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经典加经历
本书标签: 短篇 

刘慈欣

经典加经历

刘慈欣,昵称“大刘”,他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的高级工程师,也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凭借成名作《三体》成为亚洲第一个雨果奖得主。大刘平时沉默寡言,为人低调,有一个理工男的沉稳和谦虚,但他笔下的故事,却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我喜欢把《三体》称为一部“太空史诗”,每次读这部作品,就仿佛看到百万艘银白色的太空战舰,在无垠的宇宙中排成方阵,向无尽的远方缓缓行进。大刘是一个孤独的求道者,他站在贫瘠的黄土地中央,银河般的战舰群从头顶划过,夜空像海面一样泛起波纹。

他写的故事也是这样,很虐心,却又带着一点希望,像冷酷的岩壁上,吸取着雨水奋力生长的花。

刚开始看《三体》,我以为它讲述的是一个老套的“外星人侵略地球”的故事,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脑洞一个接一个被引爆,格局也越来越宏大。首先,“三体问题”是数学中真实存在的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学过天体物理,或许会遇到一些关于“双星系统”的问题,但是如果再加一颗星球,答案就没这么简单了。在数学上,“三体问题”是不可解的,三颗星体的运动将会没有任何规律。小说中,三体人的家园就是这样,时而炎热,时而寒冷,时而被引力潮汐撕成碎片。

其次,三体人对地球发起攻击的武器,只是一颗质子,对,就是原子核中的那颗质子。它比尘埃还要微小,质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却隔着几光年的距离锁死了地球人的科技。对于落后的地球人来说,这样的攻击手段几乎是一种魔法。

然而,三体人的科技已经如此发达,宇宙中仍然存在比他们更先进的文明。在双方殊死斗争了几百年后,远处的高等文明只是哂笑了一声,向地球送出了一张“小纸条”。根据书中的描述,这张纸条在宇宙空间中缓缓地漂浮着,像一张洁白的信纸,没有重量,无法阻挡。它看上去温和无害,却是足够碾碎整个太阳系的大杀器。

毫不夸张地讲,《三体》里的每一个脑洞,单独抽出来,都足够写一部几万字的小说。而《三体》把它们融合在一起,这部作品足够登上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而无愧。

不知道我的书迷是文科生多一点,还是理科生多一点呢?如果你是理科生,这绝对是一个福音,因为刘慈欣的小说是圈内著名的“硬科幻”——所谓硬科幻,是指设定极其严谨、完全符合科学规范的硬派小说。其中有许多真实的物理学知识,那些公式和数据不再是枯燥的习题,而变成了璀璨的星辰、豪华的战舰、坚固的太空堡垒……

在《三体》第一部,有一个片段是利用太阳作为信号放大器,向宇宙范围发出广播。这样一个设定,大刘用了整整三四页的篇幅陈述具体原理,其中涉及了核能科学、电磁学和天体物理学的高深知识。我刚读到这个章节时,第一反应是头晕目眩,第二反应是:哇,那些平时感觉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识,原来可以这么酷炫!

跟一些浮夸的科幻电影不一样,《三体》没有怪兽,没有光剑,只有扎实的物理学原理,和基于这些原理建构起来的真实宇宙。在对抗侵略者的400年里,人们经历过惊慌、动乱、抵抗,甚至选拔出4个最优秀的人类精英,称为“面壁者”。他们守护着地球文明残存的火种,和高高在上的、神一般的外星人展开对决。

读这样的小说,真的有一种星辰大海的沧桑感。几百年岁月倏忽间流过,昔日的执剑少年,已经变成老态龙钟的老者,但他依然守护在人类文明的大门前,至死不曾后退一步。

说到这里,可能有学文科的小伙伴要抱怨了:一部小说都有这么多知识点,能不能照顾一下不学物理的文科生?这一点请大家放心,我高中接触《三体》,就是一个文科小伙伴大力推荐给我的。那种宇宙深空的浪漫、时间尽头的史诗感,应该是任何人都能体会到的吧。

平心而论,要读懂《三体》,不仅需要理科基础,更需要历史、社会、政治等人文学科的积淀。这是一本技术驱动的,充满人文气息的幻想小说。在外星人进攻的大潮中,政治集团兴起又覆灭,社会结构不断变动,人类对救世主从崇拜到唾弃,只在一念之间。我相信,大刘写的不仅是科技,更是复杂的人心,是这片大地上的兴衰与苦难。

这种浓重的人文气息,在他的一些短篇小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乡村教师》,讲的是一个身患癌症、坚持在西北山村中教书育人的年轻教师。大刘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农村的愚昧落后:村民集体贪污了维修学校的公款,只为了在村头上搭一个戏台;有孕妇难产,村里的做法是把孕妇放在奔跑的驴子背上,颠簸着、颠簸着,把孩子硬生生给挤出来……

再例如《全频带阻塞干扰》,讲的是外敌侵略中国,中国将士冒着风雪和对手展开白刃战,在惨烈的战场上,战士们拼尽了一切,甚至不惜操纵太空中的飞船撞向太阳,把自己的血肉和敌人一起埋葬在东北边境的冻土之中。

这样的笔触,冰冷、残酷,在绝境中拷问人性,却又在暗夜里投下一丝微弱的光。亲爱的文科生小伙伴们,即便你们不学物理,我也推荐你们读一读原作,毕竟,大刘是一个工程师,更是一个文人。我们头顶是星空浩瀚,但我们脚下的土地,依旧是那么沉重而贫瘠。

我见过许多老师和家长有一种奇怪的偏见:所有流行小说都是毒草,学生的课外书只能是世界名著。可是他们似乎忘了,即便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当年也曾经被看作不入流的通俗小说。我不否认,有很多无脑爽文、玛丽苏小白文确实是文字垃圾,但当代小说中也不乏优秀的、激励人心的好作品。说到底,一本书的好坏,要取决于我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我在小学就读完了金庸全集,可以说,这14部武侠小说完成了我最初的语文启蒙。从此以后,我始终觉得读书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事儿,我从武侠小说中读出豪情和侠义,从推理小说中读出智慧的闪光;从《三体》中,我读出了物理学的美妙,以及厚重的人文关怀;哪怕是《龙族》这样的青春奇幻小说,我也折服于它优美的文笔,沉浸于少年们不死不休的勇气。

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消化和练笔,这是对语文能力最好的磨练。

最后,用一首《三体》同人歌曲《岁月成碑》送给大家。不要返航,你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也知道大家一贯来的,一看小说就停不下来,看完一章还想看下一章。我想,如果这是一本优秀的、底蕴深厚的小说,你不妨抽时间把它看完,然后认真写一篇读后感,告诉家长和老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如果这是一本没有内涵的文字垃圾,那,恐怕你就得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审美能力了

上一章 泰戈尔心里的春天 经典加经历最新章节 下一章 关于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