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三国:隔世知襟怀
本书标签: 古代  三国  三国同人   

参读《后汉书》:孝献帝纪(下)

三国:隔世知襟怀

写这篇之前,实打实地把《孝献帝纪》翻来覆去读了四五遍;毕竟没有买过《后汉书》,读的是电子版不便批注,因此对尝试对史料中的文本内容作了归类,发现孝献帝纪中记载的史事大概分为三类,也基本可以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了解刘协这位东汉末帝的一生。

第一类,是天灾人祸。

我曾经说想通过读刘协来了解乱世,在《孝献帝纪》中竟然也着实应验。其涉及的灾祸,比献帝本人出场的频率还要高得多。其中有发大水、蝗灾等自然灾害,灾荒连年,黎荃倒悬,民不聊生。史料中有很多与此相关的触目惊心的记载:

六月,扶风大风,雨雹。华山崩裂。

丁丑,地震;戊寅,又震。乙巳晦,日有食之。

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

诸如此类的记载数不胜数,而要论其中最可怖、最令人痛心的,愚以为是以下这句话:

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粮食短缺溢价之至,竟至于人吃人、白骨露于野,东汉末的社会环境可谓人间炼狱。

其次,古人看重天象,认为其是上天的意旨;故而史料也罗列了各种异常的天象:

壬辰,白虹贯日。

冬十一月庚戌,镇星、荧惑、太白合于尾。

是夜,有赤气贯紫宫。

此类对于天象的描写,其后大多记载了变故的发生。而异象记载愈多,基本上是在暗喻本朝命运多舛,周折颇多。

此外,史料中亦不乏当代看来匪夷所思的超自然现象:

是岁,长沙有人死经月复活。

长安宣平城门外屋自坏。

武陵女子死十四日复活。

是岁,越巂男子化为女子。

类似这样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记载,就一条条陈列在史书当中。并不是说史书记载的一定真实,但出现这种现象,姑且可以算作是史书的一种暗示,种种灾祸和不祥之兆都在预示着一场血腥乱世的到来。

第二类,是权臣乱政。

生于一个乱象遍布、皇室式微的时代,献帝的一生几乎已经注定与权臣几乎是脱不开关系的,所谓“傀儡皇帝”,如是而已。

而胁迫他的权臣、我们所熟知的大概有这么几个:董卓,他的走狗李傕、郭汜,以及那一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角,曹操。

董卓之劣迹斑斑不必多言,在前往长安的路上甚至发掘了洛阳诸位皇帝的陵墓;董卓终于死了,可是他的走狗开始互相撕咬。李傕郭汜争相把持皇帝,而献帝在逃难途中,李傕胁迫献帝前往自己的军营,焚毁宫殿;而郭汜攻打李傕的时候,竟然把箭射到了献帝的座前。等到皇室的军队精疲力尽之时,终于等来了迎奉御驾的“汉臣”——曹操。

曹操的初心也许是做一名汉臣,辅佐汉室;但那也绝对是在迎奉天子之前就失掉的理想了。因而他迫使刘协迁都以后,就一点点地展露出他的野心来。从排除朝中异己,到自封司空、丞相,到自进魏公加九锡,再到登位魏王,这一路上曹操得到了万人之上的权力,但也失去了太多。没有人知道,他是否后悔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可以肯定的是,再也觅不到那个一心挽汉室于倾颓的汉臣曹孟德了。

而还有一个特殊的部分,并不在孝献帝纪中,而是我从皇后纪中找到的与他有关的女子的记载。他艰难的处境,从此处也可见一斑。

皇后纪中记载的献帝的皇后有两位。

第一位是伏寿。这也是位心系汉家天下的女子,她密令自己的父亲伏完诛杀曹操,然事情败露后,曹操令郗虑入宫捉拿伏寿,并要废她的皇后之位。刘协此时想必是绝望的:一如他救不得董贵人,他也无法从曹操手中挽回伏寿。他只能木然地与郗虑相对而坐,看着藏在墙壁中的被华歆找到的伏皇后,披散着头发赤足走过自己面前,声泪俱下问自己:“不能复相活耶?”难道真的救不得我一命吗?

这句话刘协听得清清楚楚。但他自己都只是笼中雀鸟,又如何保身边人?“我亦不知命在何时!”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到什么时候啊……

说罢,他回首去看郗虑:“天下(古往今来)哪有这样的事?”

伏寿被幽禁,很快就去世了。但是中宫不可空虚,不久,曹操的女儿曹节登上了后位。

时间过得很快,再后来,曹操也去世了。万事俱备,曹丕欲登临帝位,便令手下人去刘协处取玉玺。泱泱大汉,国传四百余载,怎忍使其亡于己手?刘协自然不会应允。

更令人惊讶的是,曹操之女曹节,竟亦帮衬着刘协,每次都是“怒而不与”。但那边的使节来了一次又一次,曹节知道如此状况之下玉玺是再也留不得了,只得愤然执玉玺抵在轩上,怒斥使节道:“苍天不会令尔等小人长寿!”

那一干耀武扬威的使节,终于低下了头,不再敢看她。

汉室之忠臣,竟不在朝堂,只在宫闱之间而已。

以上的部分,我觉得结合起来看便于明晰刘协需要面对的复杂形势,才不至于毫无根据地对他种种行为做出“软弱”的评价。

于是接下来的部分,终于说到《孝献帝纪》中,直接记叙刘协生平的部分了。

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名头的人也许很多,但一提刘协的名字,可能还是听着陌生。更加遗憾的是,无论在哪里看到刘协的名字,对他的评价总离不开两个字:“庸懦”。

庸,即无能;懦,即懦弱。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对一个人能力和道德上的全盘否定。然而,刘协真的如此不堪吗?

先说“庸”字吧。

刘协是颇被看重的皇子,应该接受过正统的皇室教育,能明面上坐拥天下的人,哪怕是傀儡,基本的治国能力也应当是具备的。一个帝王,其能力的起点已经在普通人之上,即使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算不上出类拔萃,他也绝对不是平庸之辈。由于身在囚笼之中,刘协的能力无法得以展现,单以此评价他一事无成,是极为不妥的。

群雄逐鹿,他是那只鹿啊。

再多说一些,刘协的闪光点是很多的,只是没有人愿意去深入了解他,而更多地是直接凭印象评价,这也造成极其严重的误解。因此我也想在此为他“正名”——至少一个德行良善的人,在那个时代已经很难得了。

一件事是亲试儒生。献帝面试了几十位老儒生,若成绩出众即可入朝为官。既然是应试,自然有落第之人,然而献帝却说:“这些儒生孩童时就入学,到了白发苍苍时却落第空归乡里,长久地委身于农耕,永远不能得到荣誉和名望,我深深为他们痛惜。”而后,便也将落第儒生留用。

再举一例,是严查贪吏。城中出现人吃人的惨状,献帝便派遣侯汶去用国库中的米粟赈灾。不想赈灾持续几天,死去的灾民人数仍然没有减少。献帝怀疑侯汶贪污了粮食,亲自去用赈济粮做了米粥,才知道侯汶的确虚报事实、中饱私囊。朝中官员都奏请献帝将侯汶收监听审,献帝仍不忍心让侯汶受狱官的严刑逼供,便只要求对其杖责五十。这以后,城中的百姓大多都得到了救济。

愚以为,天下大乱之时,仍如此心系百姓的君主,至少也算得一代仁君。

再说这误会最大的一字:“懦”。

每个王朝的末代皇帝总被安上软弱的标签,刘协也不例外。但我通读他的纪后,仍以为他非但不懦弱,反而是个勇毅果敢之人。

刘协最出名的事迹恐怕就是衣带诏密令推翻曹操的专权,这件事亦是演义由历史事件改编而来。当时刘协身边几无心腹;刘协自己亦身受掣肘。然刘协仍决意联合朝中几位向汉的臣属董承、种辑等发动事变,欲还政于汉室。可惜刘协身边尽是曹操安插的亲信眼线,最终事泄。曹操把参与此事的臣子尽数诛杀,几乎是给足了刘协威慑。如果是普通人,遇到如此变故,哪里还敢坚持那渺茫的复汉大梦?

但刘协没有放弃。伏皇后在经历此次事变后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写信,请他再行反曹操事,考虑到伏后和刘协的关系,此事很可能也有刘协的授意。但伏完担心自己和董承是一个下场,迟迟不敢动手,直到建安十九年事情再次败露,伏完、伏后都被曹操诛杀。

纵观刘协在漫长的傀儡帝王生涯中的两次反抗,不难看出他对于中兴复汉之事已经有了深深的执念。他本来只是一个被乱臣贼子推上皇位的、注定一生作为权臣傀儡的悲惨末帝;他当然也可以选择做一个麻木不仁、曲意顺从、碌碌无为的皇帝,那样也足够保全自身。

但他没有。

他痛惜于汉室之衰微,又痛恨于自己的无能为力。哪怕势单力薄,哪怕希望微茫,但他没有放弃抗争。他踌躇过,放手一搏过,更多地悔恨过。也许在深深汉宫的长夜里,他也想过,如果自己不反抗,是不是不会造成董承、伏完、董贵人、伏皇后等人的悲惨结局。但是最终他也会想通,他已经把自己的自尊与汉朝的复兴一同融进自己的血脉里了。那是作为一国之君、一朝末帝最后葆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写这篇随感的时候,在听《梦回长安》。不禁想到,献帝是否也曾无数次回想过那由祖辈们带来的盛世,那自己一辈子都无法到达的、处于清平盛世的长安。

最终,看起来他是失败的。刘协被迫禅位,曹丕称帝,东汉灭亡。

“终我四百,永作虞宾。”

但于他而言,也许这已经是尽力而为的终点,最终放下那天子十二旒才是解脱。

让我心中稍稍感到安慰的是,献帝禅位后受封山阳公,归于封地安度余生。我不知道在山阳居住的十余年中,刘协是否还会时常念及自己未竟的复汉一梦。但我仍希望在那段他人生最后的平和岁月里,不会再为已经再无可能实现的执念徘徊。

我想,刘协并不失败,也绝不可憎。他从来不是一个庸君,一个昏君,一个暴君。他有治世的能力,有服人的仁德,有抗争的毅力。

参读刘协一生的最后,我想,可以用我此前的拙作中对他的评价来归结。

长恨生逢乱世,欲挽倾颓已穷途。

长恨权臣当道,身受掣肘空说梦。

长恨无力回天,三辞三让别洛城。

自始至终,他没有大过。

他只是生不逢时,而已。

上一章 4.2 1843 三国:隔世知襟怀最新章节 下一章 参读《后汉书》:孝献帝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