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经典加经历
本书标签: 短篇 

“悲情英雄”孙悟空

经典加经历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暑假里一打开电视,就会看到两部不断重播的电视剧,一部是《还珠格格》,还有一部就是《西游记》。

可以说,六小龄童扮演的齐天大圣,是我成长轨迹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接触到其他影视剧作品和相关书籍,孙悟空对我来说,早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脸谱化形象,他变得血肉丰满起来。

从古至今,“西游文化”其实有很多概念。

例如元代的杂剧、吴承恩的小说,六小龄童的电视剧,以及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西行之路。“

。“孙悟空”这一角色也形态各异。

在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剧本里,孙悟空不但有妻子,还专门偷取仙桃仙衣取悦夫人。

而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长得丑,还吃人,书中《第三十六回》这样写道,宝林寺的僧官看到他:真个是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

还有《第二十七回》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或蒸或煮;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

事实上,六小龄童演绎的孙悟空并不符合原著里的描述,他的表演固然精彩,但也只是他诠释孙悟空的一种方式。

除此之外,孙悟空还有第二种形象,就是以周星驰为代表的“妖猴儿”。

《大话西游》这部1995年上映的电影,开创了一种属于年轻人的西游文化。

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的恋情悲剧更是延续到扮演者周星驰和朱茵本人身上,让影迷们为之遗憾惋惜。

之后,荧幕上涌现出了许多周星驰的模仿者,只是很可惜,他们成功借鉴了周星驰的表象,却忽略了《大话西游》的内核。

不过,这当中有一个后继者极为成功,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它是一本小说,由它改编的电影前不久刚上映,没错,就是《悟空传》,2000年首发,被誉为网络第一书。

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世界只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最喜欢的一句话。

《悟空传》所描述的,其实是一部悲哀深入骨髓的西游。

这里的孙悟空,是妖族的救世主,他被众妖给于厚望,企图颠覆天庭的独裁,最后,革命失败了。

孙悟空被套上紧箍咒,花果山被荡平,曾经的自然仙境,沦为人间地狱。

它的作者今何在认为,他所写的才是最真实的西游,是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打打妖怪说说笑话那样平庸的改编作品。

对此,我并不完全认同。

《悟空传》和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两回事儿,但这不重要,正如同,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两回事儿,但并不妨碍他美猴王角色的成功塑造。

我认为《大话西游》也好,《悟空传》也罢,还有前两年上映的电影《大圣归来》,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为它符合原著,也不是因为颠覆西游,而是因为,它们让人感觉悲哀。

而这悲哀,都是由一种原因所起:无力,现实的无力。

《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必须做出抉择:亲眼看着爱人死去,自己无能为力。戴上金箍,立地成佛。从此不能再爱。想得到吗?先放下吧,放下所有。

《悟空传》里,这个抉择更为残酷:爱人被杀、理想破灭,花果山被荡平,带上金箍,忘记一切,成为没有灵魂的佛像。

就如同叔本华的那句悲观主义——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徘徊。无论你选择任何途径,终会游向同一宿命。

而在《大圣归来》里,孙悟空压根没有选择权,他像个废物,只能眼睁睁看着江流儿被杀。

《大圣归来》和《大话西游》的结尾简直如出一辙。

江流儿和紫霞仙子被妖怪所杀,于是孙悟空在悲愤中歇斯底里,把妖怪撕成碎片。化悲愤为能量,是戏剧创作中惯用的技巧。

每到此刻,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为什么?

其实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会有一个普遍的共性——表达出人类的内心愿望。

生活中,我们习惯并厌倦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总幻想能有那么一瞬间,自己突然获得超能力把一切都改变了。

美国的漫威电影,就把这种幻想搬到荧幕上。超级英雄们无所不能,分分钟改变世界。而更深层次的超级英雄角色塑造,是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超级英雄身上烙上真实的人性印记。他们如同我们一样,爱恨嗔痴,对许多事情力不能及。

对于这一点,我们亚洲人做的比欧美人要好。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我们的神和蔼可亲,经常下凡享受人间烟火,充满了人性,比如宝莲灯里的三圣母。即便玉皇大帝高高在上,却也被孙悟空闹得头晕脑胀。还有孔子,虽然贵为至圣先师,但也是人类。

所以,我们的“超级英雄”在本质上,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非无所不能的神。

《大话西游》《悟空传》里所描述的孙悟空,其实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五百年前,它是一只无法无天的猴子,与天斗,与地斗,棒指苍穹。“大闹天空”就是我们的叛逆期,也是我们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我们狂傲极了,想吃,想爱,想天下无我战不胜之物。

五百年后,孙悟空渐渐长大,才发现,一个人无论有多强大,很多事情终究不能左右,甚至无法逃避。五行山下的刻骨岁月将一切狂傲都磨平、碾碎。就像我们中的大多数,由于各种原因,成为了社会上平庸的人,甚至成为自己曾讨厌的人。每天忙忙碌碌,却早已忘记理想是何物。孙悟空从一代愤青领袖,沦为他曾反抗的上天的公务员,护送领导的专职保镖。在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孙悟空放下所有,以为这样至少能保护一些东西,可是紫霞还是死了,孙悟空的爱情和理想也同时死了。

正如同戴荃的那句歌词:谁叫我身手不凡,谁让我爱恨两难,到后来,肝肠寸断。

小时候,我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长大了,我喜欢孙悟空,更多的是因为,我看到了他的悲情,看到他的无能为力。

也正是因为他的无能为力,他血肉模糊的顽强抗争,才会使我热泪盈眶。

其实很多喜剧人,包括周星驰在内,骨子里都是悲观主义者,他们很早就看清了生活的本质,甚至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悲剧,知道生老病死,斗争痛苦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正因如此,他们会更加肆意的在与人生悲剧的斗争中体会热烈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慰,使人生尽可能的多姿多彩、壮丽美好,在不完美中体验完美,在痛苦与毁灭中体验快慰。

正如悲观主义者尼采所说,“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终将使你变得强大”。

《悟空传》里的一段文字——也许曾有那样一个我,那样生活过。他的身影印在这个时代。我看见他的传说。

上一章 《闪光少女》:在苍茫世界中找到自己! 经典加经历最新章节 下一章 芥川龙之介:他用“罗生门”的超能力,冷峻地嗤笑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