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小钱钱资料室
本书标签: 现代 

小钱钱资料室

更多义项

汉语文字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Eternal恒愽

冰(拼音:bī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1]。冰古字写作“仌”或“冫”,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冰”则出现在春秋前后。冰的本义是水在摄氏零度或零度以下结成的固体。又用作动词,是结冰、冻结的意思。后来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也叫“冰”。因为“冰”本身非常寒冷,所以把极冷的感觉也称为“冰”,如:这水冰手。“冰”是固体的,所以把结晶成固体、成结晶形的也称为“冰”,如:冰糖。

(基本信息栏主要参考资料:《新华写字字典(第2版)》[2]、汉典网[14]。*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异体字)

“冰”的古字写作“仌”或“冫”,最早见于甲骨文,也是“凝”的本字。甲骨文的“仌”字,像严寒之中,水凝结突起的冰块的样子(图1)。金文字形(图2)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无较大差别。大约到春秋时期就分化出了“冰”字(图3),由两部分组成。“冰”是个会意兼形声字。它以水作形符,“冫(仌)”兼声符。“水”,表示这个字与水有关。“冫(仌)”是“冰”的本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冰上的纹理。二者组合在一起,意思是水受冻而结成的固体。隶楷文字整齐化,写作“冰”。[5][6]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它带给人寒凉、冰冷之感,因而“冰”也被赋予了这一意义,“冷若冰霜”“冰凉”“冰冷”等是其例。“冰”的特质是“冷”,引申为“使食物变凉”,亦称为“冰”,如“冰西瓜”“冰汽水”“冰啤酒”等。

冰虽然寒冷,却也晶莹剔透。古人还借冰的这种特性来比喻人高尚、纯洁的心灵。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就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这也就是“冰心”一词的由来。

《晋书·索统传》记载:“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统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后人便把“媒人”叫作“冰人”。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仌部】鱼陵切(níng)

水坚也。从仌从水。凝,俗冰从疑。

【注释】臣铉等曰:今作笔陵切,以为冰冻之冰。注:氷,俗冰字。[9]

说文解字注

水坚也。《易》象传:初六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古本当作“阴始冰也。至坚仌也”。《(尔雅)释器》:冰脂也。孙本冰作凝。按此可证《诗》“肤如凝脂”本作冰脂。以冰代仌,乃别制凝字。经典凡凝字皆冰之变也。

从水仌。会意。鱼陵切。六部。

俗冰,从疑。以双声为声。[10]

康熙字典

古文:𣲝

《唐韵》笔陵切《集韵》《韵会》悲陵切,并逼平声。《说文》:本作仌。徐曰:今文作冰。《韩诗》:说冰者,穷谷阴气所聚,不洩,则结而为伏阴。《礼·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壮,季冬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冰以入。《周礼·天官》:淩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启,夏颁冰。

又《尔雅·释器》:冰,脂也。注:庄子云:肌肤若冰雪。冰雪,脂膏也。疏:脂膏一名冰脂。

又矢筩盖曰冰。《左传·昭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注:冰,椟丸盖。疏:盛弓者也。或云:椟丸是箭筩,其盖可以取饮。

又《集韵》《正韵》并鱼陵切,音凝。同凝。《正韵》: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后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

又《集韵》读去声,逋孕切。《唐书·韦思谦传》:涕泗冰须。注:谓涕著须而凝也。李商隐诗(柳枝五首):碧玉冰寒浆。

又《韵补》:叶笔良切,音近浜。陈琳《大荒赋》:心慇懃以伊感兮,愵永思以增伤。怅太息而揽涕,乃挥雹而泪冰。

上一章 水 小钱钱资料室最新章节 下一章 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