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晚清第一名臣的风云人生
本书标签: 历史  历史  历史故事 

第三章进阶之道

晚清第一名臣的风云人生

在这之后他自省入官场,在仕途上的升迁也非常迅速,道光二十年他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道光二十三年升为翰林院侍讲从五品,道光二十六年升为内阁学士从四品,道光二十年升为礼部右侍郎升至二品,从此“跻身卿贰”清朝的官制一共是“九品十八阶”每一品级有从品和正品之分,从官阶上来看他从翰林院检讨的从七品,升迁到礼部侍郎的正二品,“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个升官速,创造了道光朝的纪录。清代巡抚也是正二品也就是说,曾国藩工作不过十年,就做到了“省部级”,用如今人们的观点来看曾曾藩在官场上本来就没什么优势。他没有大背影出身寒微毫无根基,为人笨拙不善机变土里土气,不像别人那样八面玲珑,那他为什么能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就得益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之前说过“点了翰林”不意味着从此官运亨通。翰林之间,也要激烈竞争。最关键的就是翰林大考的考试每隔几年考一次是不定时的每次都是突然袭击,临时通知的。所以这是一件大事,为了这个考试,这个成绩直接决定命运,不是说你不想升官就行了,考得不好,可能被降级,罚俸,甚至被罢官,所以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学习,曾国藩刚到北京时,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散漫无恒,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但自从立志“学做圣人”他的自我管理能力迅速提高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规矩,更细化的写了一天的记划,有生活方面也有学习方面,除了考试成绩好之外曾国藩升迁速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交友广阔、在翰林中名声很好,他在初入京城时因为“傲”做事不够周到,经常得罪朋友。而在立志学做圣人后他不断反省自己缺点与人相处越来越注意别人感受,与他交友的人越来越多,他很惋惜没有在河南广交善缘,如今的曾国藩与其祖父相同急功好义,特别爱助人,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有贵人帮助,一个人如果没有伯乐看重你的才干能发觉出你的优点,那你多优秀也无人发现只能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历史上有才干的人有很多,但没有遇到伯乐的人才更多。

故事一:

先让我们看一个反例有这么一对君臣,他们虽然前期互相欣赏为伯乐与千里马但结局却不得善终,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兵败,因伤重去世,临终前嘱咐儿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厉兵秣马准备攻打越国,决定先发制人,范蠡劝阻,勾践不听。夫差派遣全部精锐攻打越军,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会稽,被围困。勾践追悔不已,范蠡建议勾践向夫差请和,愿意入吴,携妻带子为臣。夫差同意勾践的请求,相国伍子胥坚决反对,告诫吴王:“如今天赐良机,不灭越,此后将会追悔莫及。”但夫差昏庸,伍子胥被伯嚭排挤加害。临终,伍子胥说:“我死后把我的头颅放在城头,我要看着勾践是怎么灭亡吴国的。”

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他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遭受的苦难和屈辱。他身着粗布,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顿顿粝食,勾践夫人也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

勾践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悄悄收购吴国的粮食,使吴国不知不觉粮库空虚;向吴国赠送大批好木料供吴国兴建宫殿,以耗费吴国的人力物力;同时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用西施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促使夫差杀害忠诚睿智早就看透了勾践心理的伍子胥。通过一系列发展生产、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来使越国富国强兵,逐渐具备了伐吴复仇的能力。

公元前473年,越兵攻入吴都,吴国灭亡。夫差说:“我后悔不听伍子胥之言,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千里马建言献策,而伯牙置若罔闻多么可悲。

故事二:

秦汉两朝更替之时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所流传下来的还有一句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源于汉代丞相萧何与名将韩信之间的故事。也是伯乐与千里马,但这个伯乐比较残酷属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发生在秦末汉初,涉及到两个主要人物萧何和韩信。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的一名小兵,但未受到重用,于是他转投刘邦麾下。起初,刘邦也没有发现韩信的才能,只让他担任一个小军官。一次,韩信因触犯军法而险些被处死,后来虽然被赦免,但只被任命为管理粮草的小官。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结识了刘邦的亲信萧何。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他的军事才能大为钦佩,决定向刘邦推荐他。然而,正当萧何准备向刘邦推荐韩信时,韩信却逃跑了。原来,刘邦的部下大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远狭小,难以发展,因此部下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后,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追赶韩信,最终把他追了回来。刘邦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亲自追回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韩信,更是怒斥萧何。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并强调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建议刘邦重用他。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此为“成也萧何”。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他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将他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之后,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他杀害在长乐宫钟室。此为“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往往与周围的人或事物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伯乐萧何,就没有如今的名将韩信,但也因为萧何,才将韩信推到万丈悬崖,萧何既是韩信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也提醒后人包括曾国藩与如今的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谨慎处理,既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也要警惕可能带来的风险。这是多么可怕的权力斗争残酷在政治舞台上,个人的命运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使是曾经的功臣也可能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曾国藩到后来也有这么一段时间让我们共同读下去且看他以后如何逢凶化吉。

故事三:

三国时期有这么个好例子,由如伯乐与千里马。那就是卧龙凤雏与汉王刘备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现在都耳熟能详从刘备三顾茅庐到他出山兢兢业业,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我们来说说庞统庞士元,年轻时便以才华出众而闻名他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被认为当时最有才智的人物之一,鲁肃也曾高度评价他说“卧龙凤雏,得一个可安天下。”然而这么一匹千里马,却没有伯乐赏识,他与诸葛亮的稳重和谨慎不同,庞统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他渴望在乱世中展现自己的才能,成就,一番伟业。庞统最初投靠孙权,但由于他相貌并不出众,甚至可以说是丑陋,这使得他在仕途上屡屡碰壁未得到孙权的重用,之后,他辗转来到了刘备麾下,起初也只是被任命为一个小县令。庞统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好发挥之后,他辗转来到刘备麾下,起初也只是被任命为一个小县令。庞统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消极怠工,又一次张飞来到县中巡查发现庞统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处理县中事物,这里的事物已经堆积如山,张飞很是气恼,于是叫人将纸醉金迷的庞统叫来,审问,庞统看着这些大小事务很是不屑,你不是说我没干正事吗,我就干正事让你瞧瞧,半晌之后几个月的事物都被庞统打理的整整齐齐,这让张飞大惊,这才觉得捡到宝了,急忙向刘备禀报说明此事,刘备亲自赶来与其交谈,在交谈中发现了他的非凡才智,随即对他加以重用,任命他为军师中郎将。

庞统的真正才华在刘备入西川时得到了充分展现。一次他与刘备对饮,刘备借着酒劲与庞统发牢骚,满含泪光,说自己如今打入西川师出无名啊,取之不义呀,就算我攻下益州,得了川蜀,必定会尽失仁义,尽失人心,尽失立身之本哪,他即想以仁义为本,又想取西川成功名大业,可这两种水火难容。此时的庞统看着刘备如此雄姿英发但师出无名,就已然下定决心,他为刘备献计,帮助刘备顺利夺取了益州。然而,命运却对庞统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进攻雒城的战役中,为主公引路,让主公走大路,自己走小路还将主公的卢换给自己就为引兵,当时已然发现小路有伏兵,到达落凤坡看到伏兵确认自己的计划成功计成,身中四十余箭,年仅三十六岁。他以一死让刘备入西川师出有名,不负主公却负了自己。庞统的早逝让人不禁为之惋惜。他的才华和智慧本可以为刘备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命运的无常却让他的生命早早地画上了句号。尽管如此,庞统的一生仍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都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备受瞩目的人物。千里马遇见伯乐,为伯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屈原是一匹千里马,楚怀王则是他的伯乐。 屈原自幼勤苦好学,博闻强记,善修治国之道。因其年少老成,在同龄人里处处遭受排挤,但他从不委曲求全,从不自怨自艾。后受到楚怀王的召用,引为三闾大夫,自此仕途渐趋平坦。后因屈原熟习外交辞令,楚怀王又许他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推崇“美政”,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主联齐抗秦。遇见楚怀王是屈原一生之幸,然福兮祸所依,遇见楚怀王也是屈原灾痛之始。

后来,楚怀王听信秦国六百里商于之地的承诺,撕毁与齐国的联盟。之后又在失去强援的情况下怒而兴师,最终被秦国击败,失去了争霸中原的资格。

故事五:

狄仁杰与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臣组合,狄仁杰是千里马,武则天则是他的伯乐。狄仁杰,祖籍太原,为人正直,一心为民,他因自身能力出众,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最终升任宰相。武则天善用人,推崇狄仁杰的人格,赋予他帮助自己的巨大权力,狄仁杰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帮助武则天完成了许多大事。

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繁荣昌盛,狄仁杰功不可没,因此,在野史中的很多传闻中,都说两人的感情说不清道不明,朝廷中的人也会说狄仁杰有所图谋,但武则天还是会继续相信狄仁杰。狄仁杰与武则天共事多年,从未让武则天失望过。武则天习惯称狄仁杰为“国之老人”以示对他的尊敬,而狄仁杰的待遇也非常高,上朝不用行礼,这是武则天给他的特权。武则天还下令,如果没有令人震惊的事件,就不要打扰狄仁杰休息。

狄仁杰去世时,武则天痛苦万分,甚至流下眼泪,高喊四个字:“朝廷空虚!”这四个字既是对狄仁杰的褒奖,也是对一群朝臣的讽刺。狄仁杰的儿子在收拾已故父亲的遗物时,无意中看到了八个字:“朝廷之上,推心置腹”,这是武则天写给狄仁杰的。这八个字不仅暴露了君臣关系,也展现了他们之间难得的知己情谊。他们都是山西人,都在六十多岁才达到人生的巅峰,这样推心置腹的君臣关系,堪称历代的典范。

有贵人扶持这是一位千里马想要成事的基础,曾国藩在仕途前期碰到了穆彰阿幸得他的提携,曾国藩在中进士之前名叫曾子诚,为了避讳穆彰阿的字“子朴”,他将名字改为曾国藩。穆彰阿作为曾国藩的老师,对其十分赏识,曾多次向道光帝推荐曾国藩。在穆彰阿和倭仁的栽培下,曾国藩仕途顺利。但是曾国藩也清醒的知道穆彰阿这个人十分中庸无法振兴国家,感恩是真但绝对不能攀附,以至于穆彰阿多次拉拢曾国藩,他都委婉拒绝。

在官场的压力下比曾国藩强的人有的事,曾国藩初出茅庐任何人都比他高一头,这如果放到一个自尊心极强但又认不清事实的人身上那就几近崩溃。可曾国藩不是这样的人他清楚知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昨日生”,不要跟别人比,比不完的。一山还有一山高,永远比不完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跟谁比是跟自己比,要比前一天的自己做得更好,要比前一刻的自己做得更好这就行了,这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所以曾国藩他以前的哪些同学他比得过吗左宗棠那都比不过,但后来接着坚持走下去走到人生中点的时候,回头一看,发现一览众山小啊着人生的境界,什么坚持他继续走下去吗,说白了不还是四个字嘛修齐治平四个字支持他一直这样走下去。研读曾国藩一生的人你会发现曾国藩三十岁之前并不是那么可爱,三十岁以前他就是一个俗人,他就是为了功名富贵,光宗耀祖,她就是为这几件事,而且脾气也特别怪,干事也干得不怎么样,经常跟别人吵架,用曾国藩的话总结就是说浮躁,傲慢,修养差。而且虚伪。曾国藩在三十岁的的时候,才开始有良友为伴。中国古代有句话讲蓬生麻中不服自直。就是如果这个蓬草软软的你让他自己长他就倒下去了但如果周围是麻,麻很硬啊,蓬生麻中你不用扶他他就自己直起来了,这个用曾国藩的话讲就是有师友夹持,这个夹持是师友的夹着保持,这时候让他能够直直的生长,这让他三十岁的时候立志学做圣人,什么叫学做圣人呢,民胞物与之量 内圣外王之业。就是我要有这么大的气量,我要为天才苍生做事,这就是立志的重要性,所以当他立下这么一个志以后,坚韧不拔,这是曾国藩脱胎换骨的一个原因。

三十岁到四十岁的曾国藩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转折和自我提升,曾国藩在这个阶段意识到不断学习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他努力学习经典文化、历史和政治知识,通过读书和思考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见识。这种持续学习的态度使他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随着年龄的增长,曾国藩更加注重修身养性。他明白了道德修养和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操守。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培养自律和忍耐力,他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的诱惑和压力。不但如此曾国藩还开始更加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他意识到与家人和朋友的良好关系对个人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性。通过关心家人、尊重他人并建立真诚的友谊,他获得了情感上的支持和人生的满足感。曾国藩深知成功需要勤奋和努力。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工作和刻苦奋斗,逐渐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和进步。生活中充满了变化和挑战,曾国藩学会了适应并坚韧不拔。他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气馁,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种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坚韧精神使他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地位的提升,曾国藩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关注个人利益,更要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他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关心民众的福祉,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工作中,曾国藩逐渐培养了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他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他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共同追求共同的目标。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曾国藩依然保持谦虚和谨慎。他明白骄傲自满会使人失去进步的动力,而谦虚能够让他不断学习和成长。最后,曾国藩认识到保持内心平衡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他注重锻炼身体、调节情绪,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只有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各种压力。

曾国藩在三十岁到四十岁期间的成长和领悟。它们对于个人的自我提升、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每个人的经历和感悟都是独特的,时候到了自然能够体会到成长的意义,和生存的法则。

上一章 第二章学做圣人 晚清第一名臣的风云人生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坎坷羞辱与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