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中国各省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广东

中国各省

广东,简称“粤”,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广州。因古地名广信之东,故名“广东”。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1]。下辖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截至2021年,广东省的常住人口为12684万人。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广东也是中国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是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

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处在南海航运枢纽位置上。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到了清代,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引进西方经济、文化、科技的窗口。

自1989年起,广东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居全国第一位,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广东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广东珠三角9市将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历史沿革

广东,《吕氏春秋》称“百越”,《史记》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先秦以前时期

据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考古发现,岭南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活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秦至南北朝时期建置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随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占领岭南,秦始皇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1年),自称“南越武王”。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南越国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9郡。东汉时地方官员开始对南海海域进行巡视。

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合浦郡、荆州桂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分。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北朝时期,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北方战乱,南方人口大量增加。南朝统治者对俚人(越族)实行“羁縻”政策,在原地大量封官,导致州、郡数猛增。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粤西有著名的“湘桂走廊”与中原相通。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建置

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高宗永徽六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元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朝(公元917年至971年)统治,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宋、元、明、清时期建置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与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宋朝开始以“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来规范南海诸岛,并划归广南西路管辖。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1369年(明朝洪武二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明朝,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广州。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南海诸岛属于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

1842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遭受英国殖民式统治。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澳门(时属香山县)。

民国时期建置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广东省的名称和范围与清代相同,但将府直辖地及州、厅皆改为县,成为省、县二级制,1914年,广东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广东省分设粤海道、岭南道、潮循道、高雷道、琼崖道、钦廉道6个道,管辖94个县,后于省、县之间分区设置绥靖区。民国初年,市建置开始设置。1918年成立广州市政治公所,广州开始以省会设市。1921年,成立广州市政厅。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7月改广州市政厅为广州市政府。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为省、行政区、县和市,实行委员制。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该区事务。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广东省府撤退到粤北(今连州市);为适应战时需要,全省设4个行署。1940年全省改设为9个区(包括沦陷区),到1941年,复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1946年,民国政府接收被日本侵占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位置境域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接广西,南邻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 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0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广东省岸线总长度为4114公里。已开发利用的岸线长度为1414公里,约占总长度的35%

气候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且雨热同季,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全省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气温分布呈南高北低,雷州半岛南端徐闻最高(23.8℃),粤北山区连山最低(18.9℃)。月平均气温最冷的1月为13.3℃,最热的7月为28.5℃。全省86个气象站中,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42.0℃,出现在韶关;极端最低气温-7.3℃,出现在梅州。

岭南文化

综述

岭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语言认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迁的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即舶来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组成,其内涵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涵盖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尤其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为主,构成了岭南汉文化的主体 。

广东省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

广州

广府文化兴盛地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潮州

潮州文化发祥地之一。

佛山

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南狮的发源地,明代时是南中国冶炼中心。

肇庆

古封开是岭南最早首府,粤语发源地,汉代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点之一。

梅州

客家文化发祥地之一。

惠州

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

中山

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

雷州

雷州文化发源地之一,徐闻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个

高州、连州、新会、平海、佗城、碣石、揭阳、揭西、惠州、南雄、罗定、德庆、韶关、英德、海丰、东莞

岭南建筑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因其在屋的两边墙上筑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镬,是古代的一种大铁锅。“镬耳屋”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其建筑特点是瓦顶建龙船脊和山墙筑镬耳顶,用于压顶挡风。“镬耳屋”一般为砖木结构,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外墙壁均饰以花鸟、人物图案。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似镬耳山墙,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

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潮州园林另树一支)。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

岭南美术

岭南画派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

工艺美术

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如肇庆端砚;广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朱义盛首饰和广绣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南狮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潮汕有潮州木雕、潮绣、潮汕抽纱、潮州工艺瓷等工艺精品。其他还有雷州换鼓、雷州石狗等。

音乐文化

岭南音乐文化由广府音乐(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广东汉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等主要音乐版块整合而成。渊源深厚的地方性和兼采博取的开放性,使其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中华“国乐”象征之一。岭南器乐从20世纪初开始输出到世界各地。岭南歌乐以客家山歌为代表。岭南戏乐包括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等剧种。岭南舞乐精彩纷呈,如佛山狮舞乐,承载着中国南方武术之精髓;揭阳英歌舞乐,演绎着华夏“仁义礼智信”之精华;瑶族长鼓舞乐,传递着中华民族“盘古开天地”之恢宏气势;岭南古琴,蕴含着自明代大儒陈献章、诗人邝露一脉相承的岭南文人血脉,经古琴大家杨新伦精进教习,至当代国家级传人谢导秀勤勉传承,百千弟子如今在岭南已自成一系。

民俗节庆

广东部分民俗庆典活动:南狮、佛山行通济、广州广府庙会、佛山秋色、七夕贡案、潮州大锣鼓、英歌、烧塔、烧龙、扒龙舟、飘色、粤西年例、佛山北帝诞庙会、广州波罗诞庙会、盘古王民俗文化节、人龙舞、傩舞等等。

文物保护

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广东省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2处,其中古遗址7处、古建筑1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5处。迄今为止,广东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

截至2021年4月,广东省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649处;可移动革命珍贵文物4544件(套);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3个、红色旅游A级景区23个。21个市82个县列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有重复划入的县、市、区),包括原中央苏区片区、海陆丰片区、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和广东片区,是全国为数不多全域覆盖的省份。

截止2021年底,广东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5处,省级水下文物保护区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全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处,可移动珍贵革命文物4783件/套。全省博物馆367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47家、非国有博物馆120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共82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7年8月,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粤剧、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剪纸、陆丰皮影戏)之外,还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4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4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60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29人。

截至2021年6月,广东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已达165项。

上一章 海南 中国各省最新章节 下一章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