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经典加经历
本书标签: 短篇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经典加经历

1930年,国民党想把党义嵌入清华教科书,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希望驯化学生,为党国所用,当时的清华校长,***的秘书罗家伦,积极配合。

清华今天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大字,可在那个年代,校训里其实还有另外八个大字“自由精神,独立思想”。清华的师生们,是那个时代里最具“造反”精神的知识分子。学生们强烈抵制罗家伦,逼他离职。不久,政府又派乔万选接任校长,结果,当他带着军警到了清华门口,被不怕死的清华学子拦住,签下“永不任清华校长”的承诺书。从1928年到1931年,清华校长就跟走马灯似地更换。

大学不能没有校长,清华的学生们向政府提出对校长的五个要求:要不受外界政治干预,学识渊博,人格高尚,要有威望,要有能力带好清华。

敢跟政府叫板的学生,令***头疼不已。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推荐了梅贻琦。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梅贻琦走马上任。

1889年,梅贻琦出生于天津。幼时,父亲失业,加上兄弟姊妹众多,家境清苦。但他从小熟读经史,卓尔不群,被张伯苓赏识,保送到保定高等学府。早年,美国设立“庚子赔款”留美奖学金,梅贻琦也报考了。发榜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只有梅贻琦平静从容。从他不喜不忧的表情中,谁也无法判断他有没有考上。结果是,他不仅考上了,名次还不错,在630名考生中位列第六,成功被录取为,第一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

1915年,学成归来的他,回母校清华任教,后来,还被任命为物理系首席教授兼系主任,以及清华学校的教务长。发生校长危机的时候,他正在美国,管理全美各地的中国留学生。

梅贻琦的就职演说和之前的校长不同。之前的几任校长就职时,党国大员,乐队司仪,巡警护卫,记者名人都会齐聚一起,以壮声势。可梅贻琦这次一个外人都没来,外人不来,清华的学生却热情高涨。校园大礼堂被挤得人山人海,大家都想看一看这位新校长。

只见,这个人瘦瘦的,戴个眼镜,斯斯文文地站在台上,望着下面的学子,不紧不慢道:“我希望清华能够在学术上保持他的地位,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做,办大学,应该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学生们一听,有点意思。梅贻琦接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是紧急关头,我们各位要时刻不忘救国重责,最切实际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就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话说完,满堂瞠乎其言,一时,掌声雷动。梅贻琦就职演讲的礼堂外,有一座清华毕业生捐赠的日晷,基座上刻着四个字,行胜于言。清华崇尚实干,说是说,做是做,清华学子拭目以待。

梅贻琦作为校长,第一次参加教授会议,在会场,按理说,他应该坐主位,可他就随便找了个凳子坐下来,示意大家开始讨论。大家也不客气,热烈发言,梅贻琦不说话,也不插嘴,只是认真听。他见大家嘴巴讲干了,干脆起身为各位教授端茶倒水递毛巾。会议开完,大家问校长意见,梅贻琦笑着说,我从众。

梅贻琦家里穷,做了校长后,依旧节衣缩食。他辞退了给校长配备的司机/厨子,还把校长能享受的免交电话费,免米面供应等福利全部撤销。他对自己抠,对教授们却十分大方。为免去教师的后顾之忧,安心教学,他大幅度提高清华教师的待遇。他规定,清华教授每月最高可拿500元,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休假一年,赴欧美研究,学校开一半薪水,还给与往返路费。

为了能让清华的师资力量变强大,他弯下腰,不拘一格用人才。

华罗庚轰动数学界的时候,才20岁,残疾,只有初中文凭。可梅贻琦觉得他是个人才,破格录用他来清华教书。不久,他又破格提拔了文凭不高的吴晗,钱钟书等名教授。

上世纪20年代,白色恐怖正浓的时候,他批准冯友兰考察苏联,回来公开宣讲苏联的种种优越制度,到了30年代,他允许闻一多在校园内公开进行革命宣传。他说应追随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的使命。在他的主导下,清华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黄金的时代,一时间精英荟萃。

1935年底,日寇压境,华北危急,抗日救亡的 “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鼓舞着当时的青年。1936年,军队到清华校园清查共产党,与学生们发生激烈冲突,军警找到梅贻琦,逼问他闹事的学生领袖,并要求他提供一张“黑名单”。

梅贻琦没说话,只是把一份名单交了出去,军警按照名单抓人,却一个都没带走,原来,梅校长只是把前年学生住宿的名单给了他们,这些学生早已毕业,军警自然一个也抓不到。

时间走到1937年夏天,放暑假,仍有200多师生留校,7月7日,留校师生听到了炮火声,梅贻琦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当敌人进攻卢沟桥,枪炮之声,校内清晰可闻,不久,北平沦陷,清华大学开始流亡。

在长沙,清华,北京,南开三校联合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在岳麓山下,他们建起学堂,继续读书。这时,时局又发生变化,南京沦陷,长沙告急,师生们决定往昆明转移。没有飞机高铁,只能步行,梅贻琦告诉大家,为了学术不亡,文脉不断,死也要死去昆明。就这样,西南联大在昆明正式成立。

西南联大的校长由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共同担任,但由于张伯苓和蒋梦麟两人常在重庆,并另有职务,所以西南联大校务工作实际上落到梅贻琦一人身上。

西南联大很苦,学生们挤在铁皮顶,土坯墙的教室和宿舍学习。外面一下大雨,屋子里就下小雨,雨水打在铁皮顶上,吵得教授讲话的声音都听不见,“静坐听雨”是佳话,也是无奈。

战时,通货膨胀,不光学生挨饿,教授们也吃不起饭,梅贻琦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他要靠典当衣物度日,他的夫人也常常和教授夫人们一起,亲手做糕点叫卖,补贴家用,取名~定胜糕。

西南联大只存在了八年时间,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奇迹。据统计,1948年中央研究院81名首届院士中,有联大教师27位;截至2004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联大师生17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名获奖者中,联大师生有8位;联大学生杨振宁、李政道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止自然方面,在人文社科方面,西南联大的杰出人才依旧层出不穷,之前在节目里给大家介绍过的许渊冲老先生也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

解放后,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有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么差,教授和学生的生活那么苦,为什么比清华,北大,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教授回答了两个字~自由。而这份自由里,蕴含着梅贻琦多少心力和贡献。

1946年,经过八年抗战,清华师生踏着满目疮痍的国土,返回清华园。1948年,国共双方大决战,在这样的大局势下,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走和留的问题,他,是决定要走的人。他先去美国呆了几年,后来去了台湾,利用清华基金,在台湾新竹创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人们建议他改名清华大学,他说清华大学只有一所,在北平。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在台湾溘然长逝。他去世后,别人打开他一直带在身边的手提包,里面保存的是清华庚款的账目,一笔一笔,清清爽爽,分毫不差。

这位清华永远的校长,被誉为一个时代的斯文,他传递了那个时代大学的精神。很多小伙伴会问我,要如何变得优秀,亲爱的,我也不知道,但我想,多向优秀卓越的人看齐,多一些真实和纯粹,终有一日,你总会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上一章 海子:太阳之子,诗人之王 经典加经历最新章节 下一章 张幼仪:人生要靠自己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