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明清史杂谈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清】康乾盛世

明清史杂谈

古代盛世,历来就是政治概念,国家长期稳定统一,无大的内部动乱,人民不用到处躲避战火,不用大规模死于战乱,人口实现稳定增长,就是盛世。论人民生活,也就那样,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中国历史上官方公认的也就三大盛世,其中之一就是康乾盛世。

清朝虽然是一个不及格的近代国家​,但他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封建王朝。根据历史课本的说法,虽然初中课本没有提到一丝康乾盛世的说辞,但最新的2022年高中历史必修一里仍保留然“康乾盛世”这一说法,而且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作为官方,在微博上也是承认的。

我个人认为,在整体上康乾盛世确实是盛世,因为这个时候清朝的人口确实是稳步增长,外患很少,加上清朝也推行了许多不错的政策,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已经是没有科技加成的封建王朝最好的版本了。

不过,这个盛世是有瑕疵的,物质与经济层面上的盛世这点无需否认,但是在文化上面就有点有水分了,虽然各种文学艺术等作品也在这个时间段有些发展,但也有一些负面的,比如文字狱。

加上后期一系列的贪腐问题,各地的发展也并不均衡,因为清朝的统治范围非常大,盛世的辐射面积却没那么广,这盛世可能对远一点的地方来说可能跟没有一样。

也有人认为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这是因为老百姓吃不饱饭,英国来华的诉说清朝饥饿等导致的。

但你就认清一个事实,我国历代王朝哪个朝代老百姓真正吃得饱饭过?就连我们熟知的开元盛世都有饿肚子的,也有人说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有不少大饥荒,所以不是盛世。

但按这个道理,唐朝贞观、开元盛世也有饥荒,那难道开元盛世不是盛世了吗?当然是盛世,所以说这个观点无法说康乾盛世不是盛世。

还有人说清朝后期签了一堆条约,可按照这个道理,我可不可以说唐朝后期衰落被打来否定开元盛世?

再说了,清朝后期签条约这跟康乾盛世有什么关系?康乾盛世是清朝前期中期的,签条约是后期的事情,每个朝代都要盛极必衰。

康乾盛世至少在现在高中教科书还是有过这样的称呼的,也就是官方还算是承认康乾盛世,并且也表示过康乾盛世是存在“100年左右的时间”。

在我看来,康乾盛世是康熙到乾隆前期的时期属于盛世,虽然乾隆后期仍属于康乾盛世的范围,但清朝在那时候的社会问题就开始大范围突出了,也就是康乾盛世开始衰落了。

关于乾隆后期国家遍地饥饿的难民的描述,其实更多的出自英国人的描述,针对当时英国对清朝描述的落后现象,我有以下这些观点。

一,本身在乾隆后期社会确实衰落了,已经不能称作“盛世”了,而英国正是在乾隆后期访问的中国,他们看到的正好是清朝问题开始不断突出的时候,并没有看到曾经鼎盛的清朝。

二,清朝在思想上已经落后,科技停滞不前。

三,英国有没有可能看乾隆对他们藐视的态度觉得不满,故意黑了几句清朝呢?

这点其实很好理解,英国人在海上漂了几个月,诚心诚意的来给清朝谈通商,但被乾隆不仅回绝了,还十分的不屑与藐视。

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员工,你们老板派你去和另一个公司谈合作,结果对面那个公司不但没给你合作,还对你特别藐视,那你回来给你们老板说明情况的时候,会不会多黑他几句?

乾隆拒绝和英国通商,除了大家所知道的“天朝物产丰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英国根本不是为了给清朝通商,因为英国来使马嘎尔尼的通商请求几乎是翻版的《南京条约》。

马嘎尔尼使团提出请于舟山或者广州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然而广州附近的小岛就是南京条约中的香港岛。

马嘎尔尼使团也提出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这一条对应的《南京条约》中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处为通商口。

英国还要求“准英商从广东内河肌行澳门,货物不纳税或少纳税”等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当时,外国对清朝评价可不单单只有负面评价,也是有正面评价的,我们不能只看不好的一面。

《1793 年乾隆英使觐见记》:“臂力和其活泼之精神,合力舁之,自船至栈,直行不息,而观其神情又异常欣喜,初不若有人驱之迫之者。此或中国政体之完备,及人民天赋之独厚使然,非他国所能及也。”

《1793 年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国人民极有礼法,虽人众拥挤而秩序 井然,不与他国人众拥挤时不规则之状况相似。”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中国的搬运工表现得敏捷,有力量和灵活,我认为世无其匹,绝非其他国家的人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到。”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中国人的认真、沉着和稳重,我们已看到令人信服的证明。”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苏州城内外无数居民都衣着更好,看上去都更满足和愉快,胜过我们在其他地方所见。他们几乎都穿丝着绸。”

《俄国使团使华笔记(1692-1695)》“(北京)市民的房子漂亮而轩敞,达官贵人们的私邸装饰华丽,牌楼富丽堂皇,到处高耸着美丽的寺庙和塔。”

《俄国使团使华笔(1692-1695)》:“(北京)主要的街道都铺着花岗石。街上挖有水井,街道两旁都挖有很深的水沟,通到湖或小河里。下雨时,大街小巷的雨水都从水沟里排走了,所以街上没有泥泞。从住宅区到街上也都有排水管道。”

现在,网上普遍认为“康乾盛世”就是“番薯盛世”,但事实上,这个说法不但错误,而且十分离谱。

番薯玉米在清朝虽有一定的推广,就其自身的数量而言,比较普遍,但要对比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的比例,那番薯玉米的占比还不及它们的零头。

不说康乾,也不说清末,哪怕是民国时期,跟主要粮食作物比能超过5%,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因此康乾盛世时期,这个比例更加低的可怜。

查阅南北方诸多地方志和学术论文,清朝康乾时期的主要还是传统的稻麦,番薯玉米虽有扩大,但还不足以挑战中国传统的主要粮食,因为比例实在太小。

乾隆时期的《直隶秦州新志》所列的主要作物,没有薯玉米:

谷之属具稷、黍、稻、粱、菽、麦,麦、稷为多。于麦则有青稞、大麦、小麦、燕麦、大荞麦、小荞麦,小麦、燕麦、大荞麦为多。于菽则有豌豆、胡豆、黄豆、黑豆、绿豆、扁豆、小豆、大豆,豌豆、扁豆为多。余则芝麻、胡麻子、荏子。

有人说广东茂名的高州和信宜地方志记载“多是依靠番薯加高粱、粟来过活”。

然而真要去看这两个地方的地方志,看一看南北方多地相关论文和地方志的真实情况:

南方地区:

高州县志,全书总共仅仅只有9次提及清朝,但这9次,没有一次涉及到番薯。

而《信宜县志》,同样糟心,根本就没有将清朝于番薯放在一起提的史料。

这几个仅仅只是代表,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论文都没有说过番薯种植面积有多广,更没有说番薯玉米比水稻小麦播种还要广。

中国复旦大学历史教授侯杨方认为:“有些人为了贬低清朝和康乾盛世,他就说它是“番薯盛世”,是靠吃外来番薯吃出来的,但是你要知道,虽然番薯和玉米从明中后期就引入了,但只是做一个补充食物,产量特别小。

而且我们现在讲的所谓的番薯和玉米都是经过近一二十年的改良过后的,以前番薯都玉米大多是喂猪喂牲口的,人吃口感极差,营养水平极低。

番薯和玉米真正推广是人民公社化之后,之前没什么产量,之前还是靠水稻麦子这些传统作物才养活了这么多人,毫无疑问生活质量是不高的。

但是你不能否认清朝空前的人口数字确实是他成功的一面,他真的养活了很多人。因为在现代技术、化肥技术出现之前,靠传统农业能养活这么多人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他要不断的开垦开荒,当然这导致了水土流失,这没办法的,因为清朝的确实版图广大,山区的开发都很厉害,水利技术包括农业种子技术以及复种指数在那时候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社会能达到的最巅峰就是乾隆年间的,但是谈不上生活质量,尤其与当时最发达的西北欧比。清朝养活的人已经达到了传统社会的天花板了。

但是你那个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可能有提高的,一定要经过现代的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医疗革命以后,人的生活品质才能真正上来,比如大规模的肉类养殖。

所以人口研究能让我们正视事实。中国传统农业能够达到的巅峰,也就是养活三四亿人口到顶了。我们中国现在有十几亿人口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医疗技术的结果。”

不得不说的是,前期清朝社会发展确实不错,这一点随便翻翻历史课本都能找到,里面写了不少清朝前期繁荣的景象,而且孙中山也是认为清朝曾经是很强盛的:“故中国最強盛時代,領土是很大的。北至黑龍江以北,南至喜馬拉雅山以南,東至東海以来,西至蔥岭以西,都是中國的領土。”

虽然在乾隆后期一堆社会问题就出来了,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清朝当时的财政状况是非常好的,好到离谱的那种。比如乾隆作为中国历史上减税最多的皇帝,足足减了两亿的税收,但清朝在这种大规模减免赋税的前提下,依然能保持挺好的财政收入,鼎盛时期的清朝国库达到了8000万两左右,这也正是乾隆前期所真实发生的事情。

在康熙接手清朝的时候,中国人口只有3千万上下(1个重庆市),到乾隆末期,中国的人口已经膨胀到了接近3亿(一个多美国),如果清朝前期社会发展的真不好,怎么可能出现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呢?

当然这个时期,其实清朝已经开始掉入了马尔萨斯陷阱,但是我们不能说整个过程中,清朝都是处于严重饥饿的条件下。

为什么清朝能在大规模减免赋税的前提下,依然能保持非常健康的财政收入呢?这就是因为清朝已经发展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他们成功克服了3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冗官,冗兵,冗费。

清朝实际上是一个小政府国家,他的官员结构是非常简单的。这就导致国家公务人员相对而言很少,这节省了一笔开销。

而和我们印象中相反的是,清朝其实是从来没有主动发动过任何对外扩张战争的,但是清朝依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大的版图。这很矛盾,但是清朝就是做到了。所以他的军事开支,就一直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以内。

清朝最大的开销,其实就是对满清贵族的补贴。但是这个补贴也是越来越少,这点更接近于汉朝。

当然,因为长期的和平状态也就导致了清朝从中期开始武备废弛,八旗军到后来基本上就是个空架子。

那么,清朝前期到底发展的怎么样呢?

拿现在的历史课本说,前期的清朝,商业农业也十分发达,这也导致了清朝经济上的繁荣。范文澜也在《中国通史简编》明确指出:"清朝前期的封建经济比明朝更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在明朝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没有所谓停滞倒退的意思。

农业上,清朝耕地面积扩大,使得粮食产量扩大,为清朝前期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品种繁多,拥有不少手工工场,十分繁荣。

但不得不说,科技上几乎是停滞不前的,康雍时期还好,但在乾隆时期已经明显落后西方了,蒸汽机已经发明出来的时候但清朝还在用马车,不过在此之间因为西方还未完成工业革命,清朝的体量庞大可以暂时掩盖这一缺点。

文化上是既有进步又有退步的地方,进步的地方,如《红楼梦》、《儒林外史》、《三侠五义》、《浮生六记》、《聊斋志异》等等作品。

在课本上,是认同清朝前期的京剧、昆曲等民间艺术得到了不少发展,这也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但退步我想大家也是知道的,那就是文字狱。文字狱对中国造成极大伤害,摧残了中华民族的文学。所以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文化的盛世,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文化的发展是既有进步又有退步的。

至于外交方面的闭关锁国,实际上是明朝开始的,这话学术界是没有争议的吧?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也在说“闭关锁国”的时候用的是“明清两朝”,而不单单是清朝,但那篇文章的观点是在否定明清实行闭关锁国,认为闭关锁国并不是我国明清时期客观历史政策的描述,这个我们下面还会提到。

虽然清朝也有过海禁,但严格来说,清朝真正实行海禁的时间只有39年,即1644年—1683年,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开放的,只是开放的程度不同而已,这比海禁了203年的明朝还是要好很多的。但必须说的是,明朝灭亡到乾隆后期开始全面闭关锁国之间的这段时间,清朝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并没有达到闭关的程度。

虽然明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创伤,但是和清朝比起来,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明朝最腐败的一段时间是1627年之后的几十年间,出台了很多不利于民的政策,再加上宦官当权等原因,导致了大量的抗明势力诞生,当时的大明可谓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可是当清军入关之后,一切都变了,那些曾经的反明势力,又高喊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和八旗军硬碰硬。 为何在大明灭亡之后,会有这么多人替明朝出头?

其实这并不是替明朝出头,只是在为汉族出头罢了。讽刺的是,这些喊着反清复明的人,不少都是曾经反明的势力。

相比之下,清朝也好不到那里去,清朝的闭关锁国更是直接导致了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拉大,晚期的不断地割地赔款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剧,让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说这个这个明清只能说半斤八两,但明朝是部分闭关,清朝的是全面闭关。

郑和下西洋是奉了朱瞻基的命令进行的第七次,也就是说至少在这个时候明朝还是积极进取的。但是问题来了,这也只能代表明朝初期,后期的明朝确实不太行。

但是我不喜欢说清朝的时候,什么都扯明朝,明朝和清朝拿来一起讨论,其实也不太合理,主要是一般谈到闭关锁国这里,提到明朝就会说到清,谈到清朝就会说到明,有时候这问题不太好避免啊。

根据“观察者网”发表了一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所写的文章,大概内容讲的是明清其实根本就没有闭关锁国,主要的观点是闭关锁国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外国,并且英国给清朝谈通商是为了掠夺,而不是为了贸易。

如果这个观点之后被认可的话,那也许过些年头,课本上闭关锁国的这个说法就要修改了。

言归正传。只有物质上才能促进人口爆发,康乾盛世虽然在文化和外交上有些水分,但绝对是物质上的盛世,所以清朝人口接连突破2亿3亿大关,但盛世爆发的人口超过了封建制度的极限生产力,毕竟没有科技加成,而后期清朝的统治能力“再下降”,这盛世就转变成衰世了。​

法国上流社会则称呼清朝康熙皇帝为“哲人王”,伏尔泰也评价清朝:“他们帝国的政体实际上是最好的,是世界上唯一完全按父权建立起来的帝国,他们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如果一个行省的长官在离任时不能赢得他百姓的称赞时,就要受惩罚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奖励美德的国家。”

总体说,康熙到乾隆前期还是不错的,

当时清朝的经济实力是世界一流,巅峰时期经济总量占世界百分之三十多,军事不算一流,那起码也可以算得上二流。

文化上,既有进步也有退步;外交上,乾隆后期故步自封闭关锁国,但前期相比来讲要开放;社会上,总体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动荡。

如果你对比康熙时期和乾隆后期,完全是天壤之别,都乱成什么样子了,但一堆人只看乾隆后期衰败的那块,还在说康乾盛世非常垃圾。但没别的,清朝离得近,史料丰富,会怀疑就很正常了,毕竟其他盛世找不到像清朝这样的描述书籍了,还如此丰富详细。​

我现在最头疼的就是,现在一堆人不能客观看待清朝,不管是教科书,还是一些名人伟人,都认可前期清朝的强盛,但人无完人,前期虽然强盛但难免会有一些污点,结果一堆人只看污点并只看后期的衰弱,就算看了强的地方也会不以为然说是在扯并恶意曲解。

一堆人总想着把前期清朝和晚期清朝想的一模一样,就算给他们看了前期清朝的强盛方面,他们也只会挑刺,就看清朝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避之不谈,坏的地方呢不停炒,即使我真的说出清朝确实有贡献的地方,某些人啊要么就说我是在吹,骂我是遗,哪怕他们真的知道清朝贡献,谈到这也会不动声色,跳出这个话题继续不客观的只提清朝的不好,甚至还有人去曲解清朝确实有过的贡献。

比如有人认为清朝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但历史课本上写的很清楚是平等,硬是被一堆人说成不平等,说什么割地,1643年沙俄入侵黑龙江,尼布楚条约将沙俄彻底逐出黑龙江流域,这算哪门子的割地?

还有人曲解清朝丢了外蒙贝加尔湖,1689年签的尼布楚,1691年外蒙纳入清朝,也就是尼布楚签之前清朝是没有外蒙这块,没有外蒙,哪来的贝加尔湖,没有贝加尔湖,哪来的割让?

还说割西伯利亚,你见过清朝什么时候有过西伯利亚?既然没有拥有,何来的割让。

真正的历史研究者:客观看待,知道每个朝代有好有坏,认可每个朝代好的地方,承认每个朝代错误的地方,尊重每个人的想法​。

网络上某些饭圈人做法:把一个朝代贬的一文不值并且见到这个朝代就无脑喷这个朝代,再把另一个朝代捧成神并且见到这个朝代就吹这个朝代。

见到敢对自己心爱的朝代发表批判时,立马网暴对线拉黑,把人家挂到动态里骂,艾特所有朋友把他骂死,键盘敲到手麻;

看到有人说自己喷的那个朝代确实有过的贡献,就会立刻骂他是吹,各种扣帽子,然后被怼了,怼不过的话骂几句拉黑,根本不客观的看待历史。

上一章 【清】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明清史杂谈最新章节 下一章 【杂】唐宋元明清饥荒简单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