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第十七章抛砖引玉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抛砖引玉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

“抛砖引玉”指抛出砖头,引回白玉;比喻用自己粗浅的东西(多指意见、文章),引出好的、珍贵的东西。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成语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稔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抛砖引玉”。

成语故事

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赵嘏,诗虽然写得很好,但从不轻易动笔,所以使得那些喜欢他诗作的人常常感到非常惋惜。

有一次,喜欢赵嘏诗作的人恰巧聚在一起饮酒谈诗,大家饮美酒,欣赏名诗,不知不觉中,就将话题集中到怎样才能让赵嘏自愿多写出一些好诗来。

这时,有个人大声地说:“那我们就请他喝酒赏花,然后按规矩分韵作诗,谁如果不想作诗就罚酒,就像晋朝的名士那样,在金谷园饮酒赋诗,既风雅,又有趣。我想,这样的活动一定能引起赵嘏写诗的雅兴。”接着又有人反驳说:“这办法倒是不坏,既有趣又风雅,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在座的各位谁跟赵嘏有这样深的交情,能够去请他来这里陪我们喝酒?”

不久,这些人打听到赵嘏要到浙江余杭去游玩,于是他们依赵嘏的性格推断,他一定会到灵岩寺观赏前人的遗墨。很快,他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们花重金请了一个诗才不错的人,此人名叫常建。他先赶到灵岩寺去,到那里找了个风景别致的地方提前留下两句诗。

这天,赵嘏果然如众人所料来到灵岩寺游玩。他边欣赏附近的美丽风光,边细品山崖、僧堂壁上的那些诗。当他碰巧看到常建留下的两句诗时,觉得诗写得还不错,但语意未尽。于是他一时兴起,动手将那首诗续完。续完之后,他兴致昂然地吟诵了两遍,继续游玩去了。

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非常出名,便被人们作为“抛砖引玉”的故事流传至今。

成语寓意

所谓抛砖引玉,指的是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对方,使其懵懂上当,中己圈套,进而达到目的的一种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众所周知,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这里的“砖”是诱饵;“玉”是行为目的,即对方依照自己的意愿说话办事的结果。“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成语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避免中了他人“抛砖引玉”的计,贪图一点小便宜,以致误入圈套,吃大亏。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抛砖引玉”指抛出砖头,引回白玉;比喻用自己粗浅的东西(多指意见、文章),引出好的、珍贵的东西。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运用示例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

作家·费孝通《访美掠影》:“我所做到的是畅所欲言而已,能起些抛砖引玉的作用,于愿足矣。”

成语辨析

抛砖引玉—引玉之砖

“抛砖引玉”与“引玉之砖”意义相近,皆有用低价值的事物引出高价值事物的意思;区别在于“抛砖引玉”多作谓语,强调的是引玉的行为;“引玉之砖”则是多作补语,强调的是引玉的物品。

上一章 无题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