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北京地名故事
本书标签: 二次元  地名的故事 

第九章、劲松(中)

北京地名故事

劲松,位于北京市朝阳门的东南部;北邻双井,南邻潘家园,历史上也曾一度属于南磨房儿区域。今天看来,这一带地处二环与三环之间,交通便利,房子每平米均价大概都在7万左右。而放到几十年前,这里还是未开发的农村菜田与水泡子,不但交通极不便利,而且城里人不愿在此定居;它甚至还是北京知青插队的地方------南磨房公社架松大队和沙筒子大队以及王四营儿公社等。

在60年代初,朝阳区重视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这一带大王坟生产队水稻亩产曾达千斤;劲松这里不但是知青插队的地方,还是学生学农的基地,当然那时地名叫架松。当时,从光明楼向西,过了护城河的“二道闸”大木桥约三四公里就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了。现在的劲松6、7、8区,当时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菜田,现在的潘家园华威西里就是当时的南磨房公社架松大队队部儿。

垂杨柳地区是劲松地区的‘老大哥’,据‘老垂杨’李续山校长回忆,劲松以前是叫架松的,因一座古庙附近有几棵用木头支架着主干短、分枝长的遒劲古松树而得名。架松林位置就在劲松三小与当地空军招待所之间,这里当时是一片松荫,而清代则是横荫十里,松林面积还要大,这是当地镇物儿,也叫左安镇物儿。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北京地名的名称看起来多如繁星、混乱如麻,其实是有规律可循、有门道可摸的。多数地名名称都是根据其地某一有特征的、为主的而自然形成的东西命名,然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虽然岁月流逝,当年的特征物儿没有得到保护,却依然有蛛丝马迹和民间的口口相传。

李续山校长说,那架松松树的感觉就有一点像怀柔红螺寺古架松的的形状,但品种是白果松。由于古松搭了支架儿,“架松”一名由此而来。当年古人之所以种松树,是因为附近有古墓,松树有阳气是为了做镇物儿。古人目的还是为了吉祥与幸福而不是什么迷信,谁吃饱撑的非要搞迷信呢,又不是会道门子。

有了王侯的墓地就有了守坟人,就有了菜田,之后就有了架松村,就有了光阴的故事。北京带“松”的地名其实也有不少:苍松巷、松林店、红松巷、松树院、青松东里、松树馆、松树林、松树庄、五棵松、松竹胡同、松柏胡同等,但都没有‘劲松’这个地名响亮。

垂杨柳社区先于劲松建设,难分彼此。据‘老垂杨’李续山老师回忆,他小时候当时为了贯彻***的‘五七指示’,印象中几乎每年的夏天和冬天,学校都要组织去架松参加学农劳动。那时哪有什么大轿子车呀,每个班级体列队行军前进,如同学军拉练,到达支架松树附近集合。

因此,很多在劲松这里生活过的人,即使后来搬走了,也对它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劲松的确是个不错的地方,这一带水井的水质都好,曾经风光旖旎、河渠纵横、菜花无垠和稻浪滚滚。尽管岁月让许多往事都变得模糊了,但1958年一个春天里的两个故事却让‘老劲松’记忆犹新。

一是这一年里劲松有了毛巾厂,附近的人们有了就业机会;这同时意味着北京也有了第一家大型毛巾厂。二是在1958年春节期间,京郊还兴起大规模兴修水利的运动,带来了让大人与孩子都欢喜与难忘的故事,尤其是撩到了劲松稍大一点儿的孩子们的心。

那时,也就是1958年的暑热初来,尽管架松村村子四周是一片绿油油的菜田,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尽管清代老屋架松小学里黑板上满族、汉族老师的粉笔,在叽叽喳喳写个不停,但孩子们的心早就飞到了灌渠边;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

怎么回事儿呢?那时,朝阳区的前身东郊区为了灌溉扩大到3200多亩的东南郊农田,劲松生产大队与王四营人民公社社员响应区政府与水利局号召、利用故河道在似乎几天时间里就挖出了一条灌渠,就是这条灌渠给劲松到来了难以忘怀的故事。

那时,不但护城河的水质还没有污染,而且这个这灌渠可是水源头为官厅水库。那时的人们生活确实穷点,男孩子们的快乐就是各类不花钱的土游戏加踢球,再就是把大人的自行车偷偷推出来‘掏裆’学骑车。但就是这条东南灌渠给老劲松人带来了难以忘怀和没有想到的意外欢乐。

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关于劲松的乡愁夹杂欣喜的故事这么多还一直没空儿说川岛芳子的事儿呢?快乐第一,什么风水不风水、芳子不芳子的;房价不房价、房租不房租的,先统统的见鬼去;先快乐一会儿再说。尽管有人悄悄告诉我:劲松的房价不是您说的七万一平,是已经十万一平了!

稳住,慌什么?许是中介为了卖房的忽悠。再说,你不让我唱,我不给你上菜;你给我涨房价,我就不给你生,看你还涨不涨。淡---淡定,接着说咱们地名的故事,喝茶,不,品茗,非把你川岛芳子和他爹的故事整明白、把劲松的风水故事整明白不可。

上一章 第八章、劲松(上) 北京地名故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章、劲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