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百科全书式
本书标签: 短篇 

无题

百科全书式

西洋薇(Royal Fern)是生命力很强盛的植物,它长得很缓慢,但是却活得很长久。好比哲学家一般,仔细品味人生。因此它的花语是-瞑想。

中文名

西洋薇

花 语

瞑想 威严

量水

400毫升水

世纪

17世纪

快速

导航

花语

 

特征

 

药用

由来

自古以来,基督教里就有将圣人与特定花朵连结在一起的习惯,这因循于教会在纪念圣人时,常以盛开的花朵点缀祭坛所致!而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修道院内,更是有如园艺中心 般的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朵,久而久之,教会便将366天的圣人分别和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花历。当时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欧地区,而南欧属地中海型气候,极适合栽种花草。西洋薇便是被选来祭祀17世纪的神学家--佛兰梭瓦.沙尔的花朵。它属于薇科,是洋齿植物中最大的一种,由于外型美丽、风姿卓越,常被人栽种在庭院中。

花语

花 语:瞑想(Meditation)

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性格文静,经常沉浸在瞑想中。不过一旦打开话匣子,话题就很丰富,经常能打动听者的心。当你和心爱的人独处的时候,不要只顾着想自己的心事,却忽略了对方哦!

花 语:威严(Dignity)

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总是从容不迫不慌不忙。只不过有时会给情人压迫感,必要时应该撒撒娇才好。

特征

西洋薇属于羊齿类中个头最高、最好看的一种,而且是羊齿类中属于隐花植物的罕见品种。用肉眼可以看到花开的情形,所以又被称为“会开美丽花的薇”。西洋薇在山谷间的湿地会冒出圆圆如时钟般的芽。采薇的确是春游的一大乐事。



共6张

西洋薇

西洋薇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野菜,属于羊齿类科多年生植物。诗人日郎曾经写过:遍野“西洋薇,漫生在石岩。”多群生在潮湿的山野中。西洋薇冒出的新芽就像日文中漩涡状的。叶子还带着淡茶色的绒毛的时候,可以摘下来吃。

药用

西洋薇因为含有丰富的叶酸而有:“治疗贫血的民间圣药。”的美誉。它还含有抗氧化作用和提高免疫力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能有效预防成年人容易出现的各种疾病。

西洋薇

西洋薇有很多民间疗法。比如,想治疗贫血或利尿,可取5到10克,西洋薇晒晒5日,加400毫升水煎服。另外,西洋薇的食物纤维还可以促动肠胃蠕动,能够排除有害物质。

铁角凤尾草,中药名。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铁角蕨Asplenium trichomanes L.的全草。植物铁角蕨,分布于我国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调经止血之功效。主治小儿高热惊风,肾炎水肿,食积腹泻,痢疾,咳嗽,咯血,月经不调,白带,疮疖肿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中文名

铁角凤尾草

植物界

蕨类植物门

蕨纲

真蕨目

快速

导航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炮制

 

鉴别

 

贮藏

 

形态特性

 

生长环境

 

相关论述

别名

石林珠(《(峨眉山药用植物调查报告》),瓜子莲(《天目山药用植物志》),猪鬃七(《陕西中草药》),篦子草、蜈蚣草、石间生(《湖南药物志》),对月草(《湖北中草药志》),洞里仙、石蜈蚣(《浙江药用植物志》),石壁连、一扫光(《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猪毛七、铁线蕨(《贵州中草药名录》)。

入药部位

植物铁角蕨的全草。

性味

味淡,性凉。

归经

入心、脾经。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调经止血。

主治

小儿高热惊风,肾炎水肿,食积腹泻,痢疾,咳嗽,咯血,月经不调,白带,疮疖肿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

1、治小儿高热惊风,对月草30g,钩藤15g,僵蚕6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2、治咳嗽,猪鬃七全草10g,加冰糖30g。水煎服。(《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3、治月经不调,对月草30g,鸡蛋3个。煮熟去渣,食蛋。(《湖北中草药志》)

4、治小儿疳积,铁角蕨9g,猪肝适量。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5、治烫伤,铁角蕨叶、芭蕉叶适量。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外用:适量。

炮制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鉴别

药材性状:全草长约2O㎝。根茎短,被有多数黑褐色鳞片。下部丛生极纤细的须根。叶簇生;叶柄与叶轴呈细长扁圆柱形,直径约1㎜,栗褐色而显光泽,有纵沟,上面两侧常可见全缘的膜质狭翅,质脆,易折断,断面常中空;叶片条状披针形,长约15㎝。小羽片黄棕色,多已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斜卵形或扇状椭圆形,两侧边缘有小钝齿,背面可见孢子囊群。气无,味淡。

贮藏

干品铁角蕨打捆包装,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潮,霉变。

形态特性

植株高10~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粗约2毫米,密被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长3~4毫米,基部宽约0.5毫米,厚膜质,黑色,有光泽,略带虹色,全缘。叶多数,密集簇生;叶柄长2~8厘米,粗约1毫米,栗褐色,有光泽,基部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光滑,上面有1条阔纵沟,两边有棕色的膜质全缘狭翅,下面圆形,质脆,通常叶片脱落而柄宿存;叶片长线形,长10~25厘米,中部宽9~16毫米,长渐尖头,基部略变狭,一回羽状;羽片约20~30对,基部的对生,向上对生或互生,平展,近无柄,中部羽片同大,长3.5~6(~9)毫米,中部宽2~4(~5)毫米,椭圆形或卵形,圆头,有钝齿牙,基部为近对称或不对称的圆楔形,上侧较大,偶或有小耳状突起,全缘,两侧边缘有小圆齿;中部各对羽片相距4~8毫米,彼此疏离,下部羽片向下逐渐远离并缩小,形状多种,卵形、圆形、扇形、三角形或耳形。叶脉羽状,纤细,两面均不明显,小脉极斜向上,二叉,偶有单一,羽片基部上侧一脉常为二回二叉,不达叶边。叶纸质,干后草绿色、棕绿色或棕色;叶轴栗褐色,有光泽,光滑,上面有平阔纵沟,两侧有棕色的膜质全缘狭翅,下面圆形。孢子囊群阔线形,长1~3.5毫米,黄棕色,极斜向上,通常生于上侧小脉,每羽片有4~8枚,位于主脉与叶边之间,不达叶边;囊群盖阔线形,灰白色,后变棕色,膜质,全缘,开向主脉,宿存。染色体2n=144。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下山谷中的岩石上或石缝中,海拔400~3400米。分布于我国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红白痢,连根叶酒煎服。”

2、《峨嵋药植》:“治跌打损伤及腰痛,浸酒服。”

[1] [2] [3] [4] [5] [6]

参考资料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2]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3]  冉先德.《中华药海》.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

[4]  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2013年

[5] 蔡光先.《湖南药物志 第5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6]  冉懋雄,周厚琼.《现代中药栽培养殖与加工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上一章 无题 百科全书式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