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小源杂文
本书标签: 短篇  学习  文学   

二零二一文章四月期(5)

小源杂文

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柴如瑾

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创办于1995年的刊物《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

“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郝铭鉴先生曾这样解释刊名的由来。今天,在我们的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之时,更要劳记他的谆谆箴言,多些“咬文嚼字”的谨言精神。

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 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社会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声音工,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规范标点符号是大题小做,没事找事;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是个性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 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成常态。

以《咬文嚼字》2019年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主旋律”误为“主弦律”,“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殊不知正是这种“差不多先生”的表现,破坏了汉语文字的纯洁和健康,亦体现了一些人凡事浮皮潦草、敷衍糊弄的作风。

早在1951年,主流媒体就曾讨论过汉语的规范使用问题,提出“我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今天来看,我们每一个人仍需要多些再多些“咬文嚼字”的谨言精神。一字不肯放松,一词不肯含糊。这是对母语的敬畏,对文字的敬畏,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的敬畏。

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是谨严的基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接受社会文化和规范,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语言文字规范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有助于我们社会交际的顺畅、思维逻辑的缜密以及记忆认知的进步。

学好语言文字知识是谨严的保障。“语言着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标点、语言、字词、语法、修辞、逻辑、书写,每一处细节都容不得马虎大意,需要耐心细致的揣摩辨析、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和提高。

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照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留下多少“为人性偏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练字佳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情感还没有凝练。”装钱曾一整见血地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力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的情感。”

作为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语言文字才能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上一章 二零二一文章四月期(4) 小源杂文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二零二一诗词赏析四月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