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经典加经历
本书标签: 短篇 

张爱玲传7:果真是“卑微到尘埃里”的爱情吗?

经典加经历

那上章说到张爱玲成名的过程,所谓人红是非多,于张,头一件“是非”便是她和胡兰成那为人乐道的爱情故事。关于张的爱情,我们最熟悉的便是那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于是很多人从这句话认定,张胡的爱情故事里,张是爱得卑微的那一个,但,果真如此吗?亲爱的,听了今天的节目,你就有答案了。

张爱玲曾在名为《爱》的小品里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偶然的邂逅,遇见的居然正是所要遇见的那个人,“偶然”也就成了宿命,成了奇迹。只是这个故事是否也意味着,爱本身就包含着悲苦与怅惘?就像她跟胡的爱情,即便是聚而又散,即便不过是擦肩而过,对这千万中的巧遇,她也有无言的珍重与感激。巧的是,此文发表于1944年4月,也就是说,它写在张和胡刚开始恋爱的那段时间里。

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在两人最初的接触中已经定下了。张爱玲不爱出去玩,也不必花前月下,山盟海誓;胡兰成也一样,所以他们在一起哪里也不去,多的是一席接一席的长谈。张在胡面前,比在外人面前更多更自如地袒露自己;她知道胡倾心于她的聪明才华,她便更有自信将她的奇思妙喻一一展现,从人生到艺术、历史、戏文、凡人琐事,样样可谈。胡兰成不再唱独角戏,张也不再只是个听众。张爱玲一开口,胡兰成便顿觉自己言语乏味,毫无机趣,一次又一次领教张爱玲一开始就让他感到的惊奇。当然,最多的话题还是文学艺术。胡兰成说张爱玲“把现代西洋文学读的最多”,张也时常将萧伯纳、劳伦斯等人的作品讲给他听,胡没有喝过洋墨水,张的洋文又是极好,他自然惊服。

但他没想到,连他自以为骄傲的中国古代文学,他竟然也不是张爱玲的对手。张读小说心细如发,一些传神的字句,躲在套语滥调的旮旯里,根本不会有多少人留意,张爱玲却也是脱口而出,张读书总能得其神韵,胡忍不住叹她:“其人如天”。明明是两人同看一书,书上的字句竟是“像路上的行人只是和张爱玲不住得点头打招呼”。在这些惊叹之中,最让胡兰成吃惊的还是张爱玲思想的不受束缚,她对于常人思想中的应该不应该,对于种种来头大的或是时髦的理论,好像已经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张的种种“离经叛道”的论调却不是出于无心,也不是年轻人盲目的反叛,它们有其内在的逻辑,有自身的完整,有她过人的理性为依据。胡兰成吃的是政论的饭,自称是“受过思想训练的人”,凡事“皆要在理论上通过了才能承认”,所倚仗的也是理性。但他发现,张爱玲的理性比他来得更彻底。真正的理性面前没有偶像,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绝对”的存身之地。

胡兰成面对她的这个没有高下森严秩序,没有只能如此、种种规矩的自由世界,开始是惊异瞠目,不习惯;后来却是循循受教,觉得自己也得到了解脱。有一次,胡在香港买了贝多芬的唱片来听,听后并不喜欢,但不敢说音乐不好,因为贝多芬被尊为乐圣,他只能怪自己水平不够,听不懂。于是,硬着头皮下功夫听,必须听出道道,以做文化人身份的证明。但张爱玲却坦言她不喜欢,不仅贝多芬,西洋隆重的东西如交响乐、壁画、悲剧她都不喜欢,连举世公认的大作家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她都不好,而且是理直气壮的不喜不好。胡兰成后来悟出张爱玲的大胆,她的理性原也简单,她的理性就是情感,情感就是理性,二者打成一片,底子就是“不自欺”——忠实于自己。她为人行事也是如此。

这样的女子,就好似一本内涵丰富、富有趣味的书,对于真正读懂得她的人,读时忘乎所以,读后回味无穷,怎让人不迷恋?自此,胡兰成是对张爱玲入迷了,而且他的喜欢形之于外,一篇《论张爱玲》写得天花乱坠,把张描画得有如天仙,有别于政论家的手笔,实在令外人大感惊讶:“稳坐政论家第一把交椅”,一向两眼向天看的胡兰成何以如此神魂颠倒,如醉似狂?胡兰成说“天下人要像我这样喜欢她,我亦没有见过”,又说那些赞美张爱玲,喜欢她文章的人如同逛灯市,终不能像他自己这般,喜欢张喜欢到了心里去。这都是真话,以至于他要说,“我在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与天地万物。”

张爱玲比胡兰成小许多,经历的事情少,按理说,在他们的关系中,张应该是受影响更多的一方。事实却恰好相反。胡兰成时常发一通议论过后想想不对,便告诉张:“照你的样子就好,请不要受我的影响。”张笑答:“你放心,我不依的还是不依,虽然不依,还是爱听。”胡又能影响张什么呢?热恋或许多少改变了一点她的孤僻冷漠,但是至少从人生观到审美趣味,我们看不到胡兰成影响的一丝痕迹。然而热恋中的张爱玲是欢悦的,她需要的不是一位导师——不管是人生导师还是文学导师,以才女的身份,她要的是一个能欣赏她、懂得她的知音;以女人的身份,她要的是一个疼惜、呵护她的男人。心理学中,有个“水仙子”型的人物形象,这类人一般喜欢临水自照,顾影自怜;除了自恋之外,还有自我膨胀、自我中心、利己、自私等意味。有研究者不无根据地指出,张爱玲就属于“水仙子”型的人物,而另一个典型的“水仙子”型人物是张爱玲最喜欢的《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从前面对张的描述可以看出,张很符合这样的印象,她不仅孤芳自赏,也希望别人欣赏她。就张对婚姻恋爱的态度而言,如果是一桩平实的婚姻,她也许不会过多地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恋爱与婚姻不同,恋爱是生命的“飞扬”与“放恣”fàng zì,能够让她“放恣”的人应该助她完成临水自照的心理环境,具体地说也就是应该接受一个出色的欣赏者的角色。欣赏她的什么?

当然是她的全部:她的才、她的貌、她的喜好、她的趣味、她的一言一动、一颦一笑。胡兰成是个聪明人,不仅懂得她,还能将她的意思引申发挥。胡是一个悟性很高的听众,而且还不仅仅是听众,因为懂得,他的欣赏赞美之意就格外地让她感到熨帖。与他接谈,张爱玲喜之不胜,以至于有时忍不住要说:“你怎么这样聪明”。胡是张的崇拜者,但又岂是寻常的崇拜者可比?胡不是毛头小伙子,甚至不是伟丈夫,但却是自有身价的人,何况他还是个两眼向天的才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胡兰成是个绝佳的出色的欣赏者。

张爱玲会喜欢上的人,自然也要有能让她欣赏,心甘情愿臣服的地方。至少她不要在她面前唯唯诺诺、诚惶诚恐,只知做低伏小的男子,若是俯就,做女皇也还是委屈,哪来“飞扬”?所以她爱的这个人必得有她可以欣赏仰慕的地方:胡兰成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倜傥不群,正是合适的人选。她有时不无快意地将自己安排在爱慕谦卑的位置上,说自己“很低很低”。 那是因为只有她对胡也有顺从,有爱慕,接受他的香火供奉才更令她喜不自胜。胡兰成只要有空就守在张爱玲身边,跟她谈笑,陪她逛街散步,拿她喜欢看的书籍画册玩物来跟她一起看,张将她的小玩意搬出来看,胡虽不喜欢女孩的把戏,也还是陪侍在侧。张爱玲从小到大,何时得到过这样的宠爱?而这一切来得又是这样突然,令她由欢喜生出恍惚之感,有时禁不住只管问:“你的人是真的吗?你和我这样在一起是真的吗?”

张和胡的关系,以传奇的眼光去看,是天上人间,艳异佳话;以政治的立场去断,有人要觉得有玷清白;而从世俗的眼光看去,在冷眼旁观的世态剧里,它不过是一场婚外恋。在这个准三角中,胡若无其事,其妻是不能忍受,张的处境却最为尴尬。有一次她不无幽怨地对胡兰成说:“你说没有离愁,我想我也是的,可是上回你去南京,我竟要伤感了。”两人中显然张更希望结婚。

结婚可以有种种不同的动机,为经济,为名分,为爱情,为安全感。经济张爱玲无需考虑,名分或者是一个因素,但张也是可以我行我素的人;第三条,她当然知道爱情无需婚姻来证明,也不待婚姻做保证;所以最关键的还是第四条——她素来缺少安全感,她需要一个家,不是要拴住男人,而是有一种家的感觉。胡兰成无疑是“都可以”的,总之,相恋大半年之后,他们结婚了。胡兰成担心日后时局变动会因这桩婚姻连累到张爱玲,所以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胡兰成、张爱玲签定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张爱玲写的,后两句则是胡兰成所撰,旁边炎樱为媒证。

从张对婚姻的期待,胡对婚姻的不忠而言,他们最后离婚,我是一点也不意外的。至于中间发生了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百度哈,八卦很多,我就不赘述了。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相爱的真相,他们何以会相互吸引,从中又体现了张爱玲怎样的思想,我想这期节目是能够看出来的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懂得张爱玲的选择,所以我不会以世俗的价值观去评价她在爱情里选择的对错。当然,你们可以有自己的评价,但亲爱的,这里也特别提醒一下,当我们去评价一个人时,要慎而又慎,尤其是面对一个生活在和我们时代不同的人,千万千万不要以现在的价值观去评价这个人选择的好坏。评价之前,先问自己,如果我在那样的文化背景下,身世经历中,我会如何选择?也许未必会做得更好。那,就不要随口轻易说,呵,要是我,我肯定不会那么样。亲爱的,我们尽量不要做这样的人,下一章我们去看看孤僻如张爱玲,在她的友情中出现的三个人,于她,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上一章 张爱玲传6:她出名了,一夜之间红遍上海 经典加经历最新章节 下一章 张爱玲传8:孤僻如她,友情究竟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