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小源杂文
本书标签: 短篇  学习  文学   

二零二一诗词赏析四月期(1)

小源杂文

因为一首词记住一个人:“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文/小源同学

指导老师:王葵华老师(王姐)

一叶小舟在水中悠悠地摇,一船夫随两人游与赤壁之下,两人对酒当歌,突然听到伤感的乐音,他问客萧声为何如此悲伤?客说次乃曹孟德被困之地,此乃一世之英,可现在已经不在,客哀叹世事无常 ,客想与明月相拥、与仙人遨游,可不能屡屡得到,只能寄托于悲凉秋风。他却以他乐观的情思使客人高兴起来,船上之剩凌乱的空碟,两人一觉睡到大天亮。

他说了什么?

他说:“惟江上一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只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是他遭贬于黄州游赤壁作的一首诗,其名《赤壁赋/前赤壁赋》。

文: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此;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像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矿物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州,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上江之无穷。扶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有各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有生词可评论提问)

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着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的正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会吹洞箫的客人,接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戏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攘连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奇得江陵,沿长江顺溜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持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哪里呢?何况我还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吹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致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想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有的,既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他就是苏轼,宋神宗时遭贬与客游于赤壁(并不是赤壁之战原地)之下,做了此诗,由于还有一篇姊妹篇,所以称《前赤壁赋》。

苏轼在诗词、书法、政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其中诗词方面最为突出,起着里程碑的作用,他敢于突破婉约派在题材上的束缚,他开创了豪放派,为辛弃疾的出名奠定了基础,在其他体裁也有涉及,可以说“全能选手”。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这样评价苏东坡:“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认为有8条。

1.吃货。苏轼乃美食家,对美食有所研究,作了很多诗词,如《猪肉颂》、《食荔支二首》等,到现在一定是吃货莫属 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2.天资高。嘉祐六年应制科试入当时最高等级三等。然而不仅会写诗,苏轼不仅会写诗,书、画也很突出,苏轼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浪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芇、蔡襄并称宋四家。学画同文,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3.并称多。苏轼名气大,基本可以说家喻户晓,像到宋词代表必先想到他,毕竟他作了三千四百余诗词,与很多人并称,除了什么的书法外,还与欧阳修等并称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称欧苏 与黄庭坚称苏黄,与辛弃疾称苏辛……

4.活跃,见识广。苏轼学了那么多诗,武亦姝诗词量很大,可还是没有苏轼一个人作的作品多。苏轼走到哪儿写到哪儿,活在现在肯定朋友圈、QQ空间刷屏,当同样为苏轼写作提供了素材,苏轼游遍大好河山,见闻许多奇闻异事,见识广。

5.善交友、爱友。苏轼写了许多《送……》《赠……》为题的诗,如:《送杨杰》,并且十分关心朋友,如劝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来劝残念朋友。送友身份不同,有高官也有平民百姓,苏轼交友不分贵贱,能尊重所有人,这是增强情商的一方法。

6.诗风。上面说苏轼的诗词方面有很大成就,风格豪放洒脱,是继屈原、李白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忧而不哀。

7.爱民。他不是真的游山玩水的闲客,虽一贬再贬,却将地方治理安好,“问汝平生功业,惠州、黄州、儋州。”还有一个杭州。他爱民,有欧阳修“以民为乐”的高尚品质。他固得受民喜欢,走到哪儿都是人见人爱,比如《后赤壁赋》苏轼说有客无酒,妇突然说有酒藏酒矣,以待苏子不时之需。现在也完全有可能,说明热心、关系好,可那个时候平民自己也难解决生活,还为苏轼精心准备,正因为苏轼的治理。再如水汇于城下,苏子曰:“吾是在,水绝不能败城。”卒长曰:“太守犹能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还有《喜雨亭记》他的亭名来由都体现了他的爱民啊!

8.乐观豁达。这是苏轼的主要形象,虽一生坎坷,与王安石政见不和(由于一首诗被趁机诬陷),遭一贬再贬,却洒脱地活,让我起初认为他真的是游山玩水的闲客,实际是他知足常乐啊!贬到黄州:“黄州好猪肉。”到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定风波》之类也可以看出。

通过对苏轼的简介后再说说《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将在下一期出,敬请期待。

背景已简述,篇幅不长不短,和离骚比起来只能给个中指。莫嫌《春江花月夜》长,看看《将近酒》,若觉《将近酒》长,请看《梦游天姥吟留别》 若嫌长请看《赤壁赋》,然后《离骚》更长。不想背?为了考试和作文文采,还是勉强自己吧,总有一天会背的。

本词是一首叙事词,长也正常。第一部分为一到二段:游赤壁,正兴酒,听到忧歌,引出故事起因。第二部分为三到四:点明忧歌,记叙两人对话,为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为第五段:故事结尾。(按总分总分,仅参考)

第一段首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表面上写清风来而水是静止的,往深层次说此景渲染的是悲凉的气氛;江面是死寂的,渲染了孤寂感,因为诗人是被贬到黄州,不是来做客嘛!诵和歌都是都是想抹掉这种心情,然后写月出来了的景象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江面多雾,任凭小舟茫然飘荡,借此景表明作者被贬后的迷茫和环境的清冷,不禁伤感(其实苏轼被贬不是真的很想得开,其实是矛盾的,上仙也会生气,可是和百姓的交往他感受到了温暖),冷清、孤寂、迷茫等情感,但尽管迷茫,苏轼也没有因此自我了解,既然无法被重用就作神仙自由自在的。

第二段写听到悲歌,两人本开心喝酒诵诗,表面上只写了歌的内容,但渲染了伤感的气氛,虽伤感的原因不同,但与苏轼内心感受产生了共鸣,也起到“启下”的作用,此歌的出现十分巧妙。“不绝如缕”将伤感比作细丝,形象、夸张体现了内向无限伤感。“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用夸张手法,夸张表现歌之伤感,将伤感无限扩大。

第三段前部分同样也是写事,通过上面的歌引出本段,此歌让苏轼愀然,问客其原,其地是曹孟德被困之地,与上段有同样情感,又借曹孟德表明有志难成(写曹孟德的功绩可看出)。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一粟。”一语双关,用比喻将两人比作天地间的蜉蝣、海里的一粒粟米,形象体现两人的渺小,也写出被贬后的伤感,不禁羡慕长江。“扶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表面客之理想,与首段苏轼的想法有相似,无法同时得到人客徒增伤感,衬托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可有可无,却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何要提水与月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反驳“羡上江之无穷。”劝慰了客,乃人生哲理,我们应该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事物易变的角度看待问题,万物与我们的什么都是无穷无尽的(生命并没有终止,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在另外的世界活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认为此乃此词精华,悟出人生道理,只有江上之清风与月能无尽享用,与什么苏轼的问句链接起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巧妙地劝慰了客,使我每读起不得高兴半天,十分巧妙。这句体现了词人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体现他知足,别人忧这忧那,他却将清风明月比作无尽的宝藏,可以说“知足者常乐,常乐者知足。”正因此他屡次遭贬仍活得洒脱之由,我们应该向苏轼学习。

后面写结果,劝慰起效,客高兴地笑了,又洗盏喝起来,桌上只剩凌乱的空盘,夸张写出客从伤感走出来的行为,然后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美好结局。此哀而不怨 面对挫折能乐观面对,是此诗有很高价值的一大原因。(仅供参考)

上一章 二零二一文章四月期(5) 小源杂文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二零二一诗词四月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