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万国志之德国霍亨索伦王朝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一战  军事     

近东危机

万国志之德国霍亨索伦王朝

  1875年,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的一些斯拉夫人受到西欧民主主义思潮影响,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苏丹起义,要求脱离奥斯曼帝国。很快,起义的潮流在近东各国流行,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国纷纷揭竿而起,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

  这次大规模起义造成欧洲动荡,多个欧洲大国受到影响,被称为“近东危机”。

  这次危机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德国,却直接冲击了另外两个欧洲大国——沙俄和奥地利。而在德国的战略规划中,俄国又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德国也间接受到了危机的影响。

  当时德国对于沙俄的态度是极力拉拢的。

  在普法战争后,法国与德国已经结下深仇,英国长期占据海上霸权,主导世界贸易,因此对于德国来说,一定要拉拢另外一个大国——俄国,以保证德国在欧洲不会被孤立。

  在近东危机爆发后,俄国和奥地利都试图进行干涉。

  对于俄国来说,斯拉夫人主导的起义刺激了俄国境内的大斯拉夫主义者,这些人自视为“斯拉夫兄弟”的“解放者”,积极地支持这次起义。因此,为了保证俄国内的稳定,俄皇不得不干预。

  奥地利这边则是由于其境内也有至少一半的人口是斯拉夫人,如果不对近东起义进行表态,则很难保证奥国内斯拉夫人的稳定,因此也是不得不参与。

  于是,俄国和奥地利共同进行干涉,但两国“各怀鬼胎”:俄国主张巴尔干诸国保持“独立”,以便将俄国势力扩张到近东地区;奥地利则主张诸国进行“改革”,防止外人染指东南欧。

  德国在巴尔干地区没有直接利益,针对俄奥的同时干预,俾斯麦试图让德国以调停者的身份进行参与,想要缓和不久前因“战争在望”危机各国对德国的敌意。

  俾斯麦曾说,德国在近东危机中不过是个“诚实的掮客”。其实,德国不想真的调停近东矛盾,而是唯恐天下不乱。

  因为,对于德国来讲,如果能使列强将注意力放在瓜分奥斯曼帝国上,欧洲当下的格局将会发生变动,形成新的互相牵制的利益格局。

  在“战争在望”危机中,以英国为首的列强纷纷阻拦德国对法国的敌意。为了将强敌英国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走,俾斯麦决定利用俄国。因此,德国政府在协调近东危机中的俄奥关系时,极力怂恿俄国在巴尔干地区扩张势力。

  1875年2月,德国

  俾斯麦就让德国外交官拉多维茨赴俄向沙皇当面表示:德国在重大问题上附合俄国的意见。第二年,俾斯麦又“诚邀”德、俄、奥三国皇帝到柏林进行会谈,公开支持俄国伙同奥地利干预巴尔干问题。

  在俾斯麦看来,如果俄国能够借此机会介入近东地区,甚至侵占奥斯曼帝国领土,英国一定不会坐之不理:一旦俄国出兵,英国一定会为了平衡欧洲势力而出兵。

  在德国的不断暗示和支持下,俄国在第二年进兵塞尔维亚,想要趁乱夺取奥斯曼帝国在东南欧的地区。为了表示支持,俾斯麦特意批准德国银行借给俄国1亿卢布以应俄军军需之用。

  德国一面支持俄国出兵奥斯曼,一面又反对俄国出兵同样觊觎近东地区的奥匈帝国。这是为了防止俄国在欧洲东部一家独大,缺少牵制力量。在俾斯麦的周旋下,俄国答应以波黑地区为交换,使奥匈退出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至于俾斯麦反对俄国出兵奥匈一事,俄国怀恨在心,使德俄联盟开始有了动摇。

  随后,在1877年,俄皇正式向奥斯曼帝国宣战。俄土战争一直打到1878年3月,俄军节节胜利,最后俄土签订圣斯特伐诺协定,俄国取得了对保加利亚的控制权,至此近东危机告终。

  近东危机之后,俄国对德国的反感骤增,俄国内部要求与法国结盟以共同夹击德国的呼声高涨。

上一章 “战争在望”危机 万国志之德国霍亨索伦王朝最新章节 下一章 保加利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