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小说写作资料
本书标签: 短篇 

清朝头饰

小说写作资料

“朝冠”

“钿子”

是未曾在《会典》中记载的一种头饰,如皇后、皇贵妃、贵妃生活中,穿吉服有时不戴吉服冠,而戴“钿”,俗称“钿子”。满族妇女,上至皇后,下至品官命妇,很早以前就用“钿子”这个饰物,但穿吉服袍褂以钿子代替吉服冠,却是清晚期开始流行的。

所谓“钿子”,就是用金嵌成花状的一种头饰。清代宫廷妇女所用的“钿子”,实际上就是皇后、妃嫔们在穿吉服时所带的便帽,一般用藤丝或细铁丝编成帽架,上面缠绕黑色丝线,再用各种宝石、珠翠嵌于帽架上。组成吉祥的图案。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凤钿从前看,很像凤冠,而后面覆加一箕状平面,造型很有特色。钿子前口沿还装饰钿口、上配钿花、后垂细尾。后妃多用凤纹钿口,有九凤、七凤、五凤等。九凤钿口为皇太后、皇后所戴用。由此可见,钿子在清朝宫廷首饰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头饰,做工要求考究且精细。

“簪”

“簪”的本名为“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也是女孩“及笄”蜕变成女人的标志。

簪的造型多样,纹样中大多讲究寓意,即“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蝙蝠之上有铜钱的“福在眼前”、喜鹊登梅的“喜上眉梢”、桃子佛手石榴组成的“福寿三多”等等。

材质多为金属、兽骨、玉石等制成,一般成双交叉为钗。清朝满族的宫廷首饰的头饰中,簪钗很常见,大多都是成双成对出现。随着簪装饰性的演变,簪头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最后演变出簪花。

簪尾也应满族宫廷对首饰审美要求,分化出很多花样,最后演化成两根或多根的钗。满族清朝首饰中,簪的样式大多精细华美,兼顾审美与实用。

材质取材也很丰富,玉石、金银、珍珠、玳瑁、珊瑚、象牙等等,再由这些宝贵材料制成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这些精致美丽的簪头,在梳好的发髻上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这些花簪深受清宫后妃们的喜爱,一些花簪的俗称也直接表现出它们的插戴方式,如“矗枝花”、“扒枝花”、“压鬓花”,这些名称直接表明了簪花的不同插戴位置和功能性。

材质也和季节息息相关,像冬春两季的时候佩戴金簪,夏秋两季换戴玉簪。

“扁方”

扁方为晚清满族妇女特有的首饰装饰,专为旗头中两把头和大拉翅所用的扁平一字型大簪,梳这两种发式的时候用扁方横贯发髻或者发冠中央。扁方的长度一般约在一尺二寸左右,类尺型,一端造型圆润呈半圆形,另一端似书卷卷轴微微卷起。

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在晚清满族宫廷首饰中,扁方的质地也较为丰富,翡翠、白玉、金银、玳瑁等,以此为底,在上面在进行装饰。工艺上有金银镂空、金镶玉、金累丝点翠、玳瑁镶金、玳瑁镶珠玉等等,皆为美轮美奂的上品。

5.“流苏”

流苏是满族清朝宫廷头饰中一种类似于簪子,下面垂有珠穗的饰物。流苏源于古代汉族首饰的“步摇”,步摇的顾名思义就是一步一摇,是装饰性和审美性都很强的一种头饰。

在满族清朝首饰中,流苏顶端造型多为拟物,如风头、雀头、花朵、蝴蝶、鸳鸯、蝙蝠等等。下坠垂珠一层、二层、三层不等。垂珠之间一般由宝石或金银间隔装饰,坠角多为珠玉。流苏顶端包裹的针梃是细长笔直的金银质地长针,末端尖细,便于插戴。

几乎所有的流苏都坠有珍珠为穗,顶端除了最基本的金银累丝勾勒出来的吉祥图案,也有各色宝石或珠玉雕刻出来拟物纹样的动物形象。点翠、镶金、银镀勾勒出一派富贵吉祥奢华的流苏首饰纹样。

珍珠垂坠中间隔的饰物也是造型丰富,做工精细新奇,寓意和针梃顶端纹样遥相呼应,垂坠下的宝石多由金属纹饰包裹,显得分外晶莹剔透。流苏长短不一,没有特别的要求,长流苏一般斜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与肩齐平。短流苏一般插在发髻侧面,与耳尖齐平。

“金约”

金约是清代后妃在穿朝服戴朝冠时必备的一种发饰,金约束发才可以佩戴朝冠,形似圆形发卡。在可以查到的资料中记载,金约由金箍和后部垂缀的串珠两部分组成,以其上镂雕的金云纹和镶饰的珠宝数目以及脑后所垂贯珠的形制区别等级,直接反映了后妃等级地位的高低。如皇太后、皇后的金约后垂珍珠五串,以青金石等玉石作为分节点,将珍珠分为上下两段,谓之五行二就。皇贵妃、贵妃为三行三就,妃为三行三就,嫔为三行三就,依次递减。

上一章 清朝女子服饰简洁版 小说写作资料最新章节 下一章 清朝头饰简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