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知识就是力量,学习
本书标签: 短篇 

做决策,从众还是从善

知识就是力量,学习

做决策,“从众“还是“从善"?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夫子一言道破了我们向他人学习的必要性。事实上,一般人之所以能快

速掌握复杂的社会规则,正是因为他们具备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当他人身

上可“学”的东西太多时,我们会如何选择呢?

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似乎并没有“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标

准。1961年,班杜拉的实验表明,儿童会模仿他们所观察到的行为,而

且这种模仿似乎不具有选择性:不管成人表现出攻击还是友善的行为,他

们都会进行模仿。

走多人走的路,还是走走通了的路?

成年人的表现则是不一样的。当成年人模仿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一

一有多少 人这么做?在需要做出重大决定之前,我们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好

友:“你会怎么做?"“你当时是怎么做的?"

在做重大决策时,你会更多地考虑大多数其他人的意见,还是更在乎

成功者的建议?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皮特范德伯格(Pieter van den Berg).卢卡斯摩

里曼. (Lucas Molleman) 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弗朗兹小维森(Franz 1

Weissing)三位研究者最近发现,在实验室匿名情境下,即便人们要做的

仅仅只是面对电脑进行按键选择,也知道此刻的同伴在下-轮游戏可能就

不再相同,仍有人在选择时跟从大多数人的做法。这种“择其众者而从之”

的决策方式,被研究者称为“基于频率的学习" (frequency- based learning)。

而从众显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决策需要,另一部分人显得更加慎重:

他们不仅会看看同伴如何选择,还看同伴的选择有什么结果,在综合考虑

每个决策及其结果之后,再来进行选择。这种注重学习他人成功案例的方

式,则被研究者称为“ 基于成功的学习" (success. based learning)。

有人认为,人们向他人学习的方式会随着情境的不同而变化,毕竟人

们是非常灵活的。但摩里曼等却认为,与其他动物相似,人们学习的灵活

性是受到生理和认知因素的限制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境,人们很大

程度上会依赖于经验做法(rule of thumb),采用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来

应对多种不同的情境。换言之,更关注大多数人的做法,还是更关注他人

所使用方法的效果,不但因人而异,而且每个个体所倾向的类型可能是趋

于稳定的。

这一设想在2014年发表于《自然通讯》的论文中得到了支持。摩里

曼等人邀请志愿者来实验室做一些决策 的任务,根据他们的任务积分予以

额外金钱奖励。参加实验的受试者随机组成4人小组,进行二选一的任

务。

根据任务的奖励规则,可以将任务分成四种情境:

两个选项中B选项总是更优;

两个选项中,A选项利于群体利益最大化,而B选项利于个人利益最

大化;

哪个选项人多,该选项就获利更多;

哪个选项人少,该选项就获利更多。

受试者需要在每种情境下进行20轮的决策,从而有足够的时间来学

会规则。研究的精髓在于,在每次决策之后,受试者可以选择是否以少量

积分为代价.来获知他同伴的决策与收益情况,但是每次能够获得的信息

是有限的(这与日常生活更接近)。

在实验中,有20%的人在整个决策过程中都阿头自己选,不关注同伴

的决策情况。而在剩下的80%左右的人中. -部分人很稳定地只使用积分

换取其他同伴的决策信息;另-部分人则稳定地关注结果一他们使 用同

样的积分,只获取部分同伴的决策以及对应的收益信息。这些结果表明,

被试的决策模式具有很强的跨情境一致性。 这个结果,近日在他们发表于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的研究中得到验证。

读到这的你,想想自己更接近哪种决策类型?想清楚之后,来看最新

的研究结果:

在与同类的合作中,哪-类的人更自私?

既然人们能相对稳定地采用两种不同的学习策略,那么在群体合作中,

采用不同策略的人擦出怎样的火花?在2014年的论文中,范德伯格、摩.

里曼和维森首先通过计算机模拟了基于频率的学习者群体(“从众型")、基

于成功的学习者群体(“从善型")和混合的学习者群体(“混合型")。 三种

人在群体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当群体中每个个体所面临的情境均有最优

解时,这个最优解会迅速在群体中传播并且稳定下来。

在2015年的研究中,他们招募了人类志愿者进行实验,并按照他们

在决策任务中的表现,将他们分入从众型、从善型和混合型三个小组。在

二选一的决策任务中,作者们发现,当群体利益最大化与个人利益最大化

相冲突时(情境2),从众型的小组会越来越多地进行合作,选择对集体利益有利的

选项,而从善型的人则越来越选择不合作。

采取不同社会学习策略的被试,在各自组别中的平均合作率图。

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的小组在任务初始条件下的合作程度其实没有差

异。在进一步对每个小组成员每一轮的决策进行分析之后, 研究者确定群

体合作水平的差异是由参与者的学习方式差异引起的。

对于从善型的参与者来说,如果他们观察到有同伴在前一轮决 策时采

用了与自己相反的选项,却获得了比自己更多的收益,则他们有可能会在

当下的选择中改变原先的策略。如果收益要高出很多,则他们一定会改变

自己的选项。而在情境2中,自私的选项一般会导致更加高的个人收益,

从善型的人自然会转向个体利益最大化的选项并稳定在此选项。

而对于从众型而言,如果自己前一轮采用不合作的选择,则不管他们

所见的同伴如何选择,他们都比较有可能转向合作;如果前一轮选择了合

作,则下一轮的选择很可能取决于其他同伴的选择。

信息选择的差别,导致了群体成员最终会趋向于不同的合作模式。使

用计算机模拟两种学习信息的方式进行决策,也发现采用不同策略最终会

导致两组的合作水平不同:基于成功学习的算法会导致更低的合作水平。

这也许是那些善于向他人成功学习的“精英层"更容易表现出自私行为[3]

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学习方式是否与个人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有关?

直观来看,基于成功的学习比基于频率的学习更加复杂,这其中是否有着

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甚至智力的影响?“精英是否会更加倾向于采用基

于成功的学习方式?目前摩里曼等人的研究对此还没有直接证据。但是他

告诉作者,他们正在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进行跨文化实验来研究这些问

题,也许我们不久就会看到答案。

个人认为,无论是从众还是从善肯定是首先要做一个对社会无害的人,从众

我暂且理解为平凡,但不代表平庸;“从善”可能较为注重个人的利益,但是不能

成为一个纯粹的利己主义者。社会主义靠大家哦!

喜欢的收藏,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我会一条一条仔细地看的哦!

谢谢

上一章 宋朝概况 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最新章节 下一章 《雷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