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古文偷来赏
本书标签: 古代  吟游诗人  古风诗文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古文偷来赏

建安十九年,七月,父亲攻孙权,让植留守邺城。

曹操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

可是植却因为喝酒误事……

植喝的烂醉,乘车疾驰,并擅自打开司马门,父亲对此十分生气,将负责管理司马门的公车令处死,植也因此失去了父亲的信任。

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徳祖走了,植的挚友都被赐死了。

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两句起兴。高大的树木常常招来凄厉的大风,大海扬起了滚滚波涛。

这里,诗人用树高多风,大海扬波来暗示环境的险恶,从壮阔的自然景象的变化中,给人一种风暴席卷而至,时局动荡之感,渲染了一种凄婉.恐怖的气氛。

在这种极为险恶的环境中,诗人劳心思虑的不是自己的处境,而是朋友的命运。

曹植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利剑不在自己手里,何必结识很多朋友呢?

以自问的形式转入全诗的中心。这里,以 “利剑” 比喻权力,借 “利剑不在掌”作隐语,含而不露,引人深思。

曹植“生于乱,长于军”,从小曾随其父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培养了他那种昂扬奋发的爱国之情和欲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而献身的精神。但他这种报国之宏图随着他地位的改变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使他无法实现。

不居高位,手中无权,理想、愿望都化为泡影,就连受难的朋友,自己也爱莫能助。这怎能不使他慨叹、怨恨,他不由得大声疾呼。

曹植后期不少作品都是委婉倾吐忧怨,确实和小雅的怨诽之词相近似。例如 《美女篇》、《杂诗 ·南国有佳人》等。从这里,我们可见其 “情兼雅怨”之一斑。

以下六句是描写少年救雀的故事,寄托了目己渴望救人急难的心情。

曹植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这两句是在反问,难道没看见在篱笆间游戏飞旋的黄雀吗?见了鹞鹰就慌张得自投罗网了。

这里以黄雀自投罗网来比喻丁仪兄弟被害。从这个比喻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丁仪兄弟的被害是无辜的,同时,又可以窥测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之残酷。

有权者对异己的迫害和压抑是无所不至的,而作者对于这些又是让读者在形象的比喻中,具体事物的描写中,反问的句式中去体会,去思索,情思蕴藉,可见诗人匠心之独运,用笔之奇妙。

接着,诗人笔锋陡转

曹植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

张网的人捕得黄雀十分高兴,少年看见黄雀落网却十分悲伤。

罗家,指张网捕雀的人,这里比喻迫害者。少年,是诗人假设的有权力的援救者。

诗人用对比的句式,一是“得雀喜”,一是 “见雀悲”,从这一 “喜”,一 “悲”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诗人与其兄曹丕对事物存在着鲜明的不同态度,而且还可以从中窥视到诗人对其兄迫害自己朋友的愤愤不平。

曹植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诗人再也无法遏制的沉郁之情,因朋友受害而产生的心头之恨,一泻无余地发泄了出来。拔出利剑,除掉罗网,黄雀得以高飞。

飞飞,重言 “飞”,是形容鸟轻快高飞的样子。“黄雀得飞飞”,是诗人想象黄雀解脱罗网束缚后轻松、愉快,喜悦无比、高飞云天的情景,诗人在朋友受迫害之时,自己无力解救,希望有人能解救自己朋友的危难,从而塑造了一个解救蒙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

曹植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游仙》诗中云:“人生不满百,岁岁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凌紫虚。”

《五游》诗中则说: “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这里,“摩苍天”、“凌紫虚”、“凌云翔”,不就是他对现实抑郁生活的排遣吗?

他要奋凌于天际,飞摩于苍天,要到不受任何约束的苍穹中去自由翱翔,去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实际上,这是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所产生的哀怨之情的曲折倾吐,抒发了遭受曹丕打击迫害的愤怒与不平之情。

-----………………-……-………………---------

再后来,父亲也离开了植。

同年(220年),阿兄称帝了,现在,应该改口叫陛下了。

曹丕(愤怒)朕顺应天命当了皇帝,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父亲丧期,你不去服丧,不敬不孝,你可知罪!

曹植臣,知罪(磕头)

曹丕朕贬你为安乡侯,即日就走吧!

植回忆起小时候和兄长一起作诗,一起射箭,不经意间已泪流,为什么如今会变成这样呢?

植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可是植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于是植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植表示谢意。

曹植不管如何,植都不会泄气的

-------------………………………-----------……---

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 (223),最早见于《魏氏春秋》。当时诗人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曹丕。任城王在京城里不明不白地死了。曹植和曹彪在返藩的路上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许同住同宿,被迫分道而行。曹植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了这首诗送给曹彪。全诗共分七章。

  这首诗的感情旋律,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辗转相承。先是告别京师的眷顾之情,接着是小人挑拨离间、兄弟被迫分离的激愤之情,秋景萧条引发的伤感之情,与兄弟生死离别的悲痛之情,最后是前途渺茫、无可奈何的宽慰之情。

感情的表达,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都是悲、愤两字的不同表现。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出自《鰕鳣篇》

燕雀只能在柴荆编成的篱笆间嬉戏,怎能懂得鸿鹄遨游长空的壮举?

唯利是图、维权是夺的浅薄小人,怎能知道那志士的宽阔胸怀和豪装举动!

曹植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 忽若风吹尘。

《薤露行》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辞。本辞相传为田横门人所作。崔豹《古今注》曰: “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

天地永恒存在没有终极,寒暑阴阳相互更迭。人生在人世间,生命极其短促,就好比风吹起尘土,植应该努力施展才能,建立功勋,为明君效力。即使不能如此,也要执笔著书,流芳后世。

曹操曾感叹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为时光易逝,功业未成而忧愁。曹植生于乱世,为国家的统一而献身,是他的夙志。然而他又为人生短促难以实现夙愿而无限感伤。

由此,引出第二层叙说理想抱负

曹植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曹植曾在 《与杨德祖书》中云: “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

在 《求自试表》中云: “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

可见“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是他发自心底的呼声,是他一生的宏愿。曹植少年得志,才气过人,曹操也曾认为他是“最堪定大事”者,因而他在诗中以“王佐才” 自命。然而这样一位 “慷慨独不群”之人却不能乘时立功,他怎能按捺住内心的激情,而不慷慨悲歌!

第三层,诗人以鳞介、走兽为喻,表明自己对君王的忠诚。

曹植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鳞介、鱼暇一类的水中动物,这里是水族的总称。麒麟,古代传说的一种动物,其状如鹿,独角,全身生鳞甲。

诗人以 “鳞介”、“走兽” 自比,以 “神龙”、“麒麟”喻君王。水族尊重神龙,走兽将麒麟奉为宗主。

虫兽尚且知德,士人更会明忠义之道。诗人借托比喻,剖白自己忠君的心迹。语气平缓,然而却蕴藉着更深的悲愤与不平之气。

第四层,即最后四句,表明自己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要向孔子学习,以著述为务,百世流芳。

曹植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这里是引典以自况。孔子删定 《诗经》和 《尚书》,君王的业绩也就分别列在典籍之中了。孔子删诗书是在晚年。他曾带领弟子出游列国,后因政治抱负难以施展,才回到鲁国,删诗书,修春秋,而曹植要以孔子为榜样,正是自己壮志未酬,心情抑郁的表露。

因此,他要挥洒大笔,驰骋文辞,用以留芳后世。他的初衷是 “输力于明君”,及时 “展功勤”,因其难以实现,才移情于翰墨,乃是不得已而为之。

上一章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古文偷来赏最新章节 下一章 洛神·仙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