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瓶中野菊
本书标签: 二次元  七组邀请驻站  茶荼吖邀请入站     

风华绝代

瓶中野菊

余秋雨说过,人都有初元正觉,对小时候的某一种事物有难以言喻的感情,是人一生世界观树立的基石。这种初元正觉可能是一种食物,一个声音或是一道气味。总之,他神秘但并不罕见,似乎每个人都有。

哈尔滨长大的父亲,初元正觉似乎是秋林的面包红肠、斯大林带状公园的晚风以及手风琴演奏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常常自查,自己的初元正觉是什么?我身边的其他人又是什么?

这几年我渐渐发现,如果不是步入中年又有着一段背井离乡经历的人,初元正觉便不会显露。我生在唐山,长在唐山,大学考在唐山。一座依靠煤炭而起,遍是抗震英雄事迹的海滨城市。

曹雪芹在此完成了红楼,詹天佑在这修建了中国第一段铁路,数学家张广厚的故里,抗战英雄节振国的家乡。每当我去到一个不同的地方,这些事都是我的谈资。可我只不过是想通过一些名人事迹更加富有血肉的介绍唐山,要把这些故事称作初元正觉貌似有些牵强。

可我却一直十分好奇,那个能够最终成为我初元正觉的感知到底会是什么样?会不会和老爸一样有着浓烈的异域风情和文化地标符号。是如曹雪芹笔下一个林黛玉般“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姑娘。还是滦洲大桥之上烟水浩渺澄澈,月影滟滟随波的景致,再或者是入口须臾化三分,清甘绵长不忍下咽的蜂蜜麻糖?怕只是弱势文化下满眼的宵小之徒,和煤窑钢厂高囱蔽日的灰尘浓烟。

反正大二那年,接新生入学,当有家长问起我,我都是如上回答。有贬有赞,也算是客观。作为一个本地人的代表,我很忌惮用诸如“很好”“还不错”之类的主观词汇来形容。自以为这样的侃侃而谈能获得更多赞扬。

好与坏都要在形容之后交给别人评价,这还能算是初元正觉吗?如果和她讨论起这个问题,相信她断然会这样反问我。

而我至多回答一句:“不算吧。”

同一年,她大四,即将面临毕业和考研。其他人眼里这是一个并不讨喜的姑娘,工作严肃,更喜欢侃侃而谈。总是锋芒毕露,不加掩饰。

但在我眼中看到的却是一个不同的她。

初次见面,她便是我们“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部长”的顾小姐。我是一个初入大学校园的实习编辑。这不过是一个俊俏可爱的小姑娘,衣冠简朴得体,讲话慢条斯理还略带一点南方口音。

于是大一新生追求大三学姐的故事在编辑部乃至整个广播台引起了轩然大波。

那段时间,我也很享受那种被人讨论的感觉,但更多的是了解顾小姐以后那种腼腆的窃喜。我逃了解剖课用自行车带着她去海边,问渔民要了一直活蹦乱跳的八抓鱼。周末放下了第二天要交稿的新闻去看了周冬雨和金城武的《喜欢你》。

那是第一次看见他掉眼泪。

下午茶在商业街的奶茶店,她说她是盐城人。我不甚了解,于是她便兴冲冲的向我介绍起了他的家乡,当然那不是地标的罗列,更不是声色疏浅的评价,而是那种一个单纯的小姑娘和同学聊起自己小时候在楼下公园玩耍的轻松与热切。

这是一段感情丰满的介绍,胜过我见过的所有旅行攻略和名胜照片。我没有机会问她,这是不是初元正觉。因为后来,福薄如我,并没有能和顾小姐走到一起。

再次见面是她考研结束后的元旦,编辑部通宵聚会。她得知亲人去世,在聚会时又一次掉了眼泪,这一次我没有在她身边,只是远远的看着,看着一向强势的顾小姐有很多人安慰。

你看,他果然只是个如水般的女孩,只不过在广播台工作时的表现欲盖住了她的温柔。不然又怎会不屑幼稚的介绍起自己家乡的一切呢。

那一年,播音间里话筒声此起彼伏,校园在一段段音乐和海风的浸润中一次次进入夜晚。

她毕业了。

恰逢,当时被听友点播最多的一首歌是陈粒的《小半》,那歌声有些苍凉,也有着很多和我一样的人说不出的心酸。之前的我,不善于表达情感,更不能理解何谓初元正觉。顾小姐至少带着我学会了说一句“我家乡唐山,还不错的!”

即便是这样,可能这也不算我对家乡和人生的初元正觉,但每当《小半》响起,时间仿佛被凝固在我刚刚入学时遇见她之后发生的一点一滴。我确定,这肯定能算是我整个大学五年的初元正觉。

上一章 琵琶 瓶中野菊最新章节 下一章 武汉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