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经典加经历
本书标签: 短篇 

张爱玲传6:她出名了,一夜之间红遍上海

经典加经历

那上章我们说到在学校艰苦奋斗的张爱玲,终于重获了自信。重获自信的张爱玲在毕业后,迅速得按照她给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在上海这个国际性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此后,她的名声直线上升,其速度用“一夜之间红遍上海”来形容也并不过分。

1942年的下半年,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在港大三年苦读,她是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本来很有希望被送到英国去深造的,如今大洋上兵舰战船多于客轮,留学梦是做不成了。叫人沮丧的事还不止这一桩,战火让学校遭了殃,所有的文件记录全被毁掉,她的门门功课第一如今又在哪里?三年苦读,直似春梦一场,了无痕迹。这一切很难不让她生出世事无常的怅惘[chàng wǎng]。但她正年轻,年轻人的伤口是容易愈合的。在轮船上,她已经同炎樱谈论着上海的繁华摩登,想象着将要成就的一番事业,如同一切刚刚迈出校门的年轻人一样,怀着即将踏入社会的莫名的兴奋。她有过许多梦想,但在她的日程表上,那都是大学毕业以后的事,现在大幕提前拉开,她也一样地跃跃欲试,何况这舞台是她感到亲切而又刺激的上海。

那时的上海非香港可比,它是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东方的巴黎。在香港人的心目中,上海滩霓虹灯闪烁,大高楼林立,好似一个繁华梦,一如今日上海人心目中的香港。张爱玲九岁来到上海时就对这里的摩登、洋派喜之不胜,其后十年寒窗,一墙之隔,她无暇尽情领略这都市风光,一方面也不免习而相忘。在香港呆了三年,有了一番比较,隔着时空的距离,对大上海的记忆分外诱人,也分外明晰。不仅是一家挨一家的店铺,不仅是各种各样的时髦,这里更有她感到亲切的上海人。香港人是犯冲、刺激、不调和、不平衡的,上海人则世故、聪明、有根底、有他们的一套完整和谐。有这份世故、这份聪明的人才能懂得她张爱玲,张爱玲愿意把他们设想成她的读者。回到上海,张爱玲同她姑姑住在一起,以后她很长时间都是和姑姑一同生活。自从出了张家的门,张爱玲几乎就和张家的人断了来往。张爱玲一直渴望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后来她直白地说过:“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来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如今学生时代已告一段落,她当然不愿向家里伸手,再去看人眼色,再去品尝她已尝够了的寄人篱下的滋味——该是她自己养活自己的时候了。靠什么谋生呢?也许她可以在教会学校里当一名教师,像《封锁》中的翠远;也许她可以到某个机构里做个职员,像她的姑姑;也许她面对的可能性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多得多。但是她后来成了那样一位杰出的作家,那样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以致其他的种种可能性似乎统统没有存在过——就好像命里注定只能选择作家的饭碗。不管怎么说,张爱玲决定用笔来谋她的衣食,她开始卖文了。她最初卖的是洋文。头一个对她大加赏识、为她戴上“天才”冠冕的是一位洋人。

1941年10月,上海出现了一份英文月刊,刊名《二十世纪》,主编梅奈特是德国人,当过驻苏联记者,在美国的大学里教过历史,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来到上海。1942年年底,梅奈特从来稿中发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Eileen Chang,她送来的是一篇万字长文,题为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即《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并配有十二幅作者本人所绘的发型、服饰插图。此文行文流畅典雅,从容自如,有英国小品文的风致,不仅见出对中国人生活和服装的独到见识,而且见出不凡的英文造诣,加上简洁有趣的插图,真是图文并茂。梅奈特一见之下大为惊喜,很快将其刊登在1943年1月出版的《二十世纪》第4卷第1期上,并在编者例言中向读者郑重推荐,誉作者为“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这个“天才”就是张爱玲,而此文就是后来收入《流言》的《更衣记》的底本。

大体上讲,张爱玲走的还是林语堂的路线,用轻松而饶有风趣的文字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生活。这一半也是为刊物的性质所决定,《二十世纪》的对象是租界的外国人,对于身边这个纷攘、神秘、滑稽的国度自有了解的兴趣。所以《二十世纪》像大多数西文杂志一样,不愿给诗歌、小说之类留下一席之地。梅奈特推崇张爱玲的天才,却不道她“生来就是写小说的”,亦无缘得见她这方面的才华——张爱玲这一时期的小说都是用中文写的。

从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时装》开始,张爱玲算是步入文坛了。但《二十世纪》是洋人的文坛,张爱玲不是林语堂,不论就感受性而言,还是就对中文的喜爱程度而论,她的中国情结都要比后者深得多,她不能满足于那种轻倩的介绍方式。虽然三年没碰中文,她肯定还是不能、也不甘把洋人设想成她的主要读者,何况她自小就钟情于小说,心心念念于那个更广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在“卖”洋文行情很不错的时候,她挟xié着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去叩上海文坛的门了。而且一旦在中国文坛上站稳了脚跟,张爱玲便与西文杂志挥手作别。这一停就是好几年,直到50年代初她离开祖国大陆以后,她才重新拣起那支写洋文的笔。

经母亲这一系的亲戚、园艺家黄岳渊的介绍,她带着稿子拜访了《紫罗兰》杂志的主编周瘦鹃。此次相会,老少二人谈得甚是融洽。张爱玲待人接物时给人“夹生”之感,但她在长辈面前似乎要松弛一些。这一回她在周瘦鹃面前虽是执礼甚恭,却也还自如。让张爱玲最高兴的自然还是这位主编对她奉上的小说十分欣赏。还未读正文,光看了篇名《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周瘦鹃便称名字起得好,大约他闻到了传统小说的气息。“五四”以后,文学青年多将旧小说视为落伍,现在这个年纪轻轻的小姐,这个正给洋杂志写文章、理应洋派的人物居然甘于“落伍”,委实可喜。

周瘦鹃的直觉没有错,将两篇小说一气读完,他更可以相信这一点。它们与强调严肃性、思想性,鄙薄娱乐性的新文学大异其趣,从取材同可读性看似乎倒是与鸳蝴派小说不无相共之处。难得的是周瘦鹃于坚守旧式趣味之外还是个鉴赏力较高的人,他通洋文,翻译过西洋小说,是旧文人圈子中为数不多的对西方文学有所了解的人之一,他不仅看出张的小说有《红楼梦》的影子,而且看出张在写作中受到毛姆的影响,且断言它们可与毛姆的小说媲美。周瘦鹃很快拍板:两篇小说都用。周瘦鹃还在《紫罗兰》的编辑例言中花了不少笔墨向读者推介这位文坛新人,并追叙了与张相识的因由。

眼见得当小说家的夙愿将偿,闯进文坛的计划已经顺利迈出了第一步,张爱玲自有莫名的兴奋。张爱玲的“二炉香”并没有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但是文艺圈内却有不少有心人由此注意到这位后起之秀,《万象》主编柯灵即是其一。张爱玲的才气给柯灵留下的印象太深,请不来这位锋芒初露的作家,心中始终不能释然。谁知就在此时,张爱玲自己找上《万象》编辑部来了。张带来了她的一部小说,请柯灵看一看。此次晤面是作者与编者的交道,不像上一次中间还夹着熟人的关系,少了一些寒暄客套,然而尽管谈话很简短,却是愉快融洽。几十年后,柯灵用“喜出望外”来描述他当时的心情。既然他早就存着这份心,那稿子实际上是必用的,这就是登在《万象》1943年8月号上的《心经》。从这一期开始直到1944年6月,《万象》几乎每一期上都有张爱玲的作品:《心经》之后有《琉璃瓦》,《琉璃瓦》之后紧接着就是《连环套》的连载。

几乎与《心经》发表的同时,张爱玲的另一篇小说《茉莉香片》在《杂志》上登了出来。

在此后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使张青云直上,风靡上海滩的诸家刊物中,不惜血本、出力最多的,首推《杂志》。《杂志》的背景要比《紫罗兰》、《万象》来得复杂。过去的出版物有商业性刊物、同仁刊物、党派刊物之分。商业性刊物以营利为目的,看重的是销数,全以读者大众的趣味为归依;同仁杂志是一些文学、艺术或学术上有相同志趣的人办的出版物;党派刊物则是某个党派的喉舌,受其控制,接受其津贴,人们常称其“有来头”、“有背景”。《杂志》大体上应划入第三类。因为有这样的实力,《杂志》能够给张爱玲带来的名声、风光,自然是其他刊物办不到的。从刊载张爱玲的作品起,《杂志》上叫好声几乎就没断过。每期的编者几乎都有推许张氏小说的文字,而《倾城之恋》曾被当做重头戏。张爱玲生性不喜政治甚至厌恶政治,《杂志》虽有日本人的背景,但不公开谈论政治,她当然愿意看到这一点,对《杂志》助她成名,她自是欣喜之外还要加上感激。投桃报李,她把最得意的小说都给了《杂志》。

张爱玲出名了。她的名声直线上升,其速度用“一夜之间红遍上海”来形容并不过分。而且这名出得真够大的,上至汪精卫政府的达官贵人、日本文化界的人士,乃至军方人物(宇垣大将来中国时即想一识张爱玲其人),下至升斗小民、各种通俗小报的读者,谁都知道上海滩上出了个张爱玲。文艺圈中,张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张的小说人人争诵,一时佳评如潮。

成名是张爱玲的一个“情结”。她在成名还没一点影子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设计过成名后的举措了。《传奇》出版后仅四天即再版,张爱玲在再版序言中仍旧念叨着“惘惘的威胁”,而落笔处也还缀着“凄哀”的字样,但亦不掩饰内心的喜悦,开首她就写道:以前我一直这样想着: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用我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子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我要问报贩,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销路还好吧?——太贵了,这么贵,真还有人买吗?”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最初在校刊上登两篇文章,也是发疯似地高兴着,自己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像是头一次见到。现在已经没那么容易兴奋了。所以更加要催: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原来张爱玲嚷着出名要趁早,是为获得那尽情地喜悦啊。因为历经沧桑后,得到再多的繁华、名声、权利也不再有年少时的喜悦了;就像儿时得到喜欢的玩具便可以开心一整天,但长大后再得到已经没有儿时的兴奋了。原来如此啊,难怪出名要趁早,难怪想做的事情要趁早去做。

上一章 张爱玲传5 经典加经历最新章节 下一章 张爱玲传7:果真是“卑微到尘埃里”的爱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