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梨山掌故话岭头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十一、大蚶庙传奇

梨山掌故话岭头

位于湄洲湾南岸、泉州市泉港区北域的界山镇岭头村。这是一个拥有八千多民众的大村落。这村有个位于海边的村落——海头。这里的人们大多由母村岭头搬迁过来,也跟母村人们一样姓林。这个村落的地域上有座山叫码头山。(因过去这里曾是货运码头而得名)山边有座庙宇叫龙仙宫。这宫的支柱上刻有一幅楹联:

宫名龙仙鱼拜宴、庙称大蚶旨勒封。

由此幅对联引出一个美丽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而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故事中的实物至今大多尚存留着,信不信由他,反正这里的人们都这么说……

海头这个村落村小声名大,奇闻轶事多。这里是一代武林泰斗,高僧大德高参的诞生地。文中这起救驾护王的轶事亦发生在这里,待在下细细述来:

(一)山庙逞灵佑黎庶、海豚结队拜妈祖

这里的人们信奉妈祖娘娘,他们自认自己与妈祖是老本家。自视自己是妈祖的儿孙,炉下弟子。他们建庙设宫,敬奉着妈祖娘娘。因为在那个年代,靠天吃饭。人们只有靠自己信仰的神明来保一方平安,他们上山耕耘,下海捞鱼。总爱到妈祖庙里烧一柱香,献一份虔诚。祈求妈祖娘娘保佑他们作业顺风,丰收获利。他们坚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真诚会换来神明的佑护。说也奇怪,也许是心诚则灵,也许是妈祖娘娘真的逞灵显威,这个靠海边以农,以海为生计的人们大多能避祸祛灾,逢凶化吉,在清贫中过着悠哉的生活。更有不可思议的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当这里的人们在举行妈祖诞辰庆典赛会时,必有二对或三对的海豚顺海潮而上,对着天后宫,向着妈祖娘娘顶礼膜拜,年年如此,如期必至。与岸上穿红披彩的善男信女们构成一幅绝妙的人鱼和谐的团拜景,引来四乡八里的人们前来观赏。每年这天,山上、岸上、庙旁站满成千上万的人众,海上海豚飞跃礼拜,岸上人们欢呼雀跃,组成一幅亮丽的画卷。其胜景不亚于端午节到沙格看龙舟竞渡。至今五十岁以上老人都见证了这一年一度难得的胜景。后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围海造地,沧海成桑田,海水节节后退,海豚无水可进,只好在远处的海中望庙兴叹了,惜哉!天然的人与鱼的团拜景从此消失了。如有,它只滞留在一代老人的记忆中而以。庙宇虽小,但她香火旺盛。旺盛的香火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祝福,这是一种信仰的表达。由于她成为人们心目中消灾抵祸的屏障,理所当然地受到万民的拥戴:生女当如林默娘,为神应似天后妃。这个村落民众率真,民风悍朴。人们守着,护着这座他们视为生命攸关的庙宇。在那"大破横扫,毁宫拆庙、诋毁圣人,"的荒唐年代,那些‘激进’的‘勇士’们也慑于妈祖的神威,慑于妈祖信徒们那愤怒的眼光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他们也知道,如果谁动了妈祖的一根毫发,那会引发人神共愤,那些悍朴的信徒们绝不会袖手旁观的,他们将会难逃被报应的厄运的,因而动乱归动乱,妈祖庙照样矗立,她作为一方守护神,守护着这一方乡土,保卫着她的善男信女们。接下,我将围绕这庙,这神而发生的一系列轶事,向人们阐述,供诸位鉴赏。

(二)正德偷闲出京畿,江南山水迎君王

说大明朝第十一世正德皇帝——武宗朱厚照(自1506一1522年在位十六年)他久居皇宫深院坐龙庭——烦了,整日里的朝务缠身——倦了,无休止的奏牒批文——厌了,久处那六宫粉黛院——腻了。他虽为君王,享天下之所有,他可决官宦之沉浮,他可定民众之死生,他可叱咤风云,他可指定乾坤。但他毕竟是血肉之躯,他也有人之所想,人之所爱,人之所欲。他要出去看大千世界,他要忙里偷闲,自我解脱,他要寻芳觅秀,猎取野味。他要看一看他治下的民众的人生百态,他要察一察天天喊他万岁的官宦们执政所为,他要眺一眺他所辖的大明江山究竟有多大,他要瞧一瞧那三街六市的平民市井生涯,他要暸一暸那藏于阴霾暗影中的奇形怪态。于是乎!他招来左丞右相,秘密地交代一番,他要他们暂时代理朝政,代行天命,代守天机。于是乎!他选带了八名大内高手,从后宫,从后院,从后门溜出了那紫禁城的皇宫大院,出了京畿,向南进发。经山东,他登上泰山太极顶,瞻仰了玉皇庙,下南京,他叩拜了先皇故都,畅游了秦淮河畔。再奔苏杭,他看了苏州园林,游了西湖美景。直下八闽,步临湄洲,又抵莆郡南界海边。他看有一伙老人在大榕树下谈天说地,他饶有兴趣地上前听闻,并指着隔海相望的南岸,询问老人们:"那里是什么地方?可有名胜古迹?"一老叟见他一身盛装,额头丰满,一脸富态,料是个富翁财伐,出来游山玩水的消遣者,即向他指点说:"隔海那是泉州府郡辖区,我们这里是兴化府郡。那边是物华天宝的好地方,胜迹很多。""都有那些胜迹,不妨说来听听。"正德来了兴趣,取出一锭银子,放置桌上说:"这些聊为茶资,请笑纳。"老者推让一番,终于收下说:"这泉州府郡,胜迹颇多,最有名的可归纳为一山、一桥、二塔。"正德说:"愿闻其详。"老者说:"好!待我细细道来。"这引出:

(三)乡老漫话泉州府,君王夜渡湄洲湾

老者说:"这一山叫清源山,山上文物多、古迹多、胜景多。山下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岩,名闻天下。这一桥就是跨江的洛阳桥,典故最多,这二塔即是甲天下的两座石塔,客官要听哪一景的故事?"正德说:"那就洛阳桥的故事吧!"老者说:"好!那在下就讲那洛阳桥的故事,那洛阳桥建于前朝的宋朝,是座跨江又跨海的大石桥,那桥址是位于江水下泻,海潮上涌的地域,水深浪急,要在这里建桥,工程的艰巨,花费的资财,人力的付出,可谓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说起渊源,这桥的建筑者还跟我们兴化人有关联呢?"正德问:"何如其说?"老者说:"建此桥的主持者是我们兴化人,名叫蔡襄、他在泉郡任知府时主持建筑的。"正德说:"请道其详。"老者说:"这洛阳江,说是江也是海,江海相连,海水涨潮时会沿江上溯十多里,江阔波高浪急,加上孽龙掀波,风伯作祟,人们过江靠舟楫摆渡,时有发生舟破船倾。人们葬身鱼肚之事。故此,人们过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单说一次,一只渡船满载二十多人众过江,刚行半程,孽龙约上风伯来作祟了,只见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劲吹,波高浪涌,浪生风源,风长浪势,渡船在风口浪尖中颠簸,船中人哭爹叫娘,哀声阵阵,在渡船即将倒覆之际,刚好妈祖娘娘巡海路过,一看险象,一声高喊,‘风伯、孽龙听着,船中有蔡大人在座,不可造次。’风伯、孽龙一听,见是天妃娘娘驾到,赶忙回避逃遁,一会、风停了,浪息了。一船人逃过这一劫难,人们感恩,今天有蔡大人在座,忙打听蔡大人是谁?经查,全船中竟没有一人姓蔡的。但有一位怀肚的妇人在座,老成的艄公问道:"请问夫人的夫君姓啥?"妇人道:"夫君姓蔡。"艄公道:"好好养育这孩子,日后必成大器。"众人都投来感激的眼光。妇人也眼含热泪默默对天发誓:"苍天有眼,日后小儿降生,我定好好养育,使他成才成器,若能为官,我定要他在此建桥修路,免除千万人渡船过桨之险。"这妇人姓卢名节。乃原惠北(今泉港)峰尾人,其父卢仁,是位教师,书香门第的教养。使她幼承庭训,知书达理,心端行正,胸有大志。以后,蔡大人出生了,在贤惠的母亲的"家有旧书唯教子,门无新事不迎宾。"启导下,从小就立下大志,誓要完成母亲宿愿,他三更灯火五更鸡,勤读诗书苦励志,年少时在仙游枫亭塔斗山会元书院苦读。文蕴的底气,山川的灵气,使他落花兴未倦,仰首看星文,畅游在学海之中。夜晚回家时,肩上有两盏灯光照路。爱子心切的慈母每当黄昏必倚门悬望娇儿回。每当看到那两盏肩灯闪烁下来时,才放心熟饭待儿归。一天,黄昏已过,天色已暗,不见两盏灯下来,一会蔡襄已进家门,慈母发现今天襄儿肩灯不亮,必定有干不正之事,急问:"襄儿,你实话告诉娘,今天有干啥错事。"襄儿答道:"没有呀!我早上去上学,黄昏回来、在学尊师乐群,没干坏事。"母亲说:"你回忆一下,从早至现在都做过什么事。"襄儿回道:"有,早上我在上学路上:有一妇女因与夫君吵架,奔回娘家,要我替她写一份离婚书。"母亲急问:"你写了没有?"儿答:"写了!"母亲厉声道:"去,把它取回来,傻孩子,以后我们不管为官为民,都要判合不判离,判和不判拆,你知道吗?你写了离婚书拆散了二人,误了两家,是罪过。"儿子从未见过母亲这么严厉过,吓得全身发抖,母亲问道:"妇人家居何处?"儿道:"在靠近学校的路旁,"母亲道:"去,马上取回消掉!"接着派一人与儿子一道前往,找到妇人后,蔡襄说:"大嫂,对不住,早上我写的书中有几个不当,我改一改。"接过妇人递过的文书,蔡襄赶忙揉成一团,吞下腹内,赶回家中。再说那妇人早上拿了离婚书回家,父亲骂,母亲叨,正觉后悔,蔡襄这一吞,她也顿觉了却心事,全身轻松。第二天黄昏时,蔡襄离校回家,倚门悬望的慈母又看到二盏红灯亮在爱儿肩上。喜溢于脸。后蔡襄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高中进士。因他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官升端明殿学士,故又称蔡端。留守京都,伴驾在宫,他日久思亲,又未能完成慈母那修桥的宿愿,心中很是不安,苦思冥想了几个日夜,终于计上心来,他利用一个黄昏没有人时,用毛笔蘸蜜在芭蕉叶上写了八个字。当夜,闻甜而来的蝼蚁已布满蜜字上。第二天,蔡囊伴驾御花园,皇上看芭蕉叶上蝼蚁的字,脱口读出:"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一听,马上跪下谢旨隆恩。此时,帝王开金口,收回不及,随口道:"十口心思,思国、思乡、思家园。"要蔡襄答下联,蔡襄不假思索脱口对道:"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对仗工整、得体有度,皇帝只好下诏:钦点蔡襄为泉州府知府。蔡知府到任后,立即着手筹建洛阳桥。在富甲一方的财伐李五资助下,在众官民的协力下,在观音、八仙、龙王神助下,终于建成了甲冠天下的洛阳石头大桥。讲到此,红日西沉,时近黄昏,暮鸦归巢,众人忽见南边霞光闪闪。正德打断老者话柄。问道:"那霞光是什么?"老者说:"那霞光是对岸岭头的石镜发生的光。对岸岭头村,住着一只大石鸡,日食莆田,夜宿惠安,那石镜早晚发光,引导石鸡早出晚归,那石鸡残食毁灭莆田大量庄稼,成了大患,被路过的仙长吕洞宾用铁链锁在岭头,石鸡被锁,但石镜仍在早晚发光,确为奇事。(注:石镜石鸡确系存在于岭头地域,石镜在面对莆田的海边,似一个硕大倒趴的大铁锅,石鸡在岭头万岁山下,一块巨大形似鸡状的长石上有鸡头,脖上有被锁的链条,维妙维肖,可惜这两件栩栩如生,天造地设的瑰宝,一个被打破,一个被肢解,都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惜哉!这些不肖的子孙,这糊涂的当家者,这两件宝物的存在,村里五十五岁以上老人都可见证)正德听到此,向老人一拱手,承教了,泉州府这些故事很生动,值得一看,我们马上启程过海去。说着布置手下的人准备干粮船只,进而引发了下一个事件:

(四)正德遭难遇海盗,妈祖施法救帝君

一会,随从买来干点并雇来三艘船只,正德坐在中间一艘,其他人分坐二艘随护在旁,挂帆向南岸疾驰而去。

却说这湄洲湾海域内,活跃着一群土匪海盗,专抢路过的商贾船只。正德下船时在旁的一匪徒看他衣冠楚楚,相貌不凡,随护众多,料是个富商巨贸,即刻报告匪首,匪首得知,马上召集部下三十多人,分乘多艘快船尾随而来。到近岭头海边时,匪首喊道:"前面船上的人听着,知趣的把钱留下,可以放人,不知趣者将人财两空。"正德不买账,吩咐大内高手抵抗,海盗们蜂围过来,抛出绳钩,钩住船邦一拉,两艘护卫船同时倾倒,众护卫都掉入水中。这些大内都是旱鸭子,落了水自己都顾不上,哪顾得正德,这时,正德的船己靠岸,海盗船也向岸边围来,危险正向正德靠近,这时,正好妈祖娘娘巡海返府路过,看到正德险状,赶忙把手中玉笏向贼船一拨,几艘海盗船只同时翻倒,众海盗尽皆落水,这一拨为正德赢得逃脱的宝贵时间,但正德劫难未过,引来众多生灵来救驾。请看下面:

(五)萤虫闪光晰路径,蜘蛛结网封庙门

护卫远离,海盗近身,危急中的正德四处乱窜。这时,妈祖在天上喊道:"土地诸神听着,帝驾身危,你等速速救驾,护驾。"一听妈祖召唤土地赶忙带着一群萤虫,分布路边,从正德身边一直排到妈祖宫门口,慌乱中的正德看到荧光中闪出的一条路径,赶快跃身沿小路向庙宇疾进,行到门口,才知是座宫庙,赶快两手一拱道:"请菩萨伸手相救,我躲过此难,回京后必拨银两重塑金身,再建庙宇。"说着进入庙宇。待正德进门后,门神马上下令蜘蛛吐丝结网,一会,一张厚厚蛛网牢牢封住庙门。请看下节:

(六)大蚶展壳蕴龙体,蚊虫靠边避圣身

正德入庙,只见庙内空空如也,并无一物可以蔽身,情急之下,看见墙旮旯里有一大蚶壳,顺便手拿起遮身挡体,不料蚶売一近身,马上拓展壳体,把正德整个身躯蕴住。这时,众海盗也从水里挣扎上了岸,向庙宇追来,一海盗一头撞入门内,蒙了一头一身蛛网,后面跟上的几个海匪把庙内四周,殿内殿外捜个遍,只见墙角有个蚶壳竖放着。这时庙中众神在妈祖指点下,蛙鸣虫叫,呈现一幅阴森可怕的恐怖景象,众匪顿感头上发麻,全身颤抖,再也无心搜索。一个海盗说:"庙里肯定没进过人,你们没见我这一头一身的蛛网吗?"众匪也料到庙门蜘蛛结网,肯定没有人来过,都转身出庙门向别处撞去。匪徒的离去,让正德松了一口气。但忽然感觉全身发痒难当。一看,原来是庙内蚊虫群起向他围攻。正德一怒,用手一拨喝道:"都到那边去,连这小蚊虫也敢来欺侮我。"正德这一喊,奇了!蚊虫真的到另一边去了,这一边正德歇过的地方,蚊虫再也不敢来了。这海头宫一边有蚊,另一边没蚊的奇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注:正德走后,一个夏日的半夜,海头一村民下海作业回家,路遇暴雨,进庙避雨。只见庙内这一边凉风习习,一只蚊子都没有,另一边蚊虫却嗡嗡直叫,村民不觉在内睡到天亮,第二天早上回家一说,众人也都在晚上来此避蚊歇息,一试真如其说,从此海头宫成了人们夏日纳凉避蚊的好去处。也从此起海头宫内一边没蚊的奇闻轶事越传越远,名闻遐迩。)海匪走了,但正德的劫难尚未度尽,还有一个更险的劫难在等待他。请续看以下:

(七)小洼解渴成龙井,花岗避难号龙石

正德在庙里呆了一个时辰,听庙外声息全无,料定海盗已走远,这时已是半夜时分,一阵口渴饥饿感袭上心头,正德走出庙门,发现前面有一小洼,洼内有水,他连忙双手捧起喝了几口,顺便洗了个脸,尔后向后面一山麓走去,走着走着,被一只酣睡的老虎发觉,老虎一跃而起向他扑来,正德这一惊非同小可,大喊救命,喊声惊动了山神土地,只见白发土地挥起龙头拐,向着老虎打下,大喝:"孽畜,不要命了!那是真龙天子,还不赶快走开。"土地这一喊,也惊呆了老虎。待回过神来,只好摇头摆尾走了!这时的正德慌不择路,沿山攀登,直至山巅,看到一块巨石,赶忙躲身又躲过了一劫。这时,惊慌稍定的正德,又饥又饿又乏,只好选一块平石,躺下竟呼呼大睡了。待其醒来时,日已三竿,他的四周已围坐着八位蓬头污脸的大内高手。在饱尝了一大内带来的早点后,君臣们打点下山。《注:正德喝过的那小洼的水,清澈到底,甘甜爽口,清泉直涌,大旱不涸,故命名为龙井。至今龙井还在岭头的海头村内。正德躲身的山改成万岁山,那巨石改成龙石,那块正德躺过的平石称为龙床了。井、山、石至今尚存于岭头辖区内,它们或静卧于平地,或伫立于山巅,默默地静看世间百态,它们见证了历史,也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正德化险为夷的那段掌故》正德君臣们将何去何从。请看以下:

(八)渡尽劫波回帝都,惊定思恩兑诺言

经过两次劫难,正德再也无心游山玩水,再也无心看那一桥一山一二塔了,而是匆匆动身奔回京都,当他坐在那金碧辉煌的皇宫里,受着朝臣们顶礼膜拜,受着三宫六院皇妃们欢呼捧戴时,当他在品尝那山珍海味时,又回想起此次下江南一夜二次蒙受劫难,惊定思痛,时而后怕,他又忆起在那庙前所许的‘再塑金身,再建庙宇’的诺言,即从国库拨出重金派太监再下江南,感恩回报那救死大恩的海头宫诸位神明,并举御笔书了‘大蚶庙’金匾一个,由来人一道带去。太监也从未到过岭头海头,他将如何递送银两及金匾呢?请看下节。

(九)御资错投三马官,金匾完璧归真址

经二次惊吓,这时的正德连什么地方,什么宫,什么庙也记不清了,只记得这地在湄洲湾南岸,这庙在海边。太监及随从负着重金,背着金匾找到仙游三马宫,这地在湄洲湾南岸,宫在海边,感到这里与正德描绘基本一致,就把重金投在三马宫,把庙宇修葺一新。正德拨资修宫庙的消息传到岭头,岭头民众,乡绅大为脑怒我海头宫有功无奖,你三马宫无功受禄,但他们打听资金己用完,就自筹资金,把海头宫整修一新,进而带人来三马宫问责:"你三马宫也敢称大蚶宫,你何时救过驾?你大蚶在哪里?你龙井、龙石、龙床、万岁山在哪里?"三马宫也理正词严:"我们建庙资金是皇上拨来的,匾是皇上赐的不是偷来的,也不是抢来的,你奈我何?你们来这里简直是取闹?"(不敢说无理)双方口水战不休,刚好仙游县县衙从此路过,得知此事,怕得罪上峰,影响声誉,出来摆平,作了折中处理:"现资金已用完,反正都是建庙奉敬妈祖娘娘的,虔心是一致的,这样吧,金匾你们抬回去,此事算了结。"岭头的头人也会算,你资金用完就没有了,总不能把庙搬回家吧。而这金匾可传芳千古,比你值钱。一想,一比,他们高高兴兴打锣敲鼓放鞭炮,一路声张把金匾扛回家,从此‘大蚶庙’正德丹笔御书的匾高悬海头宫宫门顶,一挂五百多年,至今还高悬着呢!你有空,有兴趣,可来看看,不买票,不收费!

(十)圣庙依然镇故土,蚶宫胜迹话沧桑

五百多年了,尽管大海已在岁月的前移中逐渐离去,但大蚶宫依然在故土镇守着,妈祖娘娘依然受着信徒们的倾心爱戴,大蚶宫正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向着围绕膝下的儿孙们娓娓动听地讲述着五百年前那件人神救驾护驾的往事,漫话这一方乡土历经五百年岁月沧桑,山河巨变,她又像一位不倦的时间老人,穿越着历史时空驻守着这一方宝土,护卫着这一方拥戴她的人们。

也许,大海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还在远隔百里的东海中向西膜拜。

也许,这‘大蚶庙’三字的御笔丹书将永远悬挂下去。

也许,这人敬着神,神护着民的神、人、万物和谐图将年长岁久地延续下去。

也许,这块土地上还将演绎着……

化古迹研究单位。

上一章 十、武举人林捷成 梨山掌故话岭头最新章节 下一章 十二、清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