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飞跃沧海
本书标签: 古代 

和公主来回穿越参战

飞跃沧海

我跟公主开始参加战争一为什么宋朝很多文人都会打仗?

例如范仲淹,,辛弃疾,文天祥等人。

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发明家

先提一个问题:卫青是文官还是武官?那么诸葛亮是文官还是武官?

卫青的仕官路径是:建章监,侍中→大中大夫→车骑将军

诸葛亮的仕官路径是: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丞相录尚书事

——你看,你觉得是武将的,出身其实是文职;你觉得是文官的,出身其实是武职。

这代表了唐宋以前中国官制的一个特点:文武不分家——战事一起,文官(行政官僚)加个将军号就领兵出去打仗了,打完了回来继续管行政——所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说的就是这种模式。对于这种贵族化官僚,是没有制度上的文武之分的。唐代科举取士以后,打破了门阀贵族对官僚的垄断,选拔的是相对专精于行政事务的官僚,也就是我们一般所称的文官。几乎与此同时,唐代文武官阶定型,正式从政治制度上确立了文武分途。

理论上,文武分途以后,应该是文职管民、武职管军,可结合宋代的实际,则是另外一回事。

首先从中枢层面上来说,虽然统治者也极力将宰相与枢密使分开,“对掌文武大柄”,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宰相作为文职官僚之首,还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军事决策中去。比如我讨论过的澶渊之战,战役的准备和发起,是由当时的宰相寇准、毕士安与枢密使王继英共同决策的。但这并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

宋代的军事体制概括起来一句话“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我们之所以感觉到“宋朝文人会打仗”,不是因为文人运筹帷幄参与战争决策,而是大量文人在前线实际统兵作战。也就是说,大量由文人担任战区统帅(率臣)的案例,加深了我们对宋代文人掌兵的印象。

但这却不是宋初的常态,宋太祖时战区的概念相对较小“以郭进在邢州,李汉超在关南,何继筠在镇定,贺惟忠在易州,李谦溥在隰州,姚内斌在庆州,董遵诲在通远军,王彦升在原州,但授缘边巡检之名,不加行营部署之号,率皆十余年不易其任”——一方面在西北方向授予了镇守武将较大自由权;一方面在河北河东对辽主战略方向,由身在开封的皇帝与中枢直接领导。主战略方向的方面军统帅称为“行营都部署”,因事而设、事已则罢,次战略方向的统帅则为“缘边巡检”,两者都以武将担任。

这个传统到了宋仁宗时,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一来出现了常设的路级“驻泊都部署”,即将原有的各州级战区合并为路级战区;二来,战区统帅(都部署)逐渐由所在重要州郡的行政长官(文官)兼任,而武官则一般只担任其副手。

结合宋夏战争的背景来说,北宋对西夏战略方向的前线,沿横山一线从陕北到陇西一字排开,又因为黄土高原的山谷地形,被割裂成了若干个独立的地区。拥有内线优势的西夏,往往集中力量猛攻一路,外线作战的各路宋军危急间难以互相救援,导致了宋夏战争初期的连战连败。

(图出处:苍天熊猫。侵删)

因此,宋廷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由韩琦知秦州(秦凤路),王沿知渭州(泾原路),范仲淹知庆州(环庆路),庞籍知延州(鄜延路),并各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并且在其上置陕西四路总帅协调。加上河东路一共分为五个独立的战区,由各路行政长官集中所在路级行政区的一切资源为战争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来势必不可能由武官长期担任战区统帅,不然就演变成了大好的藩镇;二来仅仅精通战事的武官,也很难统筹领导所在战区行政资源。其结果就是,由所在区域的行政长官(文官)兼任战区统帅。也就逼得文人不得不学会打仗。

(未完待续)

哼哼,谁说咱家“待续”之后就不会更新了?1/26第一更!

上面所说的文人学打仗,根据其途径,大约可以分为三种——

一、中书决定了,你来当帅臣!

代表人物:范仲淹、韩琦、章楶

上面所说随着战争模式的改变,由行政长官担任战区统帅的大多是这种。然而宋仁宗却发明了空降政治新星直接担任统帅的做法,效果好与不好就只能看人品了。

范仲淹与韩琦这对CP的评价,@经略幽燕我童贯 的回答里有提过,虽然同时上任,但因为西夏主攻韩琦镇守的泾原方向,而且主持军事工作才不到一年,所以韩琦吃亏比较多,最后还被夏人笑话“夏竦何其耸、韩琦未有奇”。但毕竟作为一时人杰,这两人的学习能力之快也是相当惊人的。韩琦在陕西完全约束不住大将任福,而几年后任定州帅时已经能轻松敲打狄青了;范仲淹生前虽然没能过多证明自己的军事能力,但他的浅攻进筑战略,最终经过历史检验,证明了是攻灭西夏最有效的手段,深刻影响了之后数十年宋夏战争的走向。

相比之下,章楶就是中了彩票的军事天才了。这个善写婉约词的胡建人,与韩范两位前辈一样是空降后上来就正面怼西夏,之前也没有什么军事经验,却在洪德城、平夏城两次大战中挫败了几乎是倾国而来的西夏大军。

这个模式当然也有不成功的,比如与章楶一样是筑城,徐禧主持的永乐城就造就了宋夏战争的最大失败。相比之下,韩琦受那点小挫折还算好的,至少还有翻身的机会。

二、我们老了,无所谓了,你们还年轻!

代表人物:赵卨、王韶、游师雄

宋代有个机宜文字官制度,由各路帅臣辟举担任军事幕僚。各路宣抚司的机宜文字官,可以认为是所在战区的参谋部。在这个位置上锻炼,可以说是文官学习军事的最佳机会,也是一条直通帅臣的快车道——北宋有机宜文字官经历的帅臣计有10人,其中9人都是文臣。

赵卨本是名将郭逵荐举的机宜文字官,郭逵卸任后直接由他接任鄜延帅。这两人虽然一文一武,但配合默契,赵卨受命征交趾时,甚至上书请郭逵代替他任主帅,自己则甘居副帅。

王韶应该是最大牌的记忆文字。他上《平戎策》后,被神宗钦定主持拓边,只是因为经验不够暂时任秦凤路机宜文字。也正因为他的来头太大,四年里先后赶走了四任上司,最后等到自己上位任帅臣后,率大军一举收复河湟。

游师雄更是奇葩,陕西四路的机宜文字他都干过,历经三朝,先后服务过蔡挺、赵卨、吕大防、范纯仁四任帅臣,可谓流水的主帅铁打的机宜。有的主帅干脆做甩手掌柜,事无巨细全部交由他打理。最后担任了秦凤帅。

相对来说,经过几忆文字历练的文臣统帅,战功辉煌的并不多,但也没有过太大的失败,可说是最稳妥的培养方式。

三、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代表人物:张亢、种世衡、景泰

这种走的是是文人掌兵的屌丝逆袭路线,共同特点是一开始起点并不高,从相对中层的位置积累军事经验,最后成长为独挡一面的统帅。

张亢以行政官僚出道,适逢宋夏战争,以知州兼任路钤辖而投身军旅,在其他战场连战连败的悲观局面下,在柏子砦、兔毛川两战两胜,成为了李元昊所在时唯一能与其正面抗衡的宋将。张亢在宋夏休战后任泾原帅,本来是主持西北前线的最佳人选,但因为和种世衡一起卷入了倒霉的公使钱案,所以没能更进一步。

种世衡不是进士出身,之前仕途并不顺利。然而转任军事后,在筑城、浅攻、招抚、用间都极有心得,虽没有张亢那样正面会战的赫赫之功,却可说是范仲淹浅攻进筑战略的最佳执行者。种世衡曾一度与刚崭露头角时的狄青齐名,被不同人一致认为是将才之选。

张亢、种世衡、景泰等本是文职出身,因为西夏战事激烈而火线改任武职——与上面两种不同,是连编制都由文改武了。以至于种世衡、景泰的子孙从此都走上了武将世家的道路,种氏将门更是成为了北宋将门的代表。

这个模式下失败的代表,则是三川口之败的主将刘平。刘平虽然出身进士,但作为将家子却又相当热衷军事,从之前的履历来看也是从基层一路积累经验而升上来的,最后却战败被俘。其实镇戎三败的另外两个责任人任福、葛怀敏也是一样(这两人是武官出身),虽然其自身决策问题很大,但从客观上来说,也确实有战争不确定性的因素在

请问宋代的文官集团是怎么从历经五代,强大的武官集团手里夺取权力的? - 红茶魔术

5 年前

看到最后的四个字感觉没有更新的可能了。。。

娄毅

回复

5 年前

感觉是不可能再有了

更多回答

经略幽燕我童贯

经略幽燕我童贯

心大无边

二更:

大家这么热情,看来不更都不行了。

先放一张江南西路的地图来吧~

公元1277年,蒙元军基本已经占领南宋仅存的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的绝大部分地区,宋廷中央机关已经泛海出逃,基本上已经处于完蛋的边缘了。

但是这一年,蒙古内战的海都之乱还在持续,并且反叛的势力有了重大的进展。蒙古的一位亲王昔里吉,联合了另外一位亲王拖黑帖木尔(不是黑木耳!)一起发动了叛乱。他们与当时还没有平定的海都互通声势,并且威胁了和林。

这个时候,忽必烈不得不召集南征的部队返回平叛。

于是,在这个当口,文天祥发动了他的江西战役。

当初,文天祥在朝中与陈宜中不协(陈恋权独断,能力又不够),于是开督府在南剑州,之后转移到汀州。

因为他是江西吉水人,对江西情况非常熟悉,所以力主光复江西。他在第一次出兵江西失败之后,依然不放弃。一直在准备再次出兵江西。

他从当年的2-3月间,自福建转移,南下收复了梅州,然后从梅州北上,收复了会昌。之后在会昌集合了吉、赣州两地的部分民兵,向于都方向进军,并占领了于都。兴国当地群众起兵反击,文天祥率领部分则直接进入兴国。

(大致同时期,张世杰则率领部队从潮州向福州反击)

之后,以兴国为中心,兵分三路,分别发动攻势。

1、主力南下,进攻赣州

2、赣州本地的民兵,则北上进攻文天祥的家乡永丰、吉水等地

3、吉州民兵进攻泰和

我们看地图,就不难发现,文天祥的意图很明确:

以主力夺取赣州,以民兵掌握永丰、吉水、泰和等赣州其他县域,控制隆兴府经临江军南下的通道。待夺取赣州之后,主力北上与吉、赣民兵汇合,再行北伐。

为什么文天祥要将主力派去攻打赣州呢?这是因为赣州是控制岭南的梅岭关路的重要节点。自从秦汉以来,这条路就是南下控制岭南的最重要的通路。尤其是从梅关以上一直到南康-赣州-吉州-临江军-隆兴府,是有赣江可通航的。

一旦打通了赣州,则这条梅岭路就敞开了,从广南东路到江南西路,就全程贯通了。最重要的是,广南还有一支南宋时期重要的地方军摧锋军。当时他们的残部还在坚持军事斗争,驻扎在广南东路的仁化县一带,并与文天祥部取得了联系。

(插一句,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这支部队的历史,这支部队的建立,和岳飞也是有关系的哦~)

文天祥这次攻势,声势浩大,江西各地的人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临近的荆湖南路,在宝庆府(今湖南邵阳,就是“一门五副科,横行诸乡里”的吴公公老家)、湘乡、湘潭、衡山、萍乡等地,都有人先后起兵响应。

同时,两淮地区坚持斗争的宋军残余部队和当地人民群众,起兵进攻舒州、黄州等地,并夺取了黄州,又渡江夺取了寿昌军。他们也派人南下与文天祥的都督府取得了联系。两浙东路的残余部队和起义群众杀死了蒙古人的浙东宣慰使陈铭,虔州的起义军则夺取了温州。

当时南方谣言很盛,还传说已经投降蒙古人的原宋朝高级将领夏贵等人全部跳反,已经率领大军占领了长江沿线州郡。一时之间,从长江中游到岭南,从福建到湖南,整个区域都骚动起来,各地起义军积极活动,大的数万人,小的数百人,都缠起红色的头巾

说句实话啊~

范仲淹同志在战役组织、战役指挥上没有展现出特别的才华。他在战区战略上有些才华,但没有经历过严峻的考验。他在西北地区工作的那段时间,西夏主要的目标是韩琦同志工作的泾原方向(镇戍军方向是便于大军行动的大道),所以韩琦同志吃亏比较多。公平的讲,范仲淹同志的工作地区比较占便宜。

王安石同志在战役组织、战役指挥上没有展现出特别的才华。他始终在政府高层操盘整体战略,在国家战略上很有眼光。例如,他力主与辽缓和关系,以集中力量对付西夏的决策,就很有长远的眼光。

文天祥同志气节很好,但在战役组织、战役指挥上没有展现出特别的才华。他的江西战役从结果来说来是失败的。咱家个人认为他在战役组织上搞得很差,没有抓住全局的主要矛盾,没有使用好手头的作战力量,他是有一定的指挥责任的。

(文起兵时只获得了这些财政上的支持:金一千两,银六千五百五十两,盐五千袋,十八界会子二千八百三十四万六千余贯,官诰二百道,资帖二百道,米七万三千七百七十余石)

这三个人严格来说,都不算传统观点里的“会打仗”,他们三个都没有展现出相应的战役组织、战役指挥上的杰出的能力,文天祥同志这方面甚至表现得是比较差的。

但是,范仲淹同志经营店面时展现出来的眼光能说明,他有巨大的潜力。至于这个潜力到底多强,历史没有让我们看到他证明自己潜力的方式,这是很遗憾的。

过100赞的话,咱家就简要分析下为何说文天祥同志的表现是比较差的~

有同志问虞允文,这个补充一下。

虞允文同志的战役组织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军事头脑。从采石之战来看,他很善于利用现有的力量组织作战,而且有很强的进取精神。他在战区战略上没有特别的展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所以说,他的总体潜力很大,是这四个人中战役组织能力表现最好的一个人。但一样缺乏在大型战役中证明自己整体能力的机会。

以上四人,都没有直接主持规划,并实际操盘指挥一次大型战役的表现,所以这四位同志的总体军事能力,无法评价。但可以肯定,此四人中,除虞允文同志以外,其他三人都没有战役组织、战役指挥上的表现机会,可能范仲淹同志有潜力

5 年前

是这样的。童贯的散阶是武阶,所以他严格来说是武官。历史上有很多文职的枢密使,这说明枢密使不是严格只有文官或者武官才能担任的职位。

落叶

《霍光傳》不可不讀。來撕立場的一概拉黑。

例子舉的不好,起碼也得王韶、章楶、宗澤、虞允文。這幾個算是在軍事實踐中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能,贏得了還不錯的成績。

范仲淹這個舉的,不說好不好,但要結合其早期的「搭档」韓琦的經歷來看。北宋時期武將經常自作主張、不服宣調、貪小功而冒進也是出了名的(實際上這種風氣也不僅限於武將,部分文官將領也有一些這樣的毛病),從雍熙北伐起到澶淵之戰,再到五路伐夏,都是一個卵樣。韓琦沒法處置的事情,實際上范仲淹也沒有解决,他只是提出並執行了保守的策略,也畢竟韓琦想利用現有條件進取因為任福這類人不聽話而失敗,好水川之戰的負面影響算是挺大的了,范仲淹幾乎沒有選擇餘地。現實中他沒有表現自己完全才能的條件和機會,所以功績和表現來說還是平淡了一點。

王安石這個例子舉的就讓人哭笑不得了。。

文天祥是沒辦法,面臨那個條件誰也發揮不出來。倒是賈似道我認為可以表揚一下,畢竟是讓忽必烈望而不可得的人才,算是阻擋了忽必烈挺長一段時間,只不過劉整的成建制叛變讓南宋在荊襄地區算是血崩

至於為什麼文官可以帶兵打仗,一個關鍵詞:差遣。

上一章 寻找回到现代的出口 飞跃沧海最新章节 下一章 带着珠宝回到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