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古风  穿越古代 

第九十六章.汉朝25(90).文景之治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

历史背景: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汉惠帝驾崩。吕后立刘恭为皇帝,因为刘恭年幼,由吕后临朝称制。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刘恭知道自己并非是张嫣的亲生儿子,自己生母已被害,于是口出怨言,扬言长大之后要复仇。吕后害怕刘恭会作乱,于是将他囚禁在永巷,任何人不得与之相见。不久,刘恭被吕后废黜并暗中杀害。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吕后命常山王刘义继任帝位,并改名为刘弘,史称后少帝。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一般改称第二年为元年,但因太皇太后吕雉临朝听政,故未改称元年。

汉前少帝(前188年—前184年6月15日),姓刘氏,名不详,一说名恭或少帝共,西汉第三位皇帝,汉惠帝七年(前188年)至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在位。汉惠帝刘盈庶长子。

西汉后少帝刘弘,原名刘山,曾用名刘义,汉惠帝刘盈之子,西汉第四位皇帝,前184年6月15日-前180年11月14日在位。

公元前180年9月,吕后逝世。经过周勃、陈平等人努力后,铲除吕氏家族力量。朝臣认为,刘弘及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并非汉惠帝亲生儿子,应当废黜。待朝臣选定汉高祖与妃子薄氏之子代王刘恒作为新皇帝(即汉太宗孝文皇帝),并迎入长安后,于公元前180年11月14日诛杀刘弘等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发展到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时期。

但在汉朝建立初朝,社会经济薄弱,于是朝廷使用黄老治术,也就是休养生息。

众人都来到宫殿。

芸汐“拜见两位皇上。”

刘恒“此姑娘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母亲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

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

汉高祖驾崩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去世,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芸汐“女子本名芸汐,欠仰陛下大名,幸会幸会。”

刘恒“芸汐?朕的父亲以前讲过,在当初他认识了一位女人,名叫芸汐。”

刘恒“对了,朕还有事没办,姑娘若可以,便来帮忙吧。”

西汉王朝到了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

芸汐“接下来,还要做什么吗?”

刘启“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汉景帝刘启,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亲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

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

汉文帝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对他政绩的充分肯定。文帝名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薄姬。

刘恒在刘邦的众多儿子中是很幸运的。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吕后仅生了一个,即惠帝刘盈。在惠帝去世后,吕后为了使自己长期掌握政权,对刘邦其他的儿子们大开杀戒,吕后共害死了四个。刘邦的大儿子刘肥最后未被陷害,得以善终。吕后最后死时,刘邦的八个儿子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

刘恒“另外,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

文景之治是在汉朝统一王权的统治下,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

———————

据说,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

汉文帝刘恒以孝和俭为世人所称道。他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人公。

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

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

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是“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

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赏山水风光。汉文帝本来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让他们算算该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工匠们粗粗地算了一下,说:“十户。”汉文帝听了,又摇头又摆手,说:“快不要造露台了,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些钱省下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汉文帝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本皇帝决不当收藏家。他还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春耕时,汉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皇后也率宫女采桑、养蚕。

在他驾崩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汉文帝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

汉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政治上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政权,对外妥善处理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在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汉文帝均及时派兵还击击退强敌。汉文帝废除严邢苛法,带头执行法制判决,并且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人才,使汉朝从国家初定逐步走向繁荣昌盛,为后来汉武帝的横扫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像这样一生为民、俭朴勤政,并不断改进政策,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由于汉文帝这种廉洁爱民的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实践,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据历史记载,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因此,司马迁高度评价汉文帝说:“德至盛焉,岂不仁哉!”似乎,皇帝做到汉文帝这份上,真是亏死了。

对于统治者来说,民心向背是十分重要的,而汉文帝最终能够做成被后人称赞“文景之治”的大业,可以看出他对人民百姓有多么大的贡献,得民心不难,但是要始终保持着这种民心所向的趋势却十分难得,由此可见,汉文帝对自己的小气,就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慷慨。

上一章 第九十五章.汉朝24(89).早期的生活(下)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九十七章.汉朝26(91).针砭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