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活着,如何?
本书标签: 短篇 

第八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活着,如何?

若说少年时期的李小可懵懂无知,因缺乏双亲的陪伴而变得十分渴望依赖父母,那么懂事以后逐渐步入青年时期的她曾不止一次的埋怨对方的冷酷和残忍。

她曾在心里暗暗想着,对方怎么能够狠的下心来,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能够随手这里抛那里放,随随便便就寄养在别人家里,他们简直是太可恶了,根本不配为人父母。如果她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会让他们走她的路,过她曾经的生活,吃她曾吃过的苦。非但如此,她还会十分佩服当初的自己如此的乐观坚强。

后来步入社会,经过更加残酷的风雨洗礼之后,这个思想才渐渐转化。她开始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而这个思想不是别人不是任何人特意教的,是生活,是她在成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渐渐感知到的,那就是生活不易。

生活不易,生而为人皆如此,她为自己当初在心底里咒骂自己的双亲而自惭形秽,为自己当初因羡慕嫉妒旁人的欢乐美满而暗自悔悟,为自己小脑不发达迟迟未开窍而连日自省。而这种突如其来的“新潮”思想就像天秤一样,从原本的一端一下子又倾斜到了另外一端,这便让原本就没有多少人生观价值观的李小可重心不稳,而导致一时又迷失了方向。常常在“百善孝为先”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思想漩涡中轮转。

对于自幼颠沛流离的人来说,她的目光和思想一直都被眼前的事情所牵绊着,又无正确的人和正确的观点所提醒,那个小脑不发达的人当然不要想像极少数天才一样无师自通。

在没有充足的物质保障作为基础,在没有正确的家庭观念教育之下,更没有除了学校正常的语数外三门功课以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普及和开花的学校监督,仅仅凭借青少年仅有的成长阅历自然难以形成思想上的全面认知,更不要说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准了。如同一张白纸一般的青少年,这个社会给了他(她)什么,他(她)就接受什么,教了他(她)什么,他(她)就学什么。那些能够凭借着自己自由意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去努力而去争取的人只有少数,而大多数孩子的认知基本还只是停留在原生家庭所带给他们的上面,李小可的家庭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段时间,她拼命的想要替父母分担家务,想要帮他们减轻负担,想着天下的父母竟是如此的不容易,因此,只要他们说什么,她就听什么,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就连对方吵架了,她也会习惯性的将这其中的缘由往她自己身上揽,认为是自己给家庭造成了负担,认为如果没有生下自己就好了。没有了先前那种“为什么将自己生下来?”或者说“如果没有把自己生下来,就不会过这么苦的日子了”,又或者说“为什么养不起当初还要生这么多?”的念头,取而代之的却是“他们也不容易,”“天下父母都是伟大的”,这也是导致她后面有了“众生皆苦”觉悟的一个原因,不过那都是后话了,因为再后来,她自己又经历了很多,也看开了很多,渐渐的从“四大皆空”的观念中慢慢“走”了出来。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下半句是“子欲孝而亲不待”。亲耳听到说这句话的不是别人,而是李小可的亲生哥哥,而从书本上,她确实从中没有带走多少印象。说到底,对方也是个同她一样的“可怜人”罢了,说“可怜”,并不是真正多么的可怜,因为当时全国各地都是跟他们一样的留守儿童,而这可怜却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缺失,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因此才会想要更多,也渴望更多。于是乎,他便较李小可更加“孝顺”,甚至可以用愚孝来形容,当然两人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比对方要好上那么一点儿,因为他比李小可远离双亲的时间要更长些。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在后来的很多年,他还是一样的有些愚孝,而在父母亲戚的眼里,却被夸得极其自然妥帖,说他非常孝顺听话。而后来在李小可看来,“听话”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多么褒义的词,反而听起来像是一个略带贬义的词语,因为它的另一面就代表着顺从,没有自己的个性,尽管这个词也曾“跟随”了她自己很长一段时间,而那段时间她也曾习惯性的“戴”着它走。

上一章 第七章 路途 活着,如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九章 友情岁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