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帝后洺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清德宗

帝后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载湉发布御令,企图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改良性运动,但遇到大多数地方顽固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挠和破坏。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麟根本不理睬御令筹办之事,电旨催问,也置若罔闻。

人事安排

光绪年间的军机大臣: [49]

奕訢、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景廉、王文韶、左宗棠、翁同和、潘祖荫、世铎、额勒和布、阎敬铭、张之万、孙毓汶、许庚身、徐用仪、刚毅、钱应溥、廖寿恒、裕禄、荣禄、启秀、赵舒翘、载漪、鹿传霖、瞿鸿禨、奕劻、荣庆、徐世昌、铁良、世续、林绍年、载沣、张之洞、袁世凯、那桐

外交

中法战争

光绪八年(1882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恐怕“失和”而“退让”。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舰队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清军被迫迎战。同年,法军又进攻吴淞口。法军再侵犯台湾淡水、鸡笼(基隆),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领守军扼守淡水,击退敌军侵略。第二年初,法军在水路进攻浙江镇海,在陆路进攻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军获得“镇南关大捷”。

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胜求和”、“不败而败”,派李鸿章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载湉主战。载湉多次下令加兵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但是结果初败牙山,继败平壤。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丢失。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在威海卫的北洋海军兵舰被全歼,海军覆没。

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约》时,载湉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军上下竭力一心,兴革自强,表明他振新国家的决心。甲午战争的失败决不是主战的罪过,是战之不力的罪过,是光绪负不了责的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光绪曾参加是否对联军宣战。光绪是在清朝虚落,列强强大的情况下选择求和。慈禧太后却因个人缘故而不顾大局,草率宣战。结果,清朝战败,签定《辛丑条约》。

总评

在甲午战后,国家面临危机之秋,载湉的思想受到刺激,逐渐在封建主义思想营垒中发生了摇动,对他们统治人民的“祖宗之法”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也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他力图探索新的统治妙方——学习外国,“发愤为雄”,对他们统治下的中国进行一些改革以求振作,逐步成了他思想中的一个新趋向。光绪在清廷统治集团内部,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变法维新。

上一章 清德宗 帝后洺最新章节 下一章 清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