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幻想小说 > 数学使徒(MathematicalApostle)
本书标签: 幻想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解释二)

数学使徒(MathematicalApostle)

在1931年,哥德尔给冯诺依曼写的一封信中[1]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他解释了他的不完备定理中为什么构造一个“不可证”的命题而不是一个“为假”的命题。因为他发现,在一个形式系统中,“真假”这样的概念大概是没有办法严格描述的,然而“可证”则是一个形式系统中有严格定义的东西。

当然,他当时不知道的是,两年后,塔斯基发表了一个证明,证明了一个形式系统内部无法定义“真”。这个定理叫做“塔斯基不可定义定理”。如果在当时他已经有了证明,很遗憾,这位天才失去了这个定理的优先权。

对哥德尔本人而言 —— 他是一个死硬的数学柏拉图主义者 —— 他认为这个定理说明了一个简单事实:在数学中,“真”和“可证”是两码事,而不是像当时大行其道的形式主义所认为的,真=可证。哥德尔认为的数学真是因为它本来就是真的,是一个客观的、抽象的现实,而不是因为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形式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可以把它证明出来。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是这样说的[2]:

“要么,数学对我们来说高不可攀,要么,我们的大脑不仅仅是一台机器。”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按照“形式框架中可以证明”这种“机器”模式来搞数学,那么必定会有深刻的数学真理不可能被我们理解。

说一点不可定义定理吧(我不是专家,有错误请大家批评)。这个定理的基本思路就是,如果我们允许一个形式系统内部存在“真”的定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构造出类似“说谎者悖论”这种东西。

比如说,一个形式逻辑的命题P,是这样的:

P≡(∃n) (~T(n))&(Q(m,n))

对不熟悉这种符号的人,我这里有必要把其中的符号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1. ∃,是一个反过来写的大写E,是英语“存在(Exist)”的首字母,它的含义是,“存在一个……使得……”。 (∃n) 的意思就是,存在一个n,使得后续的一串关于n的逻辑陈述是成立的。也就是说,这个命题断言,至少会存在一个n,它满足后续的逻辑条件。

2. &,是一个常见的逻辑运算,表示“并且”。也就是说,上述的n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T(n))、以及 (Q(m,n)) 。

3. 这里的n是一个哥德尔数。也就是说,它是某一个逻辑命题按照哥德尔的规则“编码”而成的一个自然数。它本身是一个数字,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哥德尔规则把它翻译成一种逻辑陈述,它就可以表达为一种逻辑命题。为了方便陈述,我这里约定一个规则,在本小节的逻辑陈述中,所有的小写字母,表示的都是一个哥德尔数,而大写字母,则是一个逻辑陈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哥德尔数是一种语言,它是以0到9十个数字为“字母表”、按照哥德尔规则为语法的一串符号。而我们根据哥德尔规则,可以把它翻译成用逻辑符号表达的逻辑陈述,这种逻辑陈述,就是哥德尔数的元语言。

4. 这里,关于n的两个条件的第一个, (~T(n)),其中的“~”在逻辑语言中表示的是“否定”。而这里的T(n)是一种关于n的逻辑陈述。这里我们定义T是这样的:“把n翻译成逻辑命题后的表达是真的”。而前面加上一个否定运算,就是“n的逻辑表达是真的”这件事是假的,也即是说,n所代表的逻辑命题不是真的。

5. 而第二个条件中,是一个叫做Q的关于m和n —— 按照我们的约定,m和n两个小写字母表示的是两个哥德尔数 —— 的陈述。这种陈述是什么含义呢?我们这样来定义它:把m翻译成逻辑表达,它是一个关于某个哥德尔数x的陈述,比如说M(x)。这时候我们把m这个哥德尔数代入x,得到M(m),这个M(m)的哥德尔数就是n。简言之,Q的含义就是,把哥德尔数m代入m表达的逻辑命题M中得到的是一个由哥德尔数n所代表的逻辑命题。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些关于符号逻辑和形式语言的基本知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构造那个“说谎者悖论”了。

现在,我们来看最初的那个逻辑命题P:

P≡(∃n) (~T(n))&(Q(m,n))

它自己也有一个哥德尔数 —— 按照哥德尔的规则,每一个逻辑命题都可以编码成唯一一个哥德尔数。我们这里不会去用具体的规则去构造这个数字,它将会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自然数。我们现在只是假设说,这个哥德尔数为p。我们现在把p代入到上述命题中的m中去,于是我们就得到了:

P'≡(∃n) (~T(n))&(Q(p,n))

那么,这个P’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首先,我们假设这个命题是真的。那么,它说的无非就是,存在这这么一个n,它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 “n所代表的逻辑命题是真的”这件事不成立,并且

2. 由于Q的操作中得到的是一个n代表的逻辑命题,所以,“n代表的逻辑命题是真的”成立。

所以我们得到了一个矛盾。于是这个命题不可能是真的。

现在,我们假设它是假的。那么,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个n,两个条件件(~T(n))、以及 (Q(p,n))都至少有一个假的。也就是说,如下两个条件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1、 n所代表的命题是假的,

2、 将p代入到它所代表的的命题P —— 也就是我们的原命题,我们得到一个由n代表的逻辑命题。

既然任何一个n都有上面的性质,那么,现在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其中一个例子:就是n满足第二个条件的情况。也就是说,把p代入P,得到一个n所代表的命题。这个命题显然是存在的,那么它是什么呢?它就是我们的原命题P’啊 —— 因为这个命题就是吧p代入到P中得到的。

我们接着来推理,对于这个n来说,既然满足了第二个条件,而两个条件至少要有一个不满足,所以第一个条件就一定是假的。也就是说,“n所代表的命题是假的”这个命题是假的,也就是说,n所代表的命题一定是真的。而n所代表的命题是什么呢?他就是P’啊。所以说,P’一定是真的。

然而,这里我们假设的是P'是假的,所以我们就又产生了一个矛盾。

所以这个命题不可能是假的。

于是,我们就产生了说谎者悖论的情况。而这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在任何地方使用过自我引用。

其实,这里我发现一个非常非常巧妙的、不严谨但是直观的例子,是Hofstadter在“I am a strange loop"[3]这本书中构造的一句自然语言,用一种非自指的方式实现自我判定。这里我给它做一个小小的改造,简直就是一个天才的帮助理解的实例。

“接上引号中的词语后构成的句子是假的” 接上引号中的词语后构成的句子是假的。

这里面,引号中的那一段字符串,其实就是一种直观的命题和它的哥德尔数之间变换的类比:在形式语言中,我们根据逻辑规则运算的是各种各样的字符串,它可以是作为逻辑表达的字符串,也可以是作为“编码”的字符串。

参考

1. GDEL K.Collected works:vol.V[C]. FEFERMAN S,DAWSON Jr J W,GOLDFARB W,et al.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 R. Goldblatt, Topoi: The Categorial Analysis of Logic. Dover Publications, 2006.

3. D. R. Hofstadter, I Am a Strange Loop. Basic Books, 2007

上一章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解释一) 数学使徒(MathematicalApostle)最新章节 下一章 【离散数学-集合论】无穷集合的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