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唐诗三百首(带翻译)
本书标签: 现代 

无题

唐诗三百首(带翻译)

唐诗三百首》赏析(19)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旧、新《唐书》无传,《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丘为集》,注:“卷亡。”后附关于丘为的生平事迹。后遂为《唐诗纪事》及辛文房《唐才子传》等所用,其他唐诗总集,如《全唐诗》等,所用小传材料也都是本此。附于下:

《丘为集》:卷亡。苏州嘉兴人。事继母孝,尝有灵芝生堂下。累迁太子右庶子,时年八十,而母无恙,给奉禄之半。及居忧,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不可在丧为异。唯罢春秋羊酒。初还乡,县令谒之,为候门为馨折,令坐,乃释,里胥立庭下,既出,乃敢坐。经县署,降马而趋。卒年九十六。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丘为有文集,但至晚到宋初时已经亡佚而不知卷数。至于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称“有集行世”,是很难让人相信元代时有丘为的诗文集“行世”。《全唐诗》载其诗十五首,傅璇宗《唐才子传校笺》称“十首”,误。我们还可以知道,他是个孝子,对他继母十分孝顺;他是一个很长寿的诗人,卒年96岁。目前,我们能知道的关于丘为的事迹,也只有这些是比较可信的了。他与王维、王昌龄、刘长卿、皇甫冉等都有交往。

丘为画像

这首诗可能是丘为早年时所撰,至于具体创作时间,因资料有限也很难确定。

访友人不遇,难免有“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的惆怅和遗憾。但这首诗却有些不同,作者只是写隔着门望望主人空荡荡的院落和房间,看了看朋友居住的环境,非但没有感到惆怅和遗憾,反在诗的末尾高调宣称:“兴尽方下山,何必见之子!”我们读这首诗时,不仅没有感到一点的不合常理,反而会觉得这才是真正心灵想通的朋友。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呢?又是什么引发了他不同于“通常”的情感,且让他心满意足地下山,结束了这次访问呢?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首诗: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蕩心耳。

虽无宾主情,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书法一帧

诗的一开头,便介绍了要访问之所,处在高耸入云的山巅,房舍简陋。绝顶,自然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可见是远离尘嚣。“茅茨”一词见于《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有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皮,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是尧虽然统治着天下,但住所、饮食、衣着极其简陋,现在即使是下等的看门小吏,条件也不会比他差到那里去。作者的朋友是位“隐者”,隐士所向往的就是远古质朴的时代。比如陶渊明不仅自称“羲皇上人”,还时有感慨:“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其二十)伏羲和神农的时代离我已经太久了,满世界也没有保持着真性情的人了。我们都熟悉的《五柳先生传》的结尾:“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些远古传说中的帝王治下的时代,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甘食乐居,怀土重生,“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他们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简朴。所以,这里茅茨不要简单地当茅屋去看待,它所代表的居住者的高蹈出世的情怀与境界,更何况他居住的地方还在“直上三十里”的绝顶呢?所以诗一开头,就将要访问之人的精神世界展示在读者面前了。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关”就是门闩,“扣关”就是敲门的意思。“窥”,《说文解字》说:“小视也,从穴,规声。”《易·丰卦》:“闚其户,阒其无人。”闚同窥,《经典释文》卷二《周易音义》:“闚,苦规反,李登云:小视。阒,苦反,徐苦鶂反,一音苦馘反,马郑云:无人皃。《字林》云:静也。”看看作者描写的景象,是不是与《周易·丰卦》中的“闚其户,阒其无人”的情形极为相似?主人翁外出了,家中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屋子里只有几案。这般简朴的生活,不正是一个真正的隐士的生活写照吗?《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生世间,仅从个人需要而言,僮仆填屋,币帛满室,你又能用得了多少呢?终究不过是满足自己的虚荣与贪欲罢了。倒是这样的简朴,反而得到了净洁与闲雅,得到了生命之真,这不正是隐居者所追求的吗?

天地得一

但是诗人毕竟是来访问这位隐士来了,见到人才是其目的。那么,主人哪里去了呢?家中静无一人,无从问询。“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巾车,就是给车装上车帷,即整车外出。柴车就是简陋的车,既然主人翁的家居如此简朴,其所乘车辆也一定是最简陋的柴车。钓秋水,就是垂钓,不说钓鱼,而说是“钓秋水”,少去了钓的目的,剩下就只有钓的过程与情趣了;“秋水”又平添了多少诗意!前面我们在赏析王维《青溪》一诗时,已经探讨过了古代诗文中渔翁的内涵。这两句中,作者完全从隐士的角度与标准去想像这位隐士,他的现在不在家中,或是去像陶潜一样出游,或是去像典籍中的高士一样垂钓。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差池,不齐貌,音cīchí。《经典释文》卷五《毛诗音义上·燕燕》:“差,楚佳反,又楚宜反。池,如字。”后引申为差错的意思,又音chāchí,今多用此音义。这里指诗人与朋友行动没有协调,一个来访,一个外出,所以不得相见。“黾俛”,音mǐnmiǎn,努力的样子。此取义于《诗经·邶风·谷风》中“黾俛同心”,《毛传》:“言黾俛者,思与君子同心也。”“仰止”,语出《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郑笺》:“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阴差阳错地让今天的拜访之事事有不齐,我努力地追慕你的美德高行,去与你思想一致,越是这样,越是徒增景仰之情,越是感到见不到你的遗憾。

以上是诗的第一层,写拜访朋友,而朋友却没有在隐居的茅舍。接下来为诗的第二层,于此无聊之中,欣赏起周遭的景致了。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裏)”,一场新雨刚过,草显得格外鲜亮青翠。晚风拂过,山中传来阵阵松声,仿佛主人就在窗子里倾听着一样。欣赏至此,便觉得自己的心灵已与这山中的幽绝之景契合,感觉这幽邃的山景,足以涤荡自己的内心,洗却一直充盈于两耳的尘嚣之响。

两句之中,“契”字尤值得注意。陶渊明《余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显然诗人的意思并非仅仅是说已经与山景相契合,更重要的是说,他已深深领会了朋友栖隐之意。这山中的静幽,足以消解奔竟于世路而身不由己的异化,回归生命的本真。“荡心耳”还暗用了许由洗耳的掌故:

巢父者,尧时隐人也。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尧之让许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隐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击其膺而下之,由怅然不自得。乃过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曰:“向闻贪言,负吾之友矣!”遂去,终身不相见。

结合这则典故,诗人的意思就更明白了。

所以下面的四句也就自然而然了:虽然朋友没有尽一下宾主之谊,但我已经在朋友的家居及周围的环境中,深得朋友隐居的意义,领会了其中“清净”之理。访友虽没有见到朋友,但此行目的和意义不是完全得到了吗?还需一定见到人吗?——“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方,将,就要。之子,同孟浩然“之子期宿来”的“之子”一样,指代朋友。

兴尽而归:《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闭室,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用此结尾,颇显干脆而余味绵长。

拜访朋友不遇,无从写人,只得写景状物。然而写景写物,又无一字不是写人。全诗以物显人,以人显己。有景致,有情怀。诗人用意,颇为别具匠心,偷值得玩;子,即里切

上一章 无题 唐诗三百首(带翻译)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