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经典加经历
本书标签: 短篇 

张幼仪人生要靠自己成全

经典加经历

张幼仪:人生要靠自己成全

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这是晚年的张幼仪,对爱的定义,就像一个依靠勤奋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远兜远转,嘴上谦逊着,可内心磅礴的自信,无意中,还渗透出一种剽(Piao)悍。

1900年,她出生在江苏宝山县的名门世家,家境富庶,祖父是颇具威望的官员,父亲是闻名乡里的医生,二哥和四哥都是民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那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张家也不例外,但好在,哥哥们通情达理,也极为爱护她,不仅让她免去了缠足之痛,还让她去女子师范学校接受先进的教育。

可是三年后,还没毕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做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在家人眼里,徐志摩,是杭州府中学堂最有才气的学生,徐家也是赫赫有名的富商,妹妹这段婚姻实乃天作之合。可是在徐志摩眼中,举止端庄,沉默寡言的大家闺秀,也只是一个土包子,即便心中万分不喜,却也听从了父母的安排。

1918年,张幼仪生下长子,成为父亲的徐志摩并没用因此改变对张幼仪的态度,在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之后,便潇洒地出国留学了。

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张幼仪决定去国外找徐志摩。她坐了近一个月的轮船,满心欢喜,憧憬着举案齐眉的婚姻生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来接她的情形,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一眼就认出了徐志摩,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梁秋实曾经这样评价过徐志摩,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挥洒自如,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何人。可就是这样一个朋友眼中温润如玉的君子,在面对不爱的妻子时,化身冷酷的暴君。在张幼仪再度怀孕后,提出打胎和离婚。

人间多少不堪事,最是有情对无情。在痛苦辗转中生下孩子的张幼仪还是选择了放手,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的那一刻,她终于明白,这份委曲求全的婚姻给与她的,除了羞辱再无其他。

离婚后,张幼仪先到巴黎,后随二哥去了德国,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而她当时学幼儿教育的动机,无外乎是怜恤稚儿父爱不存,她的肩头要承担起双亲的责任,所以,她要给他们最好的教育。

但怎奈,1925年,病魔无情地带走了幼子的生命,那一年,这个小家伙还不到三岁。这个可怜的孩子从他被孕育的那天起,便注定是不受欢迎的。他与父亲最近距离的相处,就是他的父母办完离婚协议,徐志摩隔着窗子对他最后的凝望。那一刻,作为诗人的父亲也一定有过舐犊情深,但,他对自由与新生活的追求旋即覆盖了那须臾的温存。

在从柏林回国的列车上,窗外大片生机勃勃的田野疾驰而过,手捧幼子骨灰盒的张幼仪面色平静,却心如死灰。张幼仪后来自己也承认,她的生命轨迹就是从柏林回来后被分成了两段。

曾经,她就像菟丝花,缠绕寄生在别的树干上,一无所长,仰人鼻息。无论是经济,还是感情,爱的毫无尊严,而当她决意摒弃那个旧我时,才生发出凤凰涅槃的力量。

回国后,她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哥哥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最初,张幼仪是个金融方面的门外汉,毫无经验,但她以学徒的心态从零做起,勤力奋勉。她固执地将办公桌摆在银行大厅的最后头,这样银行的全景就能一览无余。因为潜心学习,笃志于此,张幼仪没过几年就如鱼得水,并连续多年当选为银行董事。当时的银行职员后来这样回忆道:“那年她约40岁,腰背笔挺,略显高大,神情端庄大方,有大家风范。她就在我们营业厅办公,准时上下班,除接电话外,很少说话,总是专心看文件。我经常要将报表和装订好的传票本请她盖章,有时听到她打电话时用德语。”由于张幼仪为人恪守信誉,并管理有术,战时,女子商业银行历经波折而岿然屹立。直到1955年金融业公私合营才宣告结束,一共开办了31年。

张幼仪的出色不仅仅在于自我经营,她还教育了儿子阿欢,并承担起未出阁的四妹和八弟的生活。父母的丧事是张幼仪一手张罗,徐父徐母的身后事也是她这个前儿媳一手操办。最让人怜爱的是,就连因为飞机失事故去的徐志摩,他的丧礼也是由她全权完成的。甚至在徐志摩去世后,还坚持每个月给陆小曼寄生活费。

这个女人用问心无愧的人生信条,承担着一切她认为应该做的事。1954年,已逾知天命之年的张幼仪在香港和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他可能没有徐志摩的盖世才华,亦非富商巨贾,但胜在宅心仁厚,更重要的是,他倾其所有,给了半世漂泊的她一个家。婚前,她还给哥哥和儿子写了信征求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多年历练,早已成为新式女子的她,骨子里却还是传统的。

1967年,67岁的张幼仪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久久凝望着这里的一切。蔓草丛生,鹧鸪幽啼。原来人的一辈子可以这样很快地过去。晚年,她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苏纪之去世后,张幼仪搬到纽约,与爱子团聚,于1988年病逝。

说实话,在了解了张幼仪的一生后,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她真的很苦:前半生,爱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历经异国漂泊,丧子之痛,饱经风霜;后半生,从头开始,自立自强,却仍心系他人,不计付出。和大家介绍这样的民国奇女子,我希望,我们可以从别人的人生中,获得一些启发,学习她坚韧的品质,学习她的稳重,踏实,也能看到教训,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要想活得精彩,你依赖和攀附不了任何人,你的人生只能靠自己成全

上一章 余光中 经典加经历最新章节 下一章 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