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唐玄宗与杨贵妃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繁花似锦的天宝年代

唐玄宗与杨贵妃

那么开元这个年号用了二十九年了,用得好好的,为什么非要改元叫天宝呢?根据《唐大诏令集·天宝改元制》以及两《唐书》的记载,当时有一个叫田同秀的小官来给皇帝上祥瑞来了,就讲:“我在上班的路上,在大明宫的丹凤门之上看到了一个神仙,看到了老子,看到太上老君,听到太上老君在空中跟着喊话,说‘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唐大诏令集·天宝改元制》)’我把宝符藏在尹喜过去的宅子里。”这就涉及到一个传说,传说当年老子出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的关令尹喜恳求老子留他点文字材料,老子大笔一挥就是五千个字,就是后来大家都知道的经典《道德经》,那现在老子在空中喊话了:“我不仅留下一本《道德经》,我还留下一个宝符呢,就在尹喜过去的宅子里头。”田同秀把这个祥瑞汇报给唐玄宗,唐玄宗赶紧派人去找一找,果然找出一个宝符来,天降宝符,改元天宝。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唐朝每年的祥瑞多了去了,中国古代一直讲祥瑞,为什么过去有别的祥瑞的时候不改元,非要这个时候有这么一个宝符就要改元,改元肯定还有别的原因。我觉得这个时候从开元改到天宝,至少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个时候改元,唐玄宗是想避晦气。我们要知道,开元二十九年的年底,李唐宗室接连死去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唐玄宗的大哥,宁王李宪;另一个唐玄宗的堂哥章怀太子的儿子兵王李守礼,这两个人一死,唐玄宗兄弟这一辈就剩他一个人了。唐玄宗当时也是年届六十了,弟弟也死了,哥哥也死了,什么时候轮到他呀?他心里也是不大自在。这个时候反正到了开元二十九年年底了,干脆改一个年号得了,躲一躲这个晦气。

第二,就是到这个时候,唐玄宗觉得一生中所要办的大事基本上全都办完了。太子也选好了,就是李屿,原来的忠王,改名叫李亨的这个家伙。宰相也选好了,就是李林甫,李林甫这个人又精明又能干还柔顺,唐玄宗用的也是顺心顺手的,他也不想再换了。宰相选好之外,他内廷的心腹也学好了,就是老宦官高力士。其实,到开元二十九年这时候,宠妃也选好了,就是大名鼎鼎的杨玉环。我们以后还会讲到。反正人生创业的时间基本已经结束了,该办的事情都已经办完了,剩下的时间就要用来享受生活了,人生的主旋律发生变化了,这时候改个年号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就此,唐玄宗不仅改了年号叫天宝,还给自己上了一个尊号——“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这口气多大呀?志得意满。

我们先看经济到天宝年间唐朝的经济非常非常发达,我们过去就讲过衡量古代的经济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一个是人口,另一个是粮食。武则天统治结束的时候,唐朝一共有3700万人。到了天宝元年,已经达到了4890万人。到天宝末年,唐朝一共是5288万人。人口多了,粮食呢?人均粮食占有量当时也上去了,唐朝天宝年间,人均粮食占有量是700斤,700斤是我们建国之后1982年才重新达到的数字,在古代来讲是极了不起的。老百姓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去了,唐玄宗当然高兴,他更高兴的还是长安城的粮食问题彻底解决了。我们都知道长安是首都,官多兵多,老百姓也多,所以粮食一直是大问题,虽然说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毕竟它的面积有限。开元前期的时候,比方说一闹旱灾,风灾水灾,一有任何灾荒,唐玄宗都得带着整个政府班子往洛阳跑,不能在长安久住,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政府的一个大问题,好多大臣也在想办法。天宝年间,又有一个人想出新的办法来了,就是李林甫推荐的宰相牛仙客,他使用的办法叫做合籴法,合籴法就是在丰收的年季,由政府向大量老百姓收购粮食,荒年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这个办法非常好,一方面他解决了荒年的粮食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丰收年景以下谷贱伤农的问题,属于一举两得的事情。因为有了大量的收购储备,所以长安的粮食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从开元后期开始,一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再也没有出过长安。那么,合籴法在长安行之有效后,又迅速向全国推广,全国都在丰收年景下大量收购粮食,储备粮食,天宝年间全国的储备量达到了一亿石,一亿石是个什么概念?那是当年四年的粮食总产量,国家的仓库里储备着四年的粮食产量,你想想多大的灾不都能扛过去吗?粮食问题彻底解决了。那么,粮食是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一个社会繁荣,还得靠物资的流通。很多人马上说靠驿站流通啊,其实还真不是这么回事,中国古代驿站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公文的传递和官员来往方便的,不是给老百姓用的。官家的驿站不能用,又需要物质的流通,怎么办呢?当时私人经营的驿站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各地发展起来了,而且这个私人驿站还是连锁经营,就是经营驴,哪个客官到我这一站住宿,我可以给你提供一头驴,你骑着驴走到下一个驿站,你就可以把驴扔在那儿,再到下一个驿站,再雇一头驴,再一层接着一层走。一头驴一天能走好几十公里,我们今天来看是不算什么,但是在古代这个速度已经比较让人满意了。不过我们也知道,驮人或者说驮少量的货物驴可以,但是如果驮大宗的货物的话,这驴就不行了,大货物就运输的还是靠水运,当时江南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像铜制,丝织制品,珍珠等海产品还是江南的好。江南生产的东西好,可是当时的消费中心在长安,而且流通中心也在长安,怎样才能把江南的东西运到长安来呢?当时有一个财务大臣叫韦坚,他就开始想办法了,他主持一项大的工程,把从江南到长安的水道彻底地疏通了一遍,同时还在长安城的禁苑之中挖了一个非常大规模的人工湖,起名就叫做广运潭。这样货船从江南一路开进长安城就非常方便啦,到天宝二年三月的时候,第一批货船就到达长安城啦!那么想想韦坚主持的一个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的大工程,现在这个工程终于要见效了,他心里也非常高兴,想表功,想让唐玄宗看一看他有多能干,怎么表这个功呢?他就请唐玄宗亲自参观这一批货物入港。那好,唐玄宗就在天宝二年的三月,就站在广运潭的旁边,新修起来的一座望春楼之上。眼看着二三百只船,而且都是新船,从东南方向往长安开过来,每一个船上都写着江南的地名,这船中间装的是大米,两边摆的是所在地的各种各样的土特产,每一个船前头还立了一个船夫,这个船夫都是头戴大斗笠,身穿宽袖衫,脚踏草鞋,一副江南水乡的打扮。两三百艘船连在一起,那也是好几里地啊!这么多船,总有一个领头的呀,这领头的船呢,站着一个艄公,这个艄公更不一般啦,他穿着一个水绿色的,露出一只胳膊的这种短衫,然后披一个锦半臂就相当于我们说的织棉的小坎肩,头上系一个红布条,红抹额。站在第一艘船的船头,就奔着望春楼驶过来,再往这小伙子身后一看不得了,后面还有一百个美女,这一百个美女都是盛装打扮,跟仙女一样,坐在小伙子身后。唐玄宗一看着这景色多靓丽啊,心里正在这赞叹呢,这个小伙子就已经开着船到了望春楼下了,就忽然唱起歌来了,唱的是《得宝歌》“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潭里舟船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听唱得宝歌。”他唱一句,后面那一百个美女就和一句,多热闹啊,那唱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解释一下。“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是说头一年改元天宝得到宝符那件事儿,皇帝真的从弘农得到宝贝了吗?真的得到宝贝了。“潭里舟船闹,扬州铜器多。”今天,广运潭为什么那么热闹啊?是因为从江南到从扬州地区运来了大宗货物,这个货物又是青铜器,最为精美,最为著名的。最后一句“三郎当殿坐,听唱得宝歌。”三郎就是李隆基,唐玄宗,他排行老三,亲切管他叫三郎,他坐在大殿上就听我唱一首《得宝歌》。唐玄宗一看,唱得这么亲切,也是哈哈大笑,两岸老百姓的欢呼声,是一浪高于一浪。这就是唐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广运潭盛会。当时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庶,通过这一次盛会,就得到了一种全方位的淋漓尽致地展现,谁说这不是物华天宝盛世风流呢?

既然社会也安定了,生活也富裕了,那大家就安心享乐吧,所以当时真的是歌舞升平,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都有市场,那最流行的娱乐活动就是天宝年间的斗鸡。因为唐玄宗是属鸡的,他特别喜欢玩这个斗鸡,上行下效,全国跟风,都玩斗鸡。好多人为了买一只斗鸡,宁可倾家荡产。当然都是玩这个斗鸡,那穷人跟富人的境界肯定是不一样,最有本事的当然是唐玄宗他是皇帝,他专门在宫廷里设立了一个鸡房,专门养斗鸡的。挑了一千只斗鸡,搁着房里了,这一千只斗鸡是个个都是金毫铁距,金色的羽毛,钢铁一般坚硬的爪子,那是一等斗鸡,为了伺候好他这宝贝鸡,唐玄宗还在禁军子弟中挑选了五百个青少年给这些斗鸡当保姆。这一千只鸡,五百个保姆,一个人就带两个斗鸡。唐玄宗有本事,可是一般老百姓,他没那么大力气,怎么办呢?有钱人家当然也是花钱买一个像点样子的,穷人就买不起真的斗鸡了,只能玩那种木头鸡。可是就在这些玩木头鸡的穷人里头,涌现出一个真正的斗鸡人才,谁呢?这个斗鸡高手名字叫做贾昌,本来也是军人的孩子,家里穷,小时候就在路边拿两只木头鸡在那玩。正好有一天,唐玄宗出去巡游,看到贾昌了,一看这小孩玩木头鸡玩得那么有模有样的,就特地下令把他给诏进这五百斗鸡小儿这种。这一年,贾昌只有七岁。别看是个黄口小儿,这个贾昌对斗鸡这方面是一

很有天分的,这个鸡是什么性格?什么品级?他打眼一看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所以进入斗鸡房之后很快就成了这五百斗鸡小儿的头了。鸡一经过他的调理可不一样了,每次斗鸡比赛一结束,这些鸡都按照成绩排名,先后在那儿自动排队,强者在前,弱者在后,一贯而行,自动自觉地排队回鸡舍。大伙儿一看这贾昌,把鸡训练得比人还聪明呢,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神鸡同。贾昌13岁的时候,他和他父亲一块儿陪着唐玄宗出行,在路上,他父亲就突发疾病死了,唐玄宗当时非常宠这个贾昌,就特地下令把他的父亲的灵柩运回长安,这一路的传递,以及回去的安葬费用,通通由国家负责。这是一件何等风光的事儿,所以当别人看贾昌因为斗鸡走运了,眼红得不得了,就编了一首歌来唱他,这个是这样说的“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都充满了羡慕之情,这么狂热当然是有点过分,但是我们也知道,娱乐业发达本身就是社会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天宝年间隐藏的危机有以下几点

第一,唐玄宗对政务不再热心,倦于万机。对于日理万机感到厌倦了,大家知道开元盛世当时能够出现,是和唐玄宗本人励精图治分不开的,开元初年的时候,唐玄宗为了选一个好宰相,往往是夜不能寐,可是天宝年间,唐玄宗就没这劲头了,天宝三载的时候,唐玄宗曾经有一次跟高力士闲聊,就这样“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我没有离开长安城,已经将近十年了,天下也还真就平安无事,所以从此以后就想清静无为,我想修身养性去了,我就想把政事全部委托给李林甫干。你看好不好啊?高力士是一个头脑很清醒的政治人物,他一听皇帝这样讲,他觉得很不妙,马上就跟皇帝讲“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天子不能老待在京城里,他应该在全国到处巡视,这是古代留下来的制度,肯定是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是皇帝绝对不能把权柄随随便便交给另一个人。如果你把所有权力都交给别人了,那么这个人一旦养成自己的权威,皇帝可能也就驾驭不了他,驾驭不了政权了。高力士这样说非常有道理,句句都是好话,如果这还是开元年间的话,唐玄宗应该把这些话好好地写下来,然后贴在御座旁边,天天提醒自己。可是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开元年间了,已经是天宝三载了,唐玄宗不仅没有听进去,他反而生气了,变了脸色。高力士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一看皇帝变了脸色,他马上就吓得跪下,跟唐玄宗说“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我发昏了,胡说八道,我真是罪该万死,陛下饶了我吧!唐玄宗一看高力士,跟了自己那么好几十年了,吓成这样也赶紧安慰他,还给他一杯酒喝,高力士酒是喝了,万岁也是喊了,心里可就真正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了。从此在他在唐玄宗面前说话,也再也不敢那么坦率了,这是一个倦于万机的例子,不过我们也要知道。唐玄宗本来就不是那种事必躬亲型的皇帝,他习惯是选一个好宰相,然后为责任于他,所以他自己厌倦于做事了,如果能找到一个好宰相的话,应该说,他的政治也不会太坏。

可是我们要知道,天宝年间政治方面的第二个大问题,恰恰就是

第二,宰相也失去了政治理想。天宝年间的宰相,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李林甫。我们想想,开元初年,唐玄宗任命姚崇当宰相的时候,姚崇一上来先说陛下,我有十个条件,你答应我就干,你不答应我还不伺候呢!姚崇为什么那么硬气啊?其实因为他有政治理想,他才他觉得当宰相是要为国家谋福利的,如果不能谋福利的话,这宰相不干也罢。换句话说,在姚崇心里,以社稷为重,官位为轻,可是现在,李林甫不一样了,李林甫只要能够顾权保卫,让他干什么事都行。那么怎么样才能保住他这个相位啊?首先当然是要讨好皇帝,那就是花大把的时间,精力,金钱去买通皇帝身边的宦官,妃子这些亲近的人,每天对皇帝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了如指掌,现在他提前知道了皇帝的想法了,第二天一上朝唐玄宗这儿还没开口呢,李林甫抢先把皇帝要说的话给说出去了。唐玄宗一看行了,从来没有一个宰相能跟我这么保持政治方面的高度一致,这难道就是“心有灵犀一等一点通”吗?这李隆基超级满意,我们当然也要知道,想保住位子,只有皇帝喜欢你还不够,你还得确保没有人在皇帝面前说你的不好。非要上下一致喜欢才行,那么怎么样来能够保证没有人在皇帝面前说李林甫的不好呢?李林甫想来想去,觉得谏官最危险啊!谏官最有可能说他坏话了,为什么呀?谏官的职业不就是挑别人的刺吗?怎么样才能确保他不说话呢?李林甫刚当上中书令不久,马上召集谏官开会跟他们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如今,陛下是个民主,我们这些做大臣的,顺着她就行了,哪轮着找我们说话呀?诸位,你们有没有看见过仪仗队里那些马吗?他们可是吃着三品饲料,养尊处优,日子很滋润。可是哪天只要它敢叫唤一声,保证就要从仪仗队里给踢出去了,那时候日子可就苦了,后悔可都来不及了。什么意思呀?这是威胁这些谏官,你们就像仪仗队里的马一样做做摆设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乱说乱动,你要敢乱说乱动,我就有本事把你赶出朝廷。那时候你就悔之无及。那好,谏官一看,宰相说出这样的狠话来了,谁还敢乱说话呀?皇帝已经不勤政了,宰相再一味巴结,再一味排斥不同意见,这政治不就要开始走向混乱了吗?

开元后期乃至天宝年间,不光是政治出问题,社会还出问题。

第三,上层人物追求奢侈腐化,社会差距拉大。我们都知道,开元初年的时候,整个社会崇尚艰苦奋斗,开元二年,唐玄宗为了表示自己不喜欢奢侈享乐,把后宫里的金器,银器都给搜罗到一块,给交到国库去了,让国库给融化,融成金砖,银砖藏到国库里,表明我们不使用这些东西。金银都被融化了,珠玉,锦绣这些奢侈品怎么办呢?那些就更惨了,直接把它拢成一堆放在殿廷之前,一把火烧了。跟“虎门销烟”一样,表一个态,我当皇帝的不喜欢这些奢侈的玩意。那有皇帝做表率,上层人物也得纷纷表态,都是表示节俭。可是到了开元后期乃至天宝年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上层人物就再也不那么节俭了,奢侈腐化开始蔚然成风了。咱们还是先从皇帝讲起,当时财政大臣为了讨唐玄宗喜欢,在正常的国库之外,又给他设立了两个私人国库,一个叫琼林库,一个叫大盈库。他还跟他讲这两个库里放的东西可不是正常的税收,这些都是结余额外的税收,跟国民生产生活无关,您随便花。皇帝有了两个自己的私人仓库,那就阔绰了,赏赐起人来就没有节制。皇帝阔了,整个皇族也跟着阔。唐玄宗的兄弟生活都非常奢侈,举一个例子,唐玄宗的大哥宁王李宪当年不是把太子之位让给了唐玄宗了吗?唐玄宗一直挺感激他的,他这人在政治上从来不多说话,唐玄宗对他特别满意,生活上就要多关照他了,怎么关照呢?唐玄宗觉得天下的美食只有御厨做出来才是最好的,大哥竟然给了我那么多好处,天天让御厨给他送饭去。皇帝赏赐精美饮食,宁王在这做笔录,一年笔录下来,接受了唐玄宗多少次饮食的馈赠呢?三百多次。一年一共才三百六十五天,那不就等于唐玄宗差不多天天给他大哥送饭吃。宁王吃得奢侈一点也罢了,玩得也奢侈,玩得也是精致,宁王就爱养花,后花园里种满了奇花异草,他就怕鸟飞过来把他的宝贝花给糟蹋了,怎么办呢?他就在花园的上空用丝线织成了一张大网。可是光用丝线织成网,这个网松了,这鸟会也会飞进来,如果网织得太密又不透光,怎么办?他在网上又缀上了不少小金铃。那好了,鸟一下来,只要碰到这个网,铃就嘀哩当啷响,那鸟不就吓得飞走了吗?他的宝贝花就保住了。那你看看差别多大,开元初年的时候,皇帝把后宫的金银器都送去销毁,现在是宁王花园上面都挂满了小金铃。那皇帝的兄弟都那么奢侈,女儿也不甘落后,唐玄宗开元初年的时候,他对公主们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公主每家只有三百封户,日子过得也不太富裕,可是到了开元后期乃至天宝年间,这封户就从三百户涨到一千户了,涨了三倍还多,那平常的赏赐更是不计其数。好了,公主有钱了,开始攀比了,攀比孝心。怎么表现孝顺呢她们的爸爸整天给宁王送好吃的,他们也从宫外头天天给爸爸送好吃的。不过公主给皇帝送吃的,这不能叫送吃的,这叫进食或者叫做上食。在上食上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唐朝也没有菜谱留下,我们也不知道,不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了一笔,说每一盘“折费中人十家之产”。一盘子的费用就相当于中等人家十家的产业,公主们上食来了,皇帝在这儿也不能无动于衷,得派人迎接,怎么迎接呢?有一次,中书舍人赶上他下班,正好是公主上食,一看这场面可太大,前面好几百个小宦官作为先导,每个人手里都拿了个大棍子,干什么?清道!老百姓谁要这时候出现在路上,你倒霉了,要躲闪不及的话,马上就挨几棍子,那中书舍人是个文官,平常疏于锻炼,腿脚也不太利索,那天没少按棍子。大家看皇帝都这么奢侈,王公大臣这么奢侈,公主也那么奢侈,这社会风气就变,民间的富人也看着眼红啊,开始斗富。当时,长安城里号称有四大富人,其中首富姓王名元宝,一听就有钱啊。王元宝有钱没处花,怎么办?宁王不是在花园上空挂小金铃吗?王元宝在花园的地下铺铜钱,王元宝他们家花园的甬路全都是用铜钱夯实而成。为什么要砸铜钱呢?王元宝说下雨天省着鞋上粘泥,这什么话,明明是有钱烧的。杜甫有两首诗,分别描摹开元时代和天宝时代特别有名,第一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一种上下多么和谐的景象啊,可是他写天宝的时候是怎么写的这一句,更有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门大院里飘出酒肉的香味,而路边就有冻饿而死的穷人。虽说路有冻死骨,夸张一点,可是中国人讲究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差距这么大,老百姓能满意吗?正因为存在这么多问题,所以中唐的诗人也就是政治家元稹,在评价天宝年间的时候,他就讲。“天宝之际……气盛而微。(《对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策》)”天宝年间,社会还在继续向前发展,但是精气神儿下来了。那么,在这一个繁华和腐朽并存的时代,还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唐玄宗与杨贵妃最新章节 下一章 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