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诗词收集
本书标签: 古代 

采薇赏析2

诗词收集

末章为最后一部分,戍卒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综观全诗,《小雅·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因此此诗堪称千古厌战诗之祖。[5]

后世影响

《小雅·采薇》一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此诗无论是人物形象、内容取材还是构思写法,都对后世如杜甫写作《前出塞九首》和《后出塞五首》提供了借鉴的范例;在后来的如陈陶《陇西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等作品里,也能依稀地听到这首诗在时间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辽远而空旷的回音。还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诗经》三百篇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摩,如曹植“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情诗》),颜延之“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等等。

名家点评

西汉·申培《诗说》:“宣王之世,既驱猃狁,劳其还师之诗,前四章皆兴也,下二章皆赋也。”[4][9]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2][10]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5]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4][9]

清·刘熙载《艺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上一章 采薇赏析1 诗词收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桃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