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魔式笔记之李白诗评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代诗词  古典诗词     

五律NO.28:渡荆门送别

魔式笔记之李白诗评

渡荆门送别(725年)

  

盛唐 ·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连(一作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简括: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宜昌市荆门山。此詩旨在表達作者对故鄉的眷戀之情的同時,展示了楚地特有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言辭優美,意涵深遠,用字精煉,堪稱佳作。

  

  翻译:

  

  我乘船渡过荆门,

  从遥远的楚国来游赏。

  高山渐渐消失在平野,

  长江奔腾在大地上流淌。

  月亮垂下影子犹如飞天明镜,

  云彩聚集结成海市蜃楼奇景。

  我仍然爱着故乡的河流,

  它陪伴着我万里行程。

  

  评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句点明离乡远游的事实,第二句则点明将要前往的目的地——楚国。这两句通过明确的地点转换,传达出诗人的背井离乡之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逐渐消失,平野尽头,江水流入无际的原野。这两句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象,暗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豁达心境。同时,以景喻情,用平野和大荒来象征新的旅程和未知的未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亮在夜空中犹如一面明镜飞下,云彩在天空中聚集如同海市蜃楼。这两句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月夜江水的美丽景象,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诗人对故乡的水有着深深的喜爱和感慨,即使离别故乡,也要一直陪伴着他的行舟,不远万里地送他前行。这种深深的情感渲染了离别的哀愁和思乡的悲伤。

总体来说,这首诗运用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和深情的情感渲染等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离别的悲伤情感。同时,也展示了诗人豁达的心境和对未知未来的期待。

  

  历史诗评:

  《升庵诗话》:

太白《渡金(荆)门》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寓怀乡之意。

  

《诗薮》:

“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唐诗解》:

此自蜀入楚,渡荆门而赋,其形胜如此。

  

《唐诗镜》:

诗太近人,其病有二,浅而近人者,率也;易而近人者,俗也。如《荆门送别》诗,便不免此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三四雄壮,好形胜。

  

《唐诗评选》:

明丽杲如初日。结二语,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泛滥钻研者,正由思穷于本分耳。

  

《李太白全集》:

王琦注:丁龙友曰: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包举宇宙气象。

  

《石洲诗话》:

太白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少陵云:“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此等句皆适与手会,无意相合,固不必谓相为倚傍,亦不容区分优劣也。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三、四写形势,确不可易,复尔苍亮。五、六亦是平旷所见,语复警异。观此结,太白允是蜀人,语亦有情,未经人道。

  

《唐诗近体》:

炼句雄阔,与杜匹敌(“山随”二句下)。

  

《唐宋诗举要》:

语言倜傥,太白本色。

  

《诗境浅说》:

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惟收句见送别本意。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四句虽江行皆见之景,而壮健与上句相埒。后顾则群山渐远,前望则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何国治)

上一章 五律NO.27:留别龚处士 魔式笔记之李白诗评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五律NO.29:江夏别宋之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