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二战历史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莫斯科保卫战

二战历史

莫斯科保卫战(俄语: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语:Schlacht um Moskau)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1941年9月-1942年1月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1]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1月20日)。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极大的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

名称

莫斯科战役

发生时间

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

地点

莫斯科西部及北部外围

参战方

苏联,纳粹德国

结果

苏联守住莫斯科,德军闪电战失败

德军方面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使苏联及苏联红军领导层大吃一惊。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装甲部队以钳形方式推进,先孤立然后彻底摧毁苏联红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则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高地,而中央集团军群则向莫斯科进发。苏联红军的防线很快便崩溃,死伤枕藉。

1941年8月上旬,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路上一个重要据点,但斯摩棱斯克的战斗阻碍了德军的攻势直到9月中旬,有效地瓦解了闪电战的战术。其后,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到达莫斯科外围,但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命令他转向南方去支持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对乌克兰首府基辅的攻击。

1941年9月,德军在攻占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的基辅后,集中兵力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

德军逼近莫斯科

首先,把北方,南方集团军群的部分兵力集中到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的攻势被遏制,始终无法突破苏军在列宁格勒接近地的防御,故将集团军群配属的大部分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调往莫斯科方向。)

“台风”作战的计划,主要由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协商制定,各项计划都由希特勒审定批准。德国情报机关对于莫斯科正前方部署的苏联红军部队的判断,准确性很高,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它认为苏联红军的战斗序列是:在前方部署的是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的七个集团军,在它的南面是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两个集团军。对后方的苏联红军部队情况则一无所知。西方方面军的兵力估计为七十到一百个师,结果证明与实际兵力相差无几。首都莫斯科方向上匆忙建立起来的防线从空中是很容易查明的。[2]

博克的任务是,在攻打莫斯科之前首先歼灭当面苏联军队。德军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斯摩棱斯克-莫斯科这条线在中央做为基准线兵分两路进行钳形包围,两军将在苏联红军后方约八十英里的维亚兹马会合。[2]

苏军方面

自7月起,苏联政府征用民工在莫斯科以西两道防线上急如星火地构筑工事。民工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妇女。前一道防线称做维亚兹马防线。它的最北端在奥斯塔什科夫以东约三十英里处,据瓦尔代山不远,中间穿过维亚兹马以西地区,最南端在基洛夫以南,全长二百余英里。后一道防线叫莫日艾斯克防线,在莫斯科以西约八十英里,自沃洛科拉姆斯克至提赫文,长约一百六十英里。此外,在莫斯科以西还有四道弧形防线。[2]

同时,苏联从中亚,远东抽调兵力保卫莫斯科。(由于确切情报得知日本在远东地区认定的主要对手是美国而不是苏联,所以苏联方面朱可夫元帅从远东地区调集大量部队巩固首都莫斯科的防御)[2]

另外,苏联还使用坦克伏击战,这是由卡图科夫首次提出的,主要在姆岑斯克附近进行的。实时证明坦克伏击战还是很有用的,卡图科夫为巩固图拉防线赢得了时间,并削弱了古德里安对莫斯科南部的攻势。[2]

过程

发起战役

根据“台风”计划,德军第2装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装甲集群1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开始了进攻。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防御。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10月3日奥廖尔陷落。德军沿着奥廖尔-图拉的公路推进。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10月7日则进抵维亚济马地域,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2-13日。13日,苏联红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分被歼,被围军队一部分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战役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退却,23日,苏联红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分被歼。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联红军58万人。苏军只有85000人突出德军防线。

但实际上,由于希特勒坚持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向南进攻乌克兰,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这实际上为苏联巩固莫斯科附近的防线赢得了时间。

在十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结束了对维亚济马一线的苏联红军的围歼,此时朱可夫又抽调了一批新部队,前往莫斯科。这时,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两军都带了不便,它在阻碍德军进攻的同时也妨碍了苏联红军的防守,双方的许多作战车辆都陷入泥泞中了,还有部分车辆需要坦克拉出。(并不是某些资料说在十月初期下了大雪)

顽强抵抗

保卫莫斯科的海报

莫扎伊斯克防御线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苏联最高统帅部采取了各种紧急措施来保卫首都。

1941年10月9日,莫扎伊斯克防线指挥部获得了新组建的5个机枪营、10个反坦克炮兵团和5个坦克旅,这些部队被重新编成了第5集团军,由列柳申科将军指挥。

1941年10月17日,为了改进军队指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员。同日,根据朱可夫的建议,在西北方向上掩护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右翼部队第22,29,30,31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出任司令员,方面军的指挥机关则在原第10集团军司令部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朱可夫受命之后,着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一线建立新的防线,并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并想方设法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依然只有9万余人。他还特别注意将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派到莫斯科的各主要方向上去。其中,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开往沃洛科拉姆斯克,列柳申科的第5集团军在莫扎伊斯克,叶菲列莫夫的第33集团军在纳罗福明斯克方向,43集团军在小雅罗斯拉韦茨,49集团军在卡卢加等地展开防御[3][3]。

莫斯科市民也被动员起来。在3天之内,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60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处于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被街垒、路垒、工事严密地封锁起来,食品因此严重短缺。

10月中-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展开的多次激烈战斗中,苏联红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顽强抵抗,将其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莫斯科疏散许多政府机关和最重要的企业;

莫斯科外围,德军步兵每师减员达三分之一

1941年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当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

1941年10月23日,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剩余部队突出重围,但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团依然紧追不舍,并于29**近莫斯科左翼重要军工城市——图拉。由于第50集团军的红军战士和图拉民兵的坚守,德军始终无法突破图拉防线,这使得德军的右翼大大延长,导致其在战线中部无法以足够的战术密度作战。

11月初,莫斯科苏联红军又得到了10万人,300辆坦克,2000门火炮的补充。

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当时纳粹德国军队已经到达,为了提升国民及军队的士气,斯大林于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举行阅兵典礼并发表著名演说,他说道:“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这次演讲。

而原本是在11月7日10点准时阅兵,但在后来提前至1941年11月7日的8点10分。这一次阅兵是有巨大意义的,苏联向全世界表明了战斗到底的决心。苏军队伍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苏联红军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撤销。各方面军受领命令扼守所占领的地区,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迂回莫斯科。

再次进攻

11月后,莫斯科地面的积雪近1米厚,为了不被德国空军发现,部队沿最短的路径开路,而开路工具也是最简单的,是马拉压路机,并设置了分流点,道路两旁竖起了2-3米高的雪堆,还将汽车漆成白色,这样便很难让高空侦察机发现。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召开了各军团参谋长会议,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为此共集中了51个师。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团军,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于是德军第三,第四装甲集群重新部署在靠近加里宁和沃洛科拉姆斯克的北线;他们的部队绕开伊斯特拉水库,占领了克林和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右面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则从南方向莫斯科包围,他们突破了图拉防线,但被一支苏联红军中队拖了几个小时。

苏联红军经过11月底-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向莫斯科的最后企图破产了。苏联红军虽然经常处在危急状态,但终于坚持下来并消耗了德军。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段时间内,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据说,霍普纳推进了工程营摩托车兵,在1941年11月30日冲进一个距离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的郊区,关于这件事,有一种说法是摩托车兵全部阵亡,另一种是说他们很快都撤退了。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国人的标准来看都异常地严寒。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既没有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由于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而苏联红军则士气高涨。

对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来自西伯利亚的苏联红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到了1941年11月29日,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已被遏制。此时朱可夫要求斯大林将预备队第10集团军,第20集团军和第1突击集团军转隶给西方面军。此时,苏军的实力是,总兵力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德军共有170万人,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虽然德军兵力要多于苏军,但由于其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战线并不稳固。

苏联红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斯大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划。苏联红军反攻的指导思想是,同时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威胁莫斯科的最危险的突击集团。反攻的基本任务赋予了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分别在其北面和南面实施突击。

上一章 不列颠之战 二战历史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中途岛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