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梨山掌故话岭头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十二、清空法师

梨山掌故话岭头

清空法师(1927-1987)姓林,俗名元坤,法号清空,泉港岭头下凉人。出生于乡绅门第,书香人家,是位释门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修持法门,诵经持咒,把素礼佛,精通医道,潜通佛智。他悬壶济世,以广佛慈,以不平凡的业绩点缀纳衣,书写了光辉的人生。

(一)慧根向佛

清空法师自小通文达礼、志存高远、聪慧过人。他酷爱文学、医道,手不释卷,广阅典籍,且能过目成诵。其出身于家道殷实之家,望子成龙的长辈希冀聪明绝顶的他能读书成才,步登仕途,以光宗耀祖。但事与愿违,元坤一出生就带胎里素,自小不吃腥味荤食,酷爱读书,喜研佛经医典。稍大即随仙游县沙溪名儒医杨雨三左右,受中医启蒙,他信仰近道,傍儒,汇释的三教。苦修三一教主林龙江的道法内功、医理,他二次逃婚,坚持走其选择的脱离红尘之路,并洁身自残,以表明其出尘求真的志向,断绝家庭百般阻挠之路,进入太白峰寺出家。嗣后受戒于会元寺杨修老和尚门下,赐法号"清空",后到太白峰寺任住持。

(二)学高艺精

法师除承名儒医杨雨三友名外,还苦修三一教主林龙江的医学"九序心法"内功。心存高远的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通过函授形式,取得到国民政府的南京医学院的毕业文凭,并成为留日医学专家叶橘泉教授的得意门生。他也曾入门泉州著名禅林崇福寺,拜武学宗师元镇和尚门下学习武功,学习中医正骨,内难精奥。他广阔医书,中西兼容,症脉合参中西合璧,力争优势互补。他潜心医禅,按图索骥四处求学,不耻下问,究道穷玄集拳禅一体,功气一如,他礼贤下士,医患一心。他勤于笔耕积累,加上他那超常的智慧和悟性,使他禅机,医术日臻完善,成熟,学高业精,促使他的脉理之精,用药之妙,堪称一流。

(三)忘年道友

高参大师(1886-1960)新加坡籍,系岭头海头人,是位名扬禅林、武林的高僧大德。其长清空法师四十一岁,但家乡缘、佛陀缘、道友缘、济世缘使这两位忘年交道友连在一起。他们身处两国相隔万里,但道缘不因远而疏。他们鸿雁传书,书信频繁,探讨道法、医艺、拳术。当悉知高参大师圆寂时,法师痛惜不已,即倡议在惠安科山名园建立"高参和尚莲座",并题刻楹联:

禅传无我,拳绍少林

慈心济世,妙手活人

以永远纪念这位道法,医艺、拳术达极顶的高僧大德。

(四)梵海沉浮

法师隐居山林,坐禅静修,行医济世,广播善行。但在那荒唐的年代,某些人为政治需要,清空法师一会儿被捧为座上宾,加上多个花环:太白峰禅寺住持、仙游县塔斗山会元禅寺监院、中国佛教会福建分会代表、仙游县佛教会副会长、惠安县佛教会会长、惠安县政协常委、惠安科山风景区和闽林始祖重修委员会副董事长。一会儿又被打成封资修的代表人物,成为牛鬼蛇神,几度游街示众,挨斗多年,甚至被冠于莫须有罪名,身陷囹圄成为阶下囚。还被强制开素食荤,受尽人间不公的待遇。解放初期,曾有莆田湄洲一带渔民因长期海上作业,患有严重哮喘病。闻知法师大名,十几个人结伴过海来求医,竟被疑为海匪登陆,又是围剿,又是审讯,后真相大白,捧腹大笑。但事过十几年,旧事重被提起,窝藏海匪罪重立,又遭多场批斗,这些政治恶作剧真令人不齿。1966年,在那场全民族遭受的政治大劫难中,法师也不能幸免。他研读几十年的典籍被焚,珍藏文物受劫,所受损失,难以估量。

法师曾两度被遣回乡:一是文革被遣还梓里,二是因任会元禅寺住持,操劳过度成疾,回乡休养。他乃行医济世,普施法雨。因在故土,深受故乡民众乡老拥戴和保护,才得以过几年安定日子。

(五)义举公益

法师身居于禅林,但他牵挂民生,义举公益。他效法百丈大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精神;他身体力行,从事农桑、整治田园、劳耕垅上;他重建太白峰禅寺;他集巨资修缮会元禅寺并追回寺产;他亲自策划,设计修复千年古刹清莲庵。

笔者八十年代任岭头学校校长时,与法师交往频繁。他曾多次对我说:咱故乡岭头欠一条公路,要致富,先修路,非建不可。岭头普光寺已坍塌成平地,佛祖没安身之所,我日夜牵挂。岭头学校也需扩建,你在任上,与海外关系良好,说话有份量,万望出面促成。

他出资为学校军号队购买大鼓,他捐资建岭头学校老师宿舍,他倡建"高参大师莲座"。他曾主持协助闽林始祖陵建设、科山文化风景区的建设。多处留下他那辛劳的业绩和过人的智慧。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法师是:故乡普光寺已重建竣工,巍峨庄严。岭头公路已四通八达,并全铺上水泥路面,岭头学校也以崭新面貌接纳四方学子,法师的慈愿终得实现。

(六)悬壶济世

一九八三年六月,法师迁回故里。在南埔中山街置旧房一套,自号"清空陋室",继续其慈心济世,妙手活人的善为佛性。他边研学参禅,边悬壶济世。在行医时,他中西合璧、拳禅一体、功气一如、自成一体。其脉里之精、用药之妙、堪称一流。往往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尤其对诊疗肝、肺食道等癌症更趋神效,誉满莆仙惠三县,尽管地处一角址,但求医者无数,患者接踵而来,禅门若市。他来者不拒,富者自愿善缘,穷者则送医馈药。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医患融洽、有口皆碑。当时肖厝有一老妪,因家贫卧病待毙。清空出诊肖厝时,得知消息遂生恻隐之心,登门为其诊疗,还出资赠药,并多次途步往返几十里为她复诊,并济之以钱物,直到痊愈。一时传为佳话,被视为活佛。

文革期间,他被遣返乡,坐诊村合作医疗所。时有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检察院一姓郑检察长,身患重症,赴全国各地求医无果。闻讯前来求治于清空法师,服中药数个疗程后即愈,被郑检察长誉为华佗在世。

他在住持仙游会元禅寺时,曾治愈枫亭旅日归侨王森的疑难病,被尊为活佛,并赠匾赋诗:

巍峨塔斗山 毓秀隐名僧

禅医菩萨道 济世黎民安

一九八二年中国佛教协会福建分会,为清空法师颁发赞语:"你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发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遗风,殊堪赞叹,再以忍进二度为勤策,化出更大贡献。"

(七)高朋满座

法师身在空门,精于道法、文学、医术。他救死扶伤,扶危救难;他善于交友,与医界、学界、政界、道友中文人墨客多人结成莫逆之交;他为人谦恭、豁达、礼贤下士,主雅客来勤。他们以茶当酒,淡泊交往;他们时而品茗大话于茶室,时而吟诗作对于书房,时而究研案例于病榻,时而会道论法于禅林。真所谓往来皆雅客,座上无白丁。他学识渊博,一代奇才,但从不恃才自傲,傲慢待人,保持着那超凡脱俗,洁身处世之风范。他曾作词自勉:

荷花污不染,翠竹心自空。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静也。

微至求精无穷妙理,动中取静别有玄机。

他与客人谈诗说对,谈古论今,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函,体会魅力,畅游在学海之中,尽情体味"山无水则枯,人无书则愚"之真谛。他们置身诗景、缘景、明情中,借助联想和意景,得到审美享美的感受,在妙理中得到启迪,深契禅意。茶友赠他冠头联曰:清潭印月心自静。空门济世大慈悲。

(八)留金杏林

一九八七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法师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闭目圆寂,驾鹤西归还佛国。法师的一生是善为佛性的一生,是用无数业绩点缀纳衣的一生,是用无数锦旗赞语装饰的一生,是为无数患者康复的一生,是印证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一生。他那刻求精进,学富五车,博学宏通,广施善行,悬壶济世,广结善缘的善为佛性,留金杏林,永垂梵门。

法师的谢世,惊动政界、佛界、学界、茶友们。众皆哀吊,其忘年交肖茂发先生赋诗悼念:

清俊奇才世叹稀,空留抱负故人知;

法坛从此隐真相,师门于斯断妙辞;

永念杏林施化雨,垂怜降帐幻仁慈;

不堪漫忆杖履处,朽木枯株亦伤思;

笔者也作一挽联凭吊:

陋室居,危难扶,学道行医缀纳衣。

残经凋,贝叶落,恸贤垂泪点蒲团。

法师走了,他留下的遗稿《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骨伤科》、《汤头歌解补遗》、《九序气功》等著作,以及数十年临床医案三十多卷,乃杏林至宝。

法师走了,带着遗憾,带着光环走了。

法师走了,是法门,是杏林的一大损失。

法师走了,留下声誉,留下至宝,两手空空走了。

愿法师在升迁西天佛国的行程中一路走好。

一代禅林奇才、杏林泰斗——清空法师,千古!

尾声

1991年,因早年患难症,得治于清空法师的旅马华侨林忠炎先生,耗资数十万元,协同惠安县政协,在下朱尾山(又名烟墩山)建"清空亭",以纪念其人其事。

上一章 十一、大蚶庙传奇 梨山掌故话岭头最新章节 下一章 十三、侨领巨子林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