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芭比Q经典语录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荀子语录2

芭比Q经典语录

26.流言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瓯臾:瓦器,一说凹下之地。知:同“智”,这两句大意是:滚动的弹子遇到低洼地便停止了,流言蜚语遇到聪明人便消失了。一二句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生活中的一个真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滚动的弹子若在倾斜的地上滚动,将是越滚越快;一旦遇到了障碍,弹于便无法滚动了,流言蜚语遇到那些拨弄是非者,则会添枝加叶,越传越离奇。但谣言一到聪明人那里,便会戛然而止。因为智者不会相信这些流言,“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见《论语·阳货》)。

27.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战国·荀况《荀子·性恶》圣:指最高的道德和智慧。积:积累。致: 达到。途之人:指平凡的人。禹:夏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花 流水联盟的领袖。喻品德崇高的人。只要不懈的努力,任何 人都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高尚的人。

28.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战国·荀况《荀子·天论》。望时:期望时令。待:指坐待恩赐。孰如:何如。应时:适应时令。使之:使用它。这几句大意是:期望时令而坐待它给人类以恩赐,还不如适应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荀子的反天命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激励人们不要被动地受制于自然,而应该能动地顺应自然变化,掌握自然规律,进而改造自然,达到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目的。现代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与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是分不开的。

29.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战国·荀况《荀子·荣辱》。乐易:和乐平易。忧险:忧危,忧虑戒惧。夭折:短命。这两句大意是:心情和乐平易的人常常长寿,精神忧郁、戒心过甚的人常常短命。这两句从精神状态方面谈养生之道。性情平和,处事平易,不急不躁不怒,保持淡泊愉快,就有利于身体各部分的正常代谢,有益于健康长寿。精神抑郁,愁肠百结,思虑过度,戒惧过甚,就会损耗精力,不利于身体各部分正常功能的发挥,这样身体就会大受亏损,常常导致短命夭折。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应保持平易愉悦的心情,不要忧思过度,以免有损身心健康。

30.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箸:通“著”,附着。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学习过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描述,阐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积极配台,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斥其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为例,含蓄生动,道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

31.腾蛇无足而飞,鼫鼠无技而穷。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腾(téng滕)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鼫(shī石)鼠:相传这种鼠能飞不能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术(爬到树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头)。穷:困窘。这两句大意是:腾蛇没有脚(但心专技精)而能飞行,鼫鼠虽身兼五种技能(因用心不专技能不精)而常常陷入困境。此条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阐明学习应当专心致志,行事应该把目标集中到一点上的道理。否则,浅学辄止,半途而废,不专不精,样样都是“半瓶子醋”终将一事无成。

32.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

33.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战国·荀况《荀子·乐论》。入人:进入人们心中,指动人。化人:感化人们。这两句大意是:声乐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灵,迅速地感化着人们。激昂慷慨的乐声,能使人精神振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缠绵悱恻的乐声,能使人精神郁结,徘徊不前;淫荡颓靡的歌声,能使人精神颓废,玩物丧志。所以古人认为~,并认为从一国的音乐可以推知其政治,可见音乐的导向不能忽视。强调音乐的艺术功能时可以引用。

34.满则虑嗛,平则虑脸,安则虑危。

战国·荀况《荀子·仲尼》。嗛(qiàn欠):不足。这几句大意是:富足的时候要想到不足的时候,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危险的时候。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富足的时候要想到不足的时候,预先为之谋划;处境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预先做好准备。这就是所谓“有备无患”,即令有患亦可以从容应付。因为世事是复杂的,人生是曲折的,对于逆境不可不防。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居安思危。

3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天:天体,自然。行:运行,运动。常:规律。尧:传说中上古贤明的帝王。桀:夏朝末年的暴君。这几句大意是:天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暴虐而灭亡。~体现了荀子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观。荀子认为:天有运行规律,人有能动力量。天的自然力量和人的能动力量有各自作用的范围。天无意识、无情感,对尧对桀均无爱憎。天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干预、主宰人事;人可以掌握和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却无法改变天的客观规律。荀子的这一精辟思想激扬千古,启迪后人,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可用以批判’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等唯心主义学说。

36.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安于大理。

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患:毛病。蔽:蒙蔽。一曲:局部,指认识上的偏见。道理:指涉及全局的根本道理。这两句大意是:大凡人的毛病,都易于受局部偏见的蒙蔽,而不明白关系到全局的大道理。人的认识,由于受到视野和眼见范围的局限,或由于个人认识上的偏见,大都易于被局部的小道理所蒙蔽,而看不到、认不清全局的大道理。这两句可用于劝诫人们不可囿于一曲之见而认不清大理。

37.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见《荀子·非十二子》。当(dàng档):恰当。知:明白事理。这几句大意是:话说得恰当,这是明白事理;不说话时也很恰当,这也是明白事理。一个人是否明理,不在于说不说话,话说得多或少,而在于言语是否得当,是否恰到好处。说话时正是该说的时候,且说得恰如其分,这是明理;沉默时恰好是不应该说的时候,这也是明理。这几句可用于说明言谈必须得当。

38.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明:视力好,引申为看清楚。聪:听力好,引申为听清楚。这两句大意是:眼睛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看两种不放在一起的东西;耳朵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听两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此条以眼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为例子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劝学的道理本来很枯燥,不善说理时,往往不易为人所接受。苟况巧妙地通过打比方的方法,用人们最熟悉、最简单的例子浅显易懂地阐明道理,不仅琅琅上口,而且富有哲理性,说服力很强,因此成为教育实践中使用率很高的名句。

39.治国之道,节用于民,而善臧其余。

战国·荀况《荀子·富国》。祖国:使国家丰足。裕民:使人民富裕。臧(cang藏):通“藏”。其余:指富余的财物。这两句大意是:使国家繁荣富足的方法,是节约用度,让人民富裕起来,并善于积蓄富余的财物。富国必先富民,这固然是重要时,但人民富裕了之后,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勤俭节约、积蓄储备,这样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使国家繁荣昌盛。本名句可供阐述节约、积贮的重要性时引用。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见《荀子·修身》。饶乐:富裕安乐。这句大意是:劳累辛苦的事就争先去做、致富致乐的事就让给别人。这是荀子提倡的修身之道,可用以说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上一章 荀子语录1 芭比Q经典语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荀子语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