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二战武器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Mg42重机枪

二战武器

小作者MG-42通用机枪,为德文Maschinengewehr 42的缩写,意即为“机枪1942年型”(“Maschinen”就是“Machine”;“gewehr”就是“步枪”)。最大的特点就是射速极快,被称为“希特勒的电锯”。 MG-42通用机枪为纳粹德国于1942年研发并且就役,基本上是依照使用7.92×57mm毛瑟步枪弹的武器作为开发依据,并且准备取代MG34通用机枪,不过最后是两款机枪一起沿用到战争结束。 中文名 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 外文名 MG42 7.92mm 原产国 德国 服役时间 1942年 口径 7.92mm

小作者历史背景 德国在一战中失败,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战败的德国不可制造水冷式重机枪。一战后,德国经济大规模衰退,后在希特勒的强政下迅速恢复国家实力。随着国力的恢复,德军自然不甘心受条约的限制,永远成为一支半保安性质的部队(只有10万人,不能装备先进武器)。其实几乎从结束战争开始,德国的各项科研活动就转入地下,研制的步伐虽然有时放缓却始终没有停顿。 不过德国始终是一战的战败国,如果公然违背《凡尔赛条约》,必将立刻遭到西方盟国的严厉处罚。所以,这根红线是不敢碰的,既要隐讳,又要发展,这好像就难了。 所谓愿者不难,德国人很快以自己特有的精明,巧妙地迂回过了条约的限制。他们研究了一种从传统眼光看来,完全不是重机枪的通用机枪。 这挺通用机枪,若使用两脚架,配备75发弹鼓即可作为轻机枪使用,跟随班排作战。若使用重机枪的三角架,配备300发弹箱,即可作为重机枪使用,成为营连的支援武器。若装上装甲车辆,它又是车载机枪,成为盟国步兵的噩梦。其最大特点是不同于马克沁重机枪的采用水冷降温的方式,而是和轻机枪一样采用气冷式,通过迅速更换枪管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 代表作是德国枪械专家施坦格研制的MG34机枪,该枪1934年设计定型,由著名的毛瑟兵工厂生产,采用和毛瑟步枪相同的弹药(7.92×57mm毛瑟步枪弹)。它有很多划时代的亮点之作,如既可用弹链供弹,又可换装75弹鼓供弹,使用弹链供弹左右都可进行,能双枪联装使用(可对付飞机);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装卸,操作简单,可迅速转移阵地(机枪能够迅速转移阵地在实战中特别重要);该枪理论射速为800-900发/分,最快时可达1500发/分,达到了单管机枪的巅峰,碗口粗的大树都能打断;有两根备份枪管,一旦枪管过热可迅速更换。作为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为800米;作重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1000米。 MG34大量装备德军部队的各级部队,也是德军的各种装甲车辆的制式武器。 在实战中,MG34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射击性能,都得到德国军方的相当肯定,它是德国步兵的火力支柱。 但MG34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缺点,其结构较复杂,复杂的结构直接导致制造工艺的复杂——耗费更多的工时和材料。 实战需要的是可以大量制造和装备部队的机枪,而根据MG34的生产要求,即使所有工厂全部开足全部马力,也没法满足前线的需要。 德国军方一直要求武器研制部门对MG34进行改进。然而由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不能研发并制造水冷式重机枪,德国人想在气冷轻机枪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于是德国军方的目光便转移到了MG30机枪的身上, 对MG30的原型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例如可快速拆卸的枪管,高速弹链的应用,以及低成本高质量高精度的冲压工艺的首次应用。最终,由于这个方案在各方面的创新性以及低成本实用性的成功,远超其他改进方案的优异性能而很快中标。这就是MG42通用机枪。 MG42研究成功,其实是枪械生产技术的一次重要的突破。格鲁诺夫博士本人并不是枪械设计师,他是一名金属冲压技术的专家,当时由于德军一线部队对机枪的需要量很大,他以专业的眼光认为按照传统枪械制造工艺,很难满足这样的需要(原有工艺采用机械加工,将一块实心金属利用车床、铣床等加工,切削掉不必要的部分,金属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既浪费材料,又花费很多工时),他认为机枪采用金属冲压工艺制造是必然趋势。实际中,用金属冲压工艺生产的MG42不仅节省材料和工时,也更加紧凑,这对于金属资源缺乏的德国来说,是非常实际的。 不过MG42刚刚诞生并装备部队的时候,在西方潜伏于欧洲的谍报人员看来,这实为一款粗制滥造的武器,是若干铁片和一根铁管的拼凑物。当时雪片般的报告飞向华盛顿和伦敦,内容都是同样的:德国已经不行了,他们极端缺乏原材料,连他们战术核心的机枪都采用如此简陋粗糙的制造技术。 不过,当美英枪械制造专家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却是大吃一惊。他们清楚地知道,采用冲压技术的德军在机枪这个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了他们。在后来的实战中,也很好的证明了这点。 无论在苏联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还是诺曼底低矮的灌木丛林,是北非炎热的沙漠,还是柏林的碎石瓦砾堆,MG42都是德军绝对的火力支柱,也是盟军士兵的恶梦。美国兵称MG42为“希特勒的电锯”,也有人形容MG42是“希特勒的拉链”(Hitler's zipper),因为其连贯的枪声像拉动拉链时的响声;苏联士兵称MG42为“亚麻布剪刀”(Linoleum ripper);德国士兵称它为“希特勒的锯子”(Hitlersäge)或者“骨锯”(Bonesaw);英国士兵则以MG42材料的制造产地史潘朵称呼之。[1] MG42这款由德国制造的、被誉为二战时期最好的机枪,那些到处不可一世、飞扬跋扈的美国大兵却被它搞得意志消沉、无心恋战、士气低下,视其为“步兵的噩梦”。它就是被轻武器评论家用三个最高级的形容词词组:“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但却是最出色的武器”。 盟军士兵对于MG42最为刻骨的印象,就是它的枪声,MG42机枪射速每分钟最低1200发,最高1500发,而机枪射速超过每分钟1000发以后,人就无法分辨单个的枪声,MG42射击声不是如同捷克式或者勃朗宁机枪的“哒哒哒”声,而是类似高速转动的电锯的“嗤嗤嗤”声(声音有点像美军的M134重机枪),也有盟军士兵形容像撕开大片亚麻布的声音。新兵对此还没有什么;盟军的老兵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这种恶魔般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声音就是死神的声音。因为MG42的高射速,射手每次扣动一下扳机的短点射,就可以射出12到15发子弹。如果一个不幸的士兵被MG42射击,那么他一瞬间就会中弹数发,活命的可能微乎其微。实战中,MG42因为其高射速,不但对付小股目标游刃有余,对付集团目标也是非常有效的。 二战中,德国步兵的战术主要是以机枪为核心的,步兵班由机枪小组跟步枪小组组成。攻击时由机枪小组负责压制敌据点,再由步枪小组以利用地形接近敌方据点,然后在近战中用冲锋枪或者手榴弹把敌人歼灭。 而一般的步骤是,机枪首先占据合适的射击位置,步枪小组同时迂回到侧翼;然后由机枪正面开火,吸引和压制敌人火力,而步枪小组由侧翼或后方接近,然后靠步枪小组的勇敢和手中的近战武器消灭据点中的对手。而在防御的时候,阵地分为若干段或者若干独立据点,以机枪小组为核心,步枪小组负责警戒和保护机枪小组。总之,防御中机枪是火力的支柱。所以要特别注意对机枪的保护,一旦机枪被摧毁,防御就会极为困难。 而实战中,往往不是以班为单位,而是以排连为单位,但是作战的道理还是相同的。只是加上了排连所属迫击炮或者重机枪的使用。MG42是完全可以胜任德军的战术需要。它有着相当出色的压制能力,由于其射程和各国机枪基本相当,加上其高得多的射速,一般机枪是根本无法在机枪的对射中占MG42的上风的。其中最占劣势的可能就是装备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苏军部队,由于捷格加廖夫射速只是MG42的八九分之一,根本无法压制住它。而苏联的郭留诺夫重机枪极为笨重,无法有效搬运,当然也不是MG42的对手。机枪的弱势,也是苏联和德军作战伤亡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MG42却是德军绝对可以信任的武器,在实战中它非常的可靠,即使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MG42依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射击速度。因为MG42是气冷式机枪,在寒冷的情况下,反而可以有效减少换枪管的时间。一般在法国,MG42连续发射300发子弹以后就得更换枪管,在苏联这个数字可以提高到500到600发。格罗福斯设计的更换装置非常简单,只要扳动一根杠杆,倾斜枪身,枪管就会自动脱离跳出,并不需要用手触摸炽热的枪。更换一支枪管只需要几秒钟时间。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外的激战中,MG42尽其所能地提供了火力的支持。 它使用的材料很少,可以通过简单流水线制造,造价只有MG34的百分之七十,所费工时和材料只有MG34的百分之五十。整个二战中,MG42生产了约100万支(一说70万支),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的。要知道二战中德国冲锋枪的生产量不过120万支,如此高的生产能力让人瞠目结舌。性能如此优秀的武器又如此好制造,完美一词用在它身上丝毫不过分

小作者结构特点 概况 说起MG42这个德国陆军经典强权代表之一的特征就是在所有机枪中(不包含多管式机枪)就属它的射速最疯狂,可高达每分钟1500发。MG42同时也是难得的可靠、耐用、简单、容易操作以及成本低廉的德国武器。MG42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射击时发出的枪声噪音,在普遍听起来“咑……”或者“啪……”的枪声中,MG42有着独树一格“撕裂布匹”的枪声。 拜MG42优良设计所赐,以至MG42能成为“血脉绵延不绝”的机枪家族。除了本身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东南欧还能看见其“重出江湖”的身影以外,其后的各款衍生型并未因纳粹的战败而消逝,例如从MG42/59衍生出的MG1,到MG2以及MG3,除了时代的变迁与型号的改变之外,MG42的身影与精髓依旧跨越时代的冲击。 另外像是瑞士生产的SIG 710-3,MG42/59,以及5.56毫米西班牙CETME(Centro de Estudios Técnicos de Materiales Especiales)机枪,都是活脱脱MG42机枪的翻版;美国人不承认可枪迷们一看就知道M60机枪也甩不掉MG42的影子。尽管Ameli机枪与MG3机枪都可以算的上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然而其优越的遗传天性将会伴随许多国家继续在这个世纪服役下去。 除了各国陆军地面部队以及政情混乱地区的民兵仍旧在使用MG42与其衍生型机枪之外,其设计的重点也被东欧国家所采用:匈牙利采用MG42的设计研发成坦克用机枪,苏联则研发成7.62毫米GShak战机空用机枪,但MG42可更换枪管仍比东欧生产的机枪在性能上占上风。严格来说MG42的射速理论上是要透过更换不同重量的枪机座才能比其他机枪打出四倍的射击速率。 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原称MG34/41机枪。1943年的突尼斯会战德军首次装备该枪,命名为MG42通用机枪。格鲁诺博士的主要贡献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二战结束时,该枪已生产423600挺。50年代,联邦德国将该机枪改进成使用北约7.62×51毫米枪弹,并重新命名为MG1式。该型号与原型不同之处只是枪机结构和供弹机构做了些改变。一些原型MG42式7.92毫米机枪也改成使用北约7.62毫米枪弹。MG42式机枪的另一重要改型枪是MG3式,其供弹机构不仅使用标准的DM1式弹链,也使用DM6式和美国的M13式弹链。

小作者瞄准装置 该枪采用机械瞄准具,瞄准具由弧形表尺和准星组成,准星与照门均可折叠。在照片中用的是常规瞄具,在左侧可见有测试曳光弹或根据射程调整的加长针形瞄具。 弹药 该枪使用德国或波兰7.92×57mm毛瑟步枪弹。 弹种 最常使用普通弹,也可以装入穿甲弹(ap)来对付轻型载具。 人员配备 轻机枪组由三人组成:观察员、射手和装填手,使用易于迅速转移的两脚架MG42,携带弹药不多,一般随班作战。突击时,轻机枪组的MG42能迅速换上75发圆形突击弹鼓,继续为班组成员提供火力支援。中型机枪组、重型机枪组则由四五名成员组成,使用三角可调支架,一般不配备突击弹鼓。不同的是,重机枪组的MG42安装了能保证机枪火力更持久的重型枪管。射手是MG42机枪组的灵魂,因而只有拥有坚定意志的士兵才能担当,MG42的射手是受过特殊训练的,熟知通用机枪的性能。在《帝国国防军陆军教导手册》1940年版中,要求机枪手以500-650发/分的射速点放。虽然MG42的理论射速为1200发/分,但这对机枪本身来说非常重要(二战中缴获了MG42机枪的盟军不懂,玩坏了许多枪管)。所以,训练有素的射手尤为重要。

小作者优缺点 优点 MG42是二战中射速最快(1200发/分钟,平均20发/秒)的机枪,可靠性和压制能力极高。换枪管非常方便,只需要几秒钟时间。 缺点 MG42的缺点恰恰是由它的优点带来的,就是耗弹量极大,机枪手往往连续扫射5秒钟125发子弹就打光了。所以,德军不得不养成点射的习惯,来节省弹药。与此同时带来的缺点还有枪管过热的问题。

小作者衍生型 1944年,第三帝国(das Dritte Reich)的败象逐渐出现,不足的物力逐渐掏空帝国的基业,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款的MG42登场。虽然说是MG42的衍生型,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这款命名为MG45(又称为MG42V)的机枪视为全新款机枪,因为原来的机枪操作方式已有大幅改变,由原来的滚轴式枪机改为延迟反冲枪机(retarded blowback;请不要当作“智障”反冲,retarded也做delayed的同义字),因此理论上所需要的工时与成本又进一步减少,并且机枪重量下降到约9千克。 1944年6月MG45/42V开始进行试射,一共发射了120000发并能成功维持1350发/分的射速。然而物力不足就是一个最可怕的诅咒,所产生的资源运用排挤效应终究让MG45/42V只生产了10挺就告结束。不过早夭的MG45/42V并未被历史埋葬,在战后成为黑克勒-科赫世界闻名的HKG3步枪、HK33突击步枪与MP5冲锋枪枪机运作的最佳蓝本。 在这里补充一点就是MG42与MG45/42V的运作尽管都有滚轴,可MG42的枪管是浮动式的,因为又采用枪口增压器的原理,而MG45 /42V的枪管是固定的。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也是区别MG42与MG45/42V的方法。至于外观上要如何区别,MG45/42V的枪口比较短,因为无需枪口增压器。 盟军对于MG42保持又恨又怕的态度,美军倒是保持务实的反向思考态度,毕竟“打不赢就加入”(If you can't win, then join it in.)也是一种致胜的方式,于是天真地以为依样画葫芦再搭配自己的.30-06子弹就可以创造出威力比MG42还强大的机枪,并且暂定命名为T24通用机枪(原型武器以T作为代号,正式就役之后才改为M),并由席格诺转轴器(Saginaw Steering Gear)公司负责进行。 不能不说这种想法还是天真了一些,枪支的设计是以子弹为基准而不是以枪支原有的结构去配合威力更大的子弹;必要的时候可以,就看你多想要,如果等不及的话。.30-06子弹的装药量比7.92毫米毛瑟弹多出0.34cm3;或许你认为不多,但在不更动原来的结构与设计下,这0.34cm3的火药就让T24机枪在全自动射击的情况下比北美野马还疯狂。总算美军很明理以及睿智地将这个计划束之高阁当作从未发生过。 至于MG42到战后又被改款成为MG42/59以及后继机枪MG3以供国防军(Bundeswehr)保家卫国(德国战后的宪法限定军队仅能进行防卫作战,但出兵阿富汗算是“积极防御”),也外销给其他国家使用并服役至今并授权生产。 前面提到的M60机枪也有浓厚的MG42血统,包括枪身一样用冲轧的方式制成、采用MG42的单爪拨弹杆、快拆式枪管、手枪式握把,以及可以容纳枪机活动的中空枪托;不过M60机枪的滚转式枪机与FG42倒是“很接近”。萨科防卫军械(Saco Defense,U.S. Ordnance)制造M60原型枪T161因此击败由FG42衍生的T52机枪。M60之所以能够获选,在竞标中胜出,还包括一个原因:M60的瓦斯传导结构比T52的简单,当然成本也就比较低。 关于这一点你也许可以瞧不起拿破仑,因为他让人感到狂傲,但不能否认他的战争经济学:“战争的三个条件第一就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如果阿尔伯特·斯佩尔早一点就任,或许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成本还能更大幅地下降。21世纪初的FN MAG也有MG42的血统,FN MAG的扳机组与给弹方式与MG42大同小异。

小作者MG1 50[2] 年代,联邦德国将该机枪改进成使用北约7.62×51毫米枪弹,并重新命名为MG1式。该型号与原型不同之处只是枪机结构和供弹机构做了些改变。一些原型MG42式7.92毫米机枪也改成使用北约7.62毫米枪弹。 在意大利生产的MG1式改称为MG42/59式7.62毫米机枪,同时装备意大利军队。前南斯拉夫仍生产7.92毫米口径原型MG42式机枪,并命名为M59式7.92毫米机枪。 该枪可作为轻机枪使用,也可作为重机枪使用。作为重机枪使用时,安装在与MG3式机枪同一类型的简化枪架上。

小作者MG3 MG3是德国莱茵金属所生产的弹链供弹通用机枪,以二战德国的7.92 x 57毫米MG42通用机枪改为北约7.62 x 51毫米口径而成。 MG42是二战中公认的最优秀的机枪,它为德军步兵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火力。战争结束后,原联邦德国继续装备这款机枪,并将型号改为MG3,一直列装到今天。MG3在国际市场十分走俏,21世纪初列装MG3的国家已有十几个。 子弹改为7.62毫米北约口径作生产的版本,名为MG1,其后再将瞄准具修改以合乎7.62毫米北约子弹的弹道及改用镀铬枪管,命名为MG1A1(又名MG42/58)。MG1A1的改良版本为1959年的MG1A2(MG42/59),主要改为较重的击锤(950克,原为550克),加入新式环形缓冲器以对应美国的M13弹链及DM1弹链。再后来的又加入了枪口制退装置、改良两脚架及击锤,命名为MG1A3。而以沿用的MG42直接改装成7.62毫米北约枪弹的版本名为MG2。 至1968年,MG3正式进行生产。相比MG1A3,MG3改良了供弹系统的运作,亦加入了防空用的瞄准照门,部分零件仍可与原MG42互换。MG3在超过30个国家使用,合法授权生产的包括意大利、西班牙(MG42/59)、巴基斯坦(MG1A3)、希腊、伊朗、苏丹及土耳其。 在意大利生产的MG1式改称为MG42/59式7.62毫米机枪,同时装备意大利军队。前南斯拉夫仍生产7.92毫米口径原型MG42式机枪,并命名为M59式7.92毫米机枪。该枪可作为轻机枪使用,也可作为重机枪使用。作为重机枪使用时,安装在与MG3式机枪同一类型的简化枪架上。

小作者MG74 MG42直系子孙的最后一代是MG74,由奥地利斯太尔公司GmbH研发,但奥地利方面将枪机的重量增至950克,比MG3的重275克,以致射速降至850-900发/分,并增加了射击选择钮,可半自动射击。这款MG74的枪托与手枪握把较直系祖先不同的改为暗绿色聚合物材质,并采用威力比较小的7.62毫米北约子弹。 南斯拉夫获得授权生产MG42并更名M52,算是“老兵不死”,仍使用直系的7.92毛瑟子弹,所以连射程也一样。虽然有效射程为1000米,但表尺可达到2000米,最大射程可达5000米。1999年在南斯拉夫科索沃战争还见到当初被南斯拉夫人民军俘获的MG42与M52一同“重出江湖”。南斯拉夫当初在20世纪80年代也卖过一批M52给伊拉克,而美军在两次波斯湾战争中又重新见到他们当初父祖辈与MG42的战斗,只是这一回轻松多了。

感谢观看

请收看下集

上一章 鲁格手枪 二战武器最新章节 下一章 MP40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