的肖练作品10第四首,循环了两遍觉得很熟悉,才想起来这是他高一上学期的音乐会弹过的。那时候那个男孩还留着和西瓜太郎一模一样的发型,作为班级音乐会的第一位表演者一点也没紧张,他右手第一个音弹下去我就知道,我心动了。 一个平日里友善但独来独往的人,无法从他的举止中判断他的情绪,但是当他遇到钢琴,他所有的波澜起伏都倾斜了出来。我才知道原来老师曾经使劲指导我的肢体动作是那么自然简单,我才知道被演奏者撩动心弦是什么体验。那时候我还贫乏,只知道是一首肖练,虽然心神不宁许久,却没想着找一找是哪一首。过了一年半之久,我再看到当时录下的他弹琴的视频,才感慨知道的太晚,恰好他又离开的太早。 遂去做功课,收藏了波里尼的肖邦练习曲作品10和25,听钢琴家把练习曲弹出绝高的艺术性,除开这首在我心中有别样地位的OP10no4,还有作品25harp study以及革命我也很喜欢。harp study正如肖邦他老人家自述,像是牧童在风雨中听到的竖琴,悠扬而抚平人心。革命则是肖邦端端正正的气愤,是他斯文的眼镜下涌动的怒意。当然不得不提25的最后一首,冬风练习曲,练过琴的孩子多半听说过,是我等业余人士不敢看的谱面——想起来他也会弹呀!给我看过视频,他和另两个男生一起弹,把三家钢琴砸的砰砰响。 还有一张鲁宾斯坦弹肖邦的圆舞曲集合,鲁氏的演奏特点恕我还没有听出来,但我也很喜欢。华丽圆舞曲一号的开头两个小节令我痴迷了一段时间,奈何后面的不会弹,有时候会傻傻的打开自己的琴盖就为了按几下D键。也喜欢小朋友都爱听的小狗圆舞曲,自己弹了几次,手指是跑不动了。 其他时候,就跟着一些音乐生的歌单随便听一听。也知道了一些冷门的小小组曲,写理科的时候听得摇头晃脑,上瘾程度不低于kpop。但如若有时候听到双钢琴的作品,都会低迷好一会儿,因为会想起我和他从没有实现过的四手联弹或双钢琴项目,想起我书架上落满灰的帕格尼尼随想曲的谱,上面有他难得幼稚写下的吐槽。 上一周的最爱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协,第一乐章开头的几组渐强的三度,直接把听者拉入俄国飞雪纷纷的世界里 ,几乎可以见到一个孤独的旅人深一脚浅一脚顶着风雪缓缓前行,不能不联想到俄罗斯民族苦难的历史。听过两个版本,还是喜欢里赫特的一版。拉三尚未仔细听过,也许以后吧。为什么开始听拉赫,当然也是因为他把头像和昵称都改成了拉赫——想不到么!分开了半年,居然还能被他指引着听古典! 这一周又迷上了巴洛克风格的几首作品,还把考十级弹的斯卡拉蒂的d大调奏鸣曲拿出来重新炒冷饭。我还是个古典圈小白,巴赫,维瓦尔第什么的是分别不出来的,也不喜欢各种赋格,但是巴赫的几首前奏曲和管风琴有点上头!管风琴充满金属感的音色一出,脑海里顿时填充华丽的西欧大厅里贵妇迈出的轻轻一步。 四月四月,充满浪漫气息和无奈回忆的一个月呀!我再也无法同那个会弹琴的男生诉说我听见的旋律,再也不能给他分享我买到的好谱子,至少我可以把赋予所有的感想给一个四月的深夜写下的,充满音乐和叹息的随笔中的故事。

寒雪身边没有一个和我一样非常喜欢听纯音乐的朋友。 每当我兴致勃勃介绍一首刚刚淘到的新歌给他们时。 他们只能说,有什么好听的,又听不懂,一脸嫌弃的样子。我就想,什么时候能碰到和我一样的朋友。听到一首好歌能激动的拍案叫绝。 小时候,喜欢摇滚,没听到振聋发聩,绝不罢休。再大一点,喜欢古风音乐,但如果是没歌词的绝对不听。现在,喜欢纯音乐,喜欢钢琴,不再在耳机里循环播放着最大音量,而是轻轻的纯音乐,纯音乐开大音量,会损音质,虽然他盖不住窗外的汽车轰轰声,但能盖住心中的那份焦躁不安。 “怎么老是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 ?” “你没看电影里主角做大事的时候都有背景音乐吗?” 我这个女生,不会聊天,不会撩人,一聊天就没什么话题。很尴尬,但是内心非常想跟别人聊天,主动又不知道说什么,只有选择沉默,身边的朋友很少,但是待人很真诚, 总喜欢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受温暖。 音乐不是我的专长,我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用制作纯音乐托出自己的故事,但是我喜欢利用纯音乐得到各种人的故事。 乔木落叶告诉我世间变迁,你仍旧依着石头看岁岁年年。 我是一个很念旧的人,但是不再会循环播放一首歌,也不再会听有歌词的歌,因为在很久很久以前,就知道,有些人,适合路人,有些人适合余生。 自此,种花的人变成了看花的人,看花的人变成了葬花的人。 “阿瑗去世,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引自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结束语。 “日剧里常常有句台词是“真是个温柔的人啊。”怎么说呢,我太喜欢温柔的人了。是雨天行车路过水坑会故意放慢速度的人,是关门时轻手轻脚的人,是将用过的纸巾好好折起再扔掉的人,是会照顾别人情绪的人,是能化解他人尴尬的人,是像粥一样的人,能和温柔的人交朋友,带着音乐和美食。” 头发越剪越短,穿着越来越简单,睡的也越来越晚,在乎也越来越少,眼里的星辰大海早已变成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树中夏婵,婵下秋花,花里冬眠。写进一生繁华,藏于咫尺天涯。来去如风也罢,往事都付云霞。 我所认为,一个喜欢听轻音乐的人,是一个需要时间与自己独处的人,也是需要借助轻音乐来进行思绪沉淀的人。这样的人,很有气质,温柔,大度,有爱心,他会去倾听。当然,他可能是个沉默不善言辞的,但他的内心世界一定很丰富。 喜欢听纯音乐的人,都是纯粹的人,不喧哗、不世故,不擅长交际,和善待人,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独守一隅,安定淡泊,内心世界极其丰富。愿爱听纯音乐的我们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紫依听父亲说,我与音乐的缘分在他与令堂相识之时便注定了。 父亲对唱歌颇为欢喜,每次一开心,便会跑到kTⅤ唱上三个小时。都说女随父,我还在娘胎之时,也不曾放过胎教,但是,他们没有和我说过一出生便有音乐相伴之类的话,倒是和我说过我学说话比一般小孩子学得早,现在想想,好像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唯一的记忆便是从进入幼儿园时开始,父母一起抱着哇哇大哭的我一步步走进校门,我承认我从出生哭了以外,大部分时间确实很安静,也从不害怕什么,喜欢到外面玩儿的全身都是泥巴,到现在母亲还会笑骂到:“你呀,那时候可皮了,别人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把你拐走了”,但是我被抱入幼儿园时,我幼小的心灵便意识到了一个恐怖的事实:我马上就要离开爸爸妈妈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了,开始呜咽,开始手忙脚乱,开始乱抓,后面听说两个人实在劝不动我,可惜客户摧货,只能哄骗我,然后让那女人照顾好我,便匆匆离开了,可当时年幼的我还以为他们会回来,就停止了哭泣,开始好奇的观察着周围的一切。等到午饭时,老师安排我们坐在座位上吃饭,天真的我以为爸爸妈妈会像往常一样喂我,于是,便眼巴巴地望着教室门,期待他们的出现,可不知多久过去了,终究没有,我发现身边的小朋友一个个的离开座位,去床上睡觉了,便哭了两个小时。 等到下午老师带着一群唧唧喳喳的小朋友进来了,她才发现了我没有去睡觉,发现又安慰不了我,她让我们排排座,然后放起了音乐,果然,我就这样停止了哭泣,从那以后,老师都用歌声来安慰我们,我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唱几首歌给父母听,就这样,我结束了.幼儿园生涯,到了小学,我最期待地便是那一周一节的音乐课,直到下课很久后才能忘记那美妙的歌声,于是无论在哪里,只要是有我的地方,肯定是歌声,直到四年级,我终于学习了一种乐器——吉他,我自从开始学后便爱不释手,眼看着那优美的旋律从我跳动的指尖蹦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简直无以言表,而现在我已经上高一了,之前那么多的爱好被我一一抛之于脑后,唯独没有忘记的是吉他和唱歌,期间我参加过两次“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虽都以失败告终,却令我难以忘记,我从小就对音乐的魅力无法抗拒,恨不得进入音乐的身体与世隔绝,只要好听,我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于是,我就对关于音乐有一点点关系的人特别感兴趣,(有自动带着滤镜的那种哦!)。 总之,此生不悔入音乐,来世还做音乐迷。有时候其实想用音乐做公益,我想:“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化作一种无形的力量来帮助别人,这或许才是兴趣爱好应该给自己带来的成果,而不应该只是封闭在自己的舒适区故步自封,甚至做出一些伤害世界的东西”就让我们这些喜欢音乐的人,把自己的音乐方面不断提升,并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这些点点星光一点点汇聚,用力发光,照亮身边的每一寸黑暗吧!

紫依“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音乐自古以来都是雅俗共赏的。它是洒在所有人心头的光亮;是迸发于一瞬间的情感的共鸣;是无形的,却塑造出了世间一切有形的灵魂的声响。侧耳倾听,那无数流淌在耳畔的乐曲,都是启迪我们、指引我们的灿烂光亮。 音乐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给了我们在人生低谷中坚持向前的动力。已故歌手姚贝娜在得知自己罹患乳腺癌时一度丧失生活的希望,但对歌唱事业的热爱最终支持她走出了内心的阴霾,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绽放出了最璀璨的光亮。她在歌曲《随它吧》中唱道:“随它吧,反正已没有害怕;随它吧,反正不再牵挂。”每一天对她来说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但音乐已给了她足够的勇气、足够的豁达去面对,去精彩地度过余下的每一天。尽管她最终还是去了,但我相信她一定是带着微笑,不留遗憾地离开的,因为她坚持了她热爱的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 叶文玲曾说:“音乐永远是我灵魂的伊甸园。”的确,无论人活到什么岁数,灵魂总会带有那么几许稚气,而音乐正是抚慰我们心灵的那双手,允许保留那几分孩童时未脱的任性。 而上升到教育的意义上,音乐的作用就更体现得淋漓尽致了。随着人类对环境的破环愈来愈剧烈,越来越多的环保人士开始呼吁大家关注生态问题。美国流行音乐巨星迈克尔·杰克作文逊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发行的歌曲《地球》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传唱,这首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主题的歌曲也将环保理念深深地根植在了人们的心中。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朴树的《那些花儿》被用于公益广告,让我们看到了支教教师扎根乡村、奉献青春的美丽形象;周杰伦的《蜗牛》被收录入小学课本,旨在教育孩子们不因渺小自怜,努力追逐梦想。音乐,拥有着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形式,它是词与曲的有机结合。歌曲打破了地域、种族的隔阂,使任何人都可以产生想要接触了解的欲望,进而深入理解蕴藏于歌词中的内涵,达到教育人们向善向美的目的。因此音乐本身也是有生命的,它是人精神点燃的火种,而正是这种不断传递的过程赋予了它永恒的意义。 正因为这种特性,音乐还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凝聚力。今年是建国70周年,而一曲《我和我的祖国》重新勾起了多少人的家国情思。今天的我们唱出的是海晏河清的富足安然,是祖国富强的自信泰然,是展望未来的孜孜奋然。音乐将我们凝聚在了一起,汇聚起汩汩而来的动力,彰显出这个最好的时代的熠熠之光。 音乐的力量,音乐的温柔,音乐的美好,其实最终都归结于它与人,与存在本身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侧耳倾听,那是音符在奔腾流淌,也是猛然被光亮唤醒的内心的善良美好在破土萌芽。

若梦听着叶子落下的声音,仿佛有音乐伴随般的令人陶醉。在这里,从来都有音乐,从来都有自己,还有未曾离开的和早已离开的。自从上了中学,我所听的音乐就渐渐的少了下来,到现在已经沦落到只能在电视上凑和着听,心中很不爽快。大概因为长时间生活在缺乏音乐的世界里吧,我失去了以前的开阔和乐观,取而带之的是疲惫和消沉。记得那个单纯的时期(小学),我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躺在床上听着自己熟悉的歌曲,幻想,然后沉沉睡去,作业写到很晚也不介意,因为我有音乐。这是曾经我理想的生活方式,轻松的坦然的。而现在这样的生活也只能是幻想。过重的学习负担让我不得不忍痛割爱,全身心投入应试……就是这个样子的生活,让我一天天开始领略胜利快感,变得冷漠。朋友们说我改变了不少。我说没有,只是你们还不够成熟,语气里的狂傲我只有我自己听得很清楚。那个时候,我无视着任何感情的存在,任凭身边的人离我而去,也毫不在意。现在想想,或者自己已经很累了,累到麻木。音乐音乐!我不再哼着自己喜欢的歌曲。音乐音乐!我不再去听我熟悉的曲目。音乐音乐!我也不再讨论我崇拜的明星(狂妄到无视任何人的存在,也自恋)。在我的世界里出现了这一幕是我未曾料到的。市中心的夜景是美丽的。霓虹和星光的闪耀,车辆和行人的穿梭,还有音乐与幻想的结合。我站在天桥上,呆呆地,想着那个80分的数学试卷,想着老师的言语,一字一句刺得我心痛。仍旧没有眼泪,没有音乐的我早没有了流泪的习惯。始终要坚强,但我始终不知道哭也是坚强的一种体现。夏日的晚风吹在身上感觉到一丝凉意,美丽的时候我的心却是灰暗的……今天想起来如果当时有了“眼泪,眼泪都是我的机会,成长的滋味……”这样的歌在耳边回荡,我会是怎么样一种状况呢?流泪或是依旧选择“坚强”?一切照旧。消沉的初二上期,对音乐没有任何感想。只爱看书,看韩寒的看鲁迅的看钱钟书的。欣赏韩寒讽刺的笔墨,沉浸于鲁迅尖刻的话语,爱慕着钱钟书冷味的调侃。挫折源源不断而来,似乎要看看我还可以称到什么时候。其实真的怕了没有我并不知道,只觉得累。我要完成老师教给我的任务,也不能辜负了那可笑的分数。但是,早已经变得叛逆,管这些干什么。成绩没有下滑,反而在变好(我晕~)。冷漠里还或许透着几分热情,偶尔帮同学解决几到题目。这时候,我忽然发觉我的生命里少了一样我重要的东西――自我。我并不是自己了?我的欢乐、热情和乐观哪里去了?日子总是混混沌沌不可以自己来左右。寒假,哪里也没有去,妈妈去上班留下我在家里享受自由。我在温暖的房子里睡着了。梦里听见COCO在唱着《自己》:只有梦里才拥有自由气息,诚实面对自己才有爱的决心……梦里听见朴树在唱:快些仰起你那苍白的脸吧,快些松开你那紧皱的眉吧。你的生命她不长,不能用她去悲伤……有冰凉的东西在顺着脸庞滑落,是咸的。我醒来对着镜子发现自己在流眼泪,便很慌忙地用纸巾将它拭去,不愿意承认我在哭。然而对着镜子里那清晰的自己的脸又怎么能不承认呢?镜子里面的那个女孩苍白的脸上的茫然,清晰可见。面对着这样的安慰,我觉得平静了许多。我只是在经历了各种事物之后有了思想上的变迁。可是对于音乐我是不是还需要呢?其实我的情节就像是动听的曲目不是么?我的世界里永远都有音乐的伴随不是么?我同时拥有了现实的音乐,虚幻的音乐和人生的音乐不是么?沉浸吧,在音乐中甜睡,永远不要醒来……

…………………………………………………………

寒雪下章主题☞

寒雪886

(文有转载,侵权删)

上一章 乡村 寒雪的诗文社最新章节 下一章 我的拿手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