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异界食谱
本书标签: 短篇  架空古言  古风   

神话篇(忘打了。。)昊天上帝

异界食谱

尊号最早出现于商朝,周朝时正式出现“昊天上帝”的尊称。

周围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作为使者,五方上帝辅佐。

昊天上帝

别名

皇天上帝、天帝、老天爷

祭祀

郊祭

拼音

hào tiān shàng dì

出处

民间传颂和儒家典籍

早期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的。是为昊天上帝,又称皇天上帝、天帝、老天爷等。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历代王朝及儒教的至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于天[3]。道教建立之初,贬斥昊天上帝与五帝为“六天故鬼”,因而大加挞伐,企图将神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朱熹认为:“道家之徒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

昊天上帝居处北辰,“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

汉代王莽欲将昊天上帝和太一合并,影响了当时的一些文献,但之后的皇帝很快将两位神拆分开。

汉代的一种六天一说,认为天帝有六位,“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加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其区别在于六天帝中的昊天上帝可代天,而五方人帝不可代天正如《隋书·礼仪》[5]所说:“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

道教建立之初,贬斥昊天上帝与五帝为“六天故鬼”,大加挞伐[6],不过朝廷官方一直都以祭祀天地为礼,昊天上帝依然是是华夏文明的最高神。

历史评价

商周之时“帝”的称呼已经出现,又称“上帝”、“皇天上帝”[3]。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字面意思就是“在天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上帝的信仰起源于对“天”(天空、宇宙)的崇拜。

《尚书·伊训》[2]“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甲骨文合集》14226 :“燎帝史风,一牛”。

《诗经·大雅·皇矣》[3]“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秦朝虽然不祭祀昊天上帝,而祭祀黄、白、青、赤四帝,但根据秦惠文王时的《诅楚文》来看,秦王曾让丕显大神代为转告昊天上帝,说明他的重要性依然不低,只是因资料比较匮乏,不清楚是否有祭祀昊天上帝。

《诅楚文》[8]: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忠,告于丕显大神巫咸,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外之则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光烈威神,而兼倍十八世之诅盟。……求蔑法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恤。……繄应受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几灵德,赐克剂楚师,且复略我边城。敢数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诅,箸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

西汉时期继承了秦代的四帝,而汉高祖刘邦以五帝为最高祭祀,直到汉武帝时又以昊天上帝为最高神,王莽提出“太一”说法,以五帝为太一之佐[4],最后,后土皇地祇与昊天上帝合祭。

《史记·封禅书》[4]: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太一祠坛,祠坛放薄忌太一坛,坛三垓。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议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丘,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王莽欲将昊天上帝和太一合并,并影响了一些文献,东汉时期已经将两位神拆分开来。晋时不再祭祀太一,改为昊天上帝,又对五帝的地位进行了反复讨论[7]。

《晋书·礼志》[7]: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甲子,……禅位于晋。丙寅,武皇帝(司马炎)设坛场于南郊,柴燎告类于上帝,是时尚未有祖配。……时群臣又议,五帝即天也,王气时异,故殊其号,虽名有五,其实一神。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号,皆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而已。地郊又除先后配祀。帝悉从之。……二月丁丑,郊礼宣皇帝(司马懿)以配天,宗祀文皇帝(司马昭)于明堂以配上帝。是年十一月,有司又议奏,古者丘郊不异,宜并圆丘方丘于南北郊,更修立坛兆,其二至之祀合于二郊。帝又从之,一如宣帝所用王肃议也。是月庚寅冬至,帝亲祠圆丘于南郊。自是后,圆丘方泽不别立。”……十年十月,又诏曰:“……则明堂上帝不得为天也。往者众议除明堂五帝位,考之礼文不正。……其复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昊天上帝

神性

早期的天帝,带有浓厚人格神色彩,如《尚书》[2]“商书·伊训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甲骨卜辞中,昊天上帝有两方面权能:

1、帝可以令风令雨,支配自然界。甲骨文的雨祭山川之辞,是由山川之神转请天帝的,山川之神没有降雨止雨的神权。云雷雨都是天帝的意志,帝决定着农业收成的有无,天上下雨也是帝所命,所以甲骨文里有不少“帝令雨”的记载:

武丁时期的卜辞说:“帝……降……旱”。

祖庚祖甲时的卜辞说:“……兄……帝……出……”“唯五鼓……帝若王……有佑。”“贞,今三月帝令多雨。”“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翌癸卯,帝不令风,夕雾。”

2、帝可以主宰人类社会,降灾或护佑人间。殷王毎有军事行动,必先贞问天帝授佑与否,因为天帝主宰对外征伐的胜败;而且天帝能保佑与作祟于殷王,掌握着殷王的吉凶福祸;天帝可以发号施令,指挥人间的一切,还可以传呼命令,干涉人间的一切。

“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黑,一月。”“帝降其摧(摧,原指鸟害,引申为灾害之义)。”“帝唯其终兹邑(终绝此城邑)。”“贞,唯帝肇王疾。”“王作邑,帝若(佑)我。”“来岁帝降其永(美善之义)”“帝受(授)我佑。”

后期儒家信仰中:

“天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仅被视为哲学上的无形无名的“本体”,称为“理”。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天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

且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之法身,上清太上道君又非老子之报身,设有二像,又非与老子为一,而老子又自为上清太上老君,盖仿释氏之失而又失之者也。况庄子明言老聃之死,则聃亦人鬼尔,岂可僭居昊天上帝之上哉?”[1]

昊天上帝

天帝是仁德的神,帝谓五德之帝:

“天帝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庾蔚云:“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义,火神礼,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所以天帝是五位一体的神。

搜词条

昊天上帝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尊号最早出现于商朝,周朝时正式出现“昊天上帝”的尊称。

周围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作为使者,五方上帝辅佐。

中文名

昊天上帝

别名

皇天上帝、天帝、老天爷

祭祀

郊祭

拼音

hào tiān shàng dì

出处

民间传颂和儒家典籍

相关视频

6.3万播放|03:26

你知道山海经里的主神是谁吗?儒教的主神又是谁!

2万播放|01:58

元始天尊和昊天上帝谁的地位更高?

5.2万播放|01:52

昊天令十二仙首称臣,为何元始就赶紧去封神?天尊真的怕他吗?

1.5万播放|02:23

封神中昊天上帝的地位到底有多大,哪吒闹海这事足以证明他的强大

1.9万播放|01:54

昊天上帝为何赞同封神?居然是为了算计截教?

1.5万播放|01:17

封神前天庭事物由哪些神仙处理?难怪昊天上帝要招收365位正神!

10.2万播放|00:58

可以排得上名的仙家

2.9万播放|02:07

难怪昊天要十二仙首称臣,元始天尊就赶紧封神,你看他怕昊天吗?

4.5万播放|01:54

洪荒神话都说昊天上帝是鸿钧身边的小童子?事实真的如此吗?

3.3万播放|02:03

昊天上帝命十二仙首称臣,后来又答应封神,他到底有何顾虑?

查看更多

快速

导航

历史评价神性祭祀

简介

早期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的。是为昊天上帝,又称皇天上帝、天帝、老天爷等。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历代王朝及儒教的至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于天[3]。道教建立之初,贬斥昊天上帝与五帝为“六天故鬼”,因而大加挞伐,企图将神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朱熹认为:“道家之徒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

昊天上帝居处北辰,“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

汉代王莽欲将昊天上帝和太一合并,影响了当时的一些文献,但之后的皇帝很快将两位神拆分开。

汉代的一种六天一说,认为天帝有六位,“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加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其区别在于六天帝中的昊天上帝可代天,而五方人帝不可代天正如《隋书·礼仪》[5]所说:“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

道教建立之初,贬斥昊天上帝与五帝为“六天故鬼”,大加挞伐[6],不过朝廷官方一直都以祭祀天地为礼,昊天上帝依然是是华夏文明的最高神。

历史评价

商周之时“帝”的称呼已经出现,又称“上帝”、“皇天上帝”[3]。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字面意思就是“在天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上帝的信仰起源于对“天”(天空、宇宙)的崇拜。

《尚书·伊训》[2]“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甲骨文合集》14226 :“燎帝史风,一牛”。

《诗经·大雅·皇矣》[3]“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秦朝虽然不祭祀昊天上帝,而祭祀黄、白、青、赤四帝,但根据秦惠文王时的《诅楚文》来看,秦王曾让丕显大神代为转告昊天上帝,说明他的重要性依然不低,只是因资料比较匮乏,不清楚是否有祭祀昊天上帝。

《诅楚文》[8]: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忠,告于丕显大神巫咸,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外之则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光烈威神,而兼倍十八世之诅盟。……求蔑法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恤。……繄应受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几灵德,赐克剂楚师,且复略我边城。敢数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诅,箸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

西汉时期继承了秦代的四帝,而汉高祖刘邦以五帝为最高祭祀,直到汉武帝时又以昊天上帝为最高神,王莽提出“太一”说法,以五帝为太一之佐[4],最后,后土皇地祇与昊天上帝合祭。

《史记·封禅书》[4]: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太一祠坛,祠坛放薄忌太一坛,坛三垓。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议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丘,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王莽欲将昊天上帝和太一合并,并影响了一些文献,东汉时期已经将两位神拆分开来。晋时不再祭祀太一,改为昊天上帝,又对五帝的地位进行了反复讨论[7]。

《晋书·礼志》[7]: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甲子,……禅位于晋。丙寅,武皇帝(司马炎)设坛场于南郊,柴燎告类于上帝,是时尚未有祖配。……时群臣又议,五帝即天也,王气时异,故殊其号,虽名有五,其实一神。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号,皆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而已。地郊又除先后配祀。帝悉从之。……二月丁丑,郊礼宣皇帝(司马懿)以配天,宗祀文皇帝(司马昭)于明堂以配上帝。是年十一月,有司又议奏,古者丘郊不异,宜并圆丘方丘于南北郊,更修立坛兆,其二至之祀合于二郊。帝又从之,一如宣帝所用王肃议也。是月庚寅冬至,帝亲祠圆丘于南郊。自是后,圆丘方泽不别立。”……十年十月,又诏曰:“……则明堂上帝不得为天也。往者众议除明堂五帝位,考之礼文不正。……其复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昊天上帝

神性

早期的天帝,带有浓厚人格神色彩,如《尚书》[2]“商书·伊训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甲骨卜辞中,昊天上帝有两方面权能:

1、帝可以令风令雨,支配自然界。甲骨文的雨祭山川之辞,是由山川之神转请天帝的,山川之神没有降雨止雨的神权。云雷雨都是天帝的意志,帝决定着农业收成的有无,天上下雨也是帝所命,所以甲骨文里有不少“帝令雨”的记载:

武丁时期的卜辞说:“帝……降……旱”。

祖庚祖甲时的卜辞说:“……兄……帝……出……”“唯五鼓……帝若王……有佑。”“贞,今三月帝令多雨。”“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翌癸卯,帝不令风,夕雾。”

2、帝可以主宰人类社会,降灾或护佑人间。殷王毎有军事行动,必先贞问天帝授佑与否,因为天帝主宰对外征伐的胜败;而且天帝能保佑与作祟于殷王,掌握着殷王的吉凶福祸;天帝可以发号施令,指挥人间的一切,还可以传呼命令,干涉人间的一切。

“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黑,一月。”“帝降其摧(摧,原指鸟害,引申为灾害之义)。”“帝唯其终兹邑(终绝此城邑)。”“贞,唯帝肇王疾。”“王作邑,帝若(佑)我。”“来岁帝降其永(美善之义)”“帝受(授)我佑。”

后期儒家信仰中:

“天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仅被视为哲学上的无形无名的“本体”,称为“理”。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天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

且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之法身,上清太上道君又非老子之报身,设有二像,又非与老子为一,而老子又自为上清太上老君,盖仿释氏之失而又失之者也。况庄子明言老聃之死,则聃亦人鬼尔,岂可僭居昊天上帝之上哉?”[1]

昊天上帝

天帝是仁德的神,帝谓五德之帝:

“天帝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庾蔚云:“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义,火神礼,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所以天帝是五位一体的神。

祭祀

周代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9]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4],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后来在洛阳城南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叫做“壝(Wéi)”。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10]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1](1530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 只是感慨某平台很多人旳评论区让人觉得很奇怪。。。。,希望三观正点吧】

上一章 雷公电母 异界食谱最新章节 下一章 元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