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明清史杂谈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明】明朝海禁和中国落后的开始

明清史杂谈

明朝初期,商品经济的不发达也导致了航海贸易的衰落。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赤贫的皇帝。因此他的执政理念受到小农经济的极大束缚。在他登上王位后,为恢复农业生产采取了多种措施,释放奴婢,奖励垦荒,实施屯田制等,这些措施在恢复自然经济的同时也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朱元璋时期,不仅商业税征收的极高,对于商人的很多生活行为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比如说不准穿绸纱,以及全国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之内。

在这种条件下,国家内部的商业活动都很难进行了,更不要说出海贸易。

明朝时期采取“厚往薄来”的对外政策,也就是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时每到一个国家,就会无偿的赠送中国的物产与财富,并且对于外国产品也高价收购,毫无经济利益可言。据记载,在前三次下西洋时就花费白银600万两。

与明朝建立朝贡贸易的国家,需要在特殊的年份或者是新帝继位时送上礼品。明朝会赏赐给上贡国超出比他们上贡礼品还要多的财富,因此周边国家,对于和明朝建立朝贡关系十分踊跃,前来朝贡的国家越来越多,对于明朝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比如说日本就因此爆发了“争贡之役”。在明朝,规定超过贸易的限制之后,日本的经济,缺乏了财富的支持,陷入了发展瓶颈。对朝贡期限船只的要求,更是让这个机会显得十分珍贵,于是各大名,寺社间展开激烈的战争来争夺这一机会。

战争甚至波及到我国宁波地区。 此后明政府加强了“海禁”政策,撤处了福建、浙江两地的市舶司。只留下了广东一个市舶司。同时这种措施也为嘉靖年间倭寇的再度猖獗,埋下了伏笔。

此时明朝政府朝政昏暗,嘉靖皇帝不理朝政,奸臣严嵩把持政权。在奸臣当道贪污腐败,海防空虚,军队战斗力极弱。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入侵我国浙江沿海地区,明朝军队溃不成军,在看到当地官兵的腐败无能之后,中央迅速从全国各地抽调精锐官兵前往助阵,哪知这些精锐到达战场之后依然毫无战斗力,遇敌就跑。对于当地百姓却如同倭寇一样,抢劫索掠。

从经济上来说,明朝正德以前朝贡贸易的货物是免税进入我国的,但正德三年在吴廷举的建议下,政府决定仿照宋朝实行20%的关税政策,正德四年又改为30%。这对于贸易政策来说是一件有着极大积极意义,标志着明政府在经历了100多年的朝贡贸易之后,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外税收。

这一政策极大地冲击了朝贡贸易体制,从此私人海外贸易活动大大活跃起来形成了一大批从事海外贸易的海商集团。

在日本爆发“争贡之役”后,政府加强了海禁政策,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也遭到了严重的阻挠,海商集团纷纷对此激烈反对。其中的代表人物王直,甚至自称为王,拥兵十万。

外部形势也导致了“海禁”政策的又一步收紧,正德九年葡萄牙多次进犯我国沿海地区,正德十二年,葡萄牙使者率领战舰抵达广州屯门岛,正德十六年被驱逐,自此以后广州地区的对外贸易被禁止。

于是葡萄牙军队便北上前往海禁政策较为宽松的福建浙江一带。

一开始他们还是合法贸易,不久就常常发起不法行为。嘉靖二十八年,葡萄牙被赶出福建沿海地区,政府实行全面“海禁”政策。

此时日本国内内乱,朝贡贸易中断,缺乏中国财富支持的日本经济陷入停滞阶段,于是便开始了海盗式的抢劫活动。

可以总结出,明朝海禁有不少原因:

1、防止倭寇

2、与明朝本身国情和重农抑商等政策有关

3、减少纳贡船只。(明朝通常会赏赐给上贡国超出比他们上贡礼品还要多的财富,这其实进一步加重了明朝财政负担)

4、外部形势的改变

接着是关于中国落后的开始,其实这个衰落不吹不黑的说,其实从明朝就开始了,明朝虽然郑和下西洋,炫耀国威,扬我中华威武,但是加重了明朝负担,炫着炫着把自己炫穷了,消耗了600万两银子,导致之后明朝无力下西洋。

虽然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很多年,但之后又因为上面说的原因导致海禁,加上把自己炫穷了无力下西洋,导致船只对外贸易很少,错过了大航海时代,这也是中国人在海上落后的开始,但因为一直中国就领先西方不少,此时的西方还没有全方位追上。

以及,明朝实际上没有能压制住周边的少数民族,搞海禁,八股文,导致他大部分时间其实在打仗,没能休养生息,生产力起不来,最后穷死。

其次是在思想上。

很多人认为是清朝时期开始落后与西方的,毕业西方开始工业革命是清朝时期。可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夜之间就兴起的么?理论基础人家在这之前已经打了三百年。西方文艺复兴,提倡开放,可当时的明朝还在搞八股文禁锢思想。

还有就是为制度上的落后埋下伏笔。

当时东西方还都是封建社会,但不同的是,西方的手工工场发展开始,已经有资本主义了,可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出现比西方晚了一个世纪,最后在清朝还被扼杀了。并且这个时候明朝还废除宰相加强中央集权,这并没有顺应西方当时的新思想发展和新的生产方式,仍是小农经济。

接着,武器装备部分开始落后。

火器上,虽然明朝的神机营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化部队,但就拿在人类火器发展史有着较为重要地位的火绳枪来说,它的出现使得军队之中能掌握火器的士兵占比开始了明显的增加。

西方的火绳枪于1450年开始出现,而明朝得到此物的时候已经是1521年,这期间已经过了七十一年了,等明军之中真正的开始大量的装备火绳枪的时候,又到了1571年了,又过去了50年的时间,这一前一后,已经与西方拉开了百年的差距。

在这百年之中,西方火器发展仍然在发展。1560年,也就是明军还没有大规模的装备火绳枪的时候,西方的比火绳枪更为先进的燧发枪已经开始出现了并装备了,但那个时候的明军就算是火绳枪也不过是小量的装备而已。

再说说火炮,16世纪时,西方已经有了我们认为先进的“红夷大炮”了,这种炮的威力和距离都得到了一个比较长足的发展。但明朝只到了1570年之后才弄到几门,到了1600年后才从荷兰引进开始仿造,而且仿造的只是西方在50年前水平的红夷炮,不如西方先进。

明朝红夷炮发展到了最后也就到了12磅水平,欧洲战场上已经出现了24磅炮了,除了这些之外,更别提他们还有48-60磅重炮。

并且在16世纪的时候,西方已经开始对火炮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了,守城,攻击,海战等火炮均有了相关的类型,所以明朝自己都承认火炮已经不如西方。

明朝的火器一直是处于一个缓慢发展的仿制的水平,而且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方面都没有一个更好的进步。

比如明朝与葡萄牙交战后,第一次明朝战败,但最后力挽狂澜获胜,并仿制了葡萄牙的大炮。

好在当时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当时造铁工艺还不输西方,很容易仿制。

注意看,是“仿制”。

在我们印象中,中国古代科技是比西方要先进的,论仿制,以前都是西方仿制中国,因为西方之前不如中国才会仿制。

但现在中国开始仿制西方了,这就说明技术上已经有部分落后。当然,是部分落后,还有一部分是领先的。

不过看得出来,明朝知道这块有了差距,就很快学习弥补,是值得歌颂的。

言归正传,咱们再说说科技层面。

麦哲伦环球航行,1522=明朝嘉靖年间

天体运动论,1543=明朝嘉靖年间

人体构造论,1543=明朝嘉靖年间

代数学,1572=明朝隆庆年间

墨卡托投影地图,1595=明朝万历年间

开普勒定律,1609=明朝万历年间

伽利略望远镜,1609=明朝万历年间

行星运动定律,1619=明朝万历年间

斯涅耳折射定律,1621=明朝万历年间

血液循环,1628=明朝崇祯年间

对数计算,1614=明朝万历年间

解析几何,1637=明朝崇祯年间

​托里拆​利水银气压计,1643=明朝崇祯年间

可以看得出来,在明朝中期,咱们的基础科技理论体系已经开始落后了。当然肯定有人会反驳我,认为明朝既然落后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著作?什么《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对此我的解释是,我并没有说中国在农业和医学、文学落后于西方,这只是科学理论体系。

欧洲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数学,建筑学,工程学,冶金学,机械学开始逐渐从追赶到超越中国,我们很多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后来欧洲再加上工业革命的加持,算是把我们甩的越来越远,直到近代被打醒。

虽然外国的一些西方传教士谈到了明朝当时东南部分大城市的富庶,但仅限于东南一隅的经济状况并不能反映明朝的整体。

西方传教士同样大肆赞赏过当时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富庶,然后就把它殖民了。夸赞其富庶,更多的是希望吸引到更多西方人前来殖民而已。

这一点在当时葡萄牙使者皮莱资的书中体现很明显。在其所著《东方志》中他大大赞美了中国人,(认为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同属白种人)但同样他也信心满满,认为很容易就能征服中国,他写到“当地人并不强壮,很容易被制服。”

很多西方人士,不限于当时传教士都谈到了明朝时期的封闭保守,还有部分谈到了明朝时期科技的落后。

利玛窦参观南京观星台时,发现不少中国天文仪器。他不仅知道这些仪器用法,而且能指出它们有什么缺点,让当时明朝官员折服。这迅速吸引了一批粉丝,而利玛窦卖弄知识背后的原因,不过是为了他传教方便。

在《全球通史》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引用了部分利玛窦的言论,大体上评价了明朝:(16世纪)早期,中国和西方的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播天主教方面。耶稣会这几个世纪传教活动的最终结果已被证明是微不足道的。中国人依然极度自信(此处应该翻译问题,应翻为自负)和自给,他们将西方商人限制在少数海港和边境贸易点,处理国际事务时,基本上仅承认纳贡关系。……有史以来,从没有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应为自负),又对即将面临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

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当静止的、落后的。……明朝时中国停止了其壮观的海外远征,就充分说明中国与欧洲对世界的根本态度的差别。他们将西方贸易商人限制在少数几个海港和边境贸易点,处理国际事务时,基本上仅承认纳贡关系。

对于明朝的火器和航海技术,书中也写道:当欧洲人抵达南亚或东亚高度发达的军事强国时,他们具有一个决定性的有利条件,即海军装备上占优势。16世纪,冶金学家发展了铸炮技术。铸成的火炮很轻,容易安装在船上,但具有强大的火力……足以击沉300码射程内的船体。……对于军舰也重新设计,很快就达到每艘军舰平均可以装备40门炮的水平。

美国斯图亚特·戈登的《极简亚洲千年史》中说:中国朝廷经常抱着抑商的看法,也因此严密控制口岸和国内商人。葡萄牙人的大炮,是用比亚洲大炮所用材料更强的金属所打造。……船员门已经学会了如何稳定、快速且相当准确地发炮。……只有葡萄牙的船只和船员能够有效地连续炮轰港口和其他舰船。

《全球社会学》有个总结性的描述:“从大约17世纪起,欧洲开始在思想意识、军事力量、航海技术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超过了世界其它地区。”

西方研究中国科技史最权威、李约瑟编辑的《中国科技史》中也认为中国在科技及其应用方面只到明初: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要有效的多。

认为明朝封闭,持类似观点的西方历史学家还有很多,如德·曼弗雷德·马伊《世界历史》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明朝,……中国从此与西方世界和西方思想隔绝,把自己封闭了500年之久。

饱受诟病的是明朝的朝贡制度。澳门出版的《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没有广州行政长官批准,任何中国人都不能去暹罗、爪哇、马六甲和帕森等王国。批准手续十分繁琐,令人无法忍受,只得放弃出国。外国人来到中国后,就不准离开,除非得到皇帝的批准。为得到批准,富人也会倾家荡产。任何船只若违反停泊规定,其货物被没收上缴皇帝,人员被处死。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代表了新的序幕的拉开。但此时的明清王朝实施海禁与闭关政策,仍以“朝贡”与“抚夷”的观念对待域外种族。固有的社会伦理道德,无法翻旧更新以顺应时代变化,原有的“中央之国”的自我投射,暴露其虚弱而不能适应时代的缺陷,以至于在进入多国多文化的世界体系之时,中国显得张皇失措。

不过,既然明朝就开始落后了,那为什么课本还说清朝前期强大而不说落后呢?

清朝是一个优秀的封建王朝,但是一个不及格的近代国家​。清朝占了体量庞大的优点,国家地盘大,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一定程度上靠了人口堆积总量,暂时掩盖了与西方的差距。

直到乾隆闭关锁国之后,中国才开始大范围落后西方,在此之前,清朝和西方的差距还是可以弥补的,也不算非常巨大,但在闭关锁国之后,清朝不与外界交流,再加上刚好工业革命的开展,让西方一举超越了我们。

所以我个人认为,是明朝后期是开始逐渐落后西方,但差距还是可以弥补;清朝闭关锁国后加上英国工业革命是全方位落后西方。

如果我们将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制度进行了一个系统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中国近代的落后并非完全是清朝造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早已存在,那就是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传统保守的儒家思想,以及不断强化的专制主义。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带王朝,他的许多政策只是历史的延续。不同的是,清朝正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显得特殊。

上一章 【杂】唐宋元明清饥荒简单统计 明清史杂谈最新章节 下一章 【杂】南明属于明朝吗?清末实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