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不好玩了
本书标签: 校园 

无题

不好玩了

,难以下咽。事情发生在上海浦东,已被证实。

视频里,可以清晰听见那位呼嚎女士的喘息声。不知道这是不是病人的女儿,但是我能感受到,那声音里的焦急、气愤、难过、恐惧和哀求。是的,一种既气愤,但又不得不压抑的哀求,因为对方此时此刻就是掌握着你家人的生死。

3月31日上午,针对网上反映的在航昌路376弄小区120急救医生未向求救患者施救的情况,浦东卫健委做了通报。

通报里的文字和家属写的文字中,有一个很大的出入,或者说是没能讲清楚的地方。家属的文字中提到,“在我们和邻居协商后,邻居愿意把120让给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救护车依旧不同意提供救护和设备……”

而通报里只是说,“该急救车当时正在执行对同一小区另一住户的急症患者急救的任务,且急症患者已上车,急救车已准备前往医院……”二者的信息对比没能重合,中间出现了一个断裂地带。

从网友的留言来看,这些细节上的出入,也成了众矢之的。就好比一块玻璃上的裂缝,涌进了无数的风。通报虽然给了,处罚也有了,但是网友依然在追问,依然感到困惑不解。信任依然无法重新构建。

另外,关于借AED,通报和视频中展现的情形,也有令人感受不一的地方。

通报到里说,是“出于先将车上急症患者送往医院的考虑,没有同意出借”,但是我们又从视频里可以听出,副驾大白的讲述是,“我们下一个人也要用……”然后没等说完,女子就焦急地反问,“你们这不正好是去医院吗,医院里有多少台啊!”

然后大白说,“医院里不给我们120的呀”,言外之意,我也不能决定轻易借给你,借给你后,我们车上的那份谁来补?可能没个定数。

当然,我不认为车里的大白就是最终的致错者。女子问,“你们为什么有AED,不借给我们啊?”我清晰地看到,坐在副驾的大白有一阵犹豫,眼神左右飘忽。或许,他的内心也在犹豫挣扎吧,他也是忑忑不安的吧?那么,到底最终是什么让他毅然选择了拒绝呢?

女子几乎用哭腔喊道,“你变通一下会死?”,为何依然激发不了他?

是呀,明明已经说明了,病人呼吸都没了,不变通真的会死,但为什么对方还在坚信“不能变通”呢?到底是为什么?

坦白讲,我不认为这个医生是多么坏的人,从他的眼神里也可以看出来。那么,他到底是在担心些什么呢?是害怕自己贸然出借车辆或除颤仪救人,会遭受批评甚至丢掉工作吗?

但是为什么一个救人的选项,会让人挨批评、丢工作啊!

这是否意味着,评判系统和决定机制有问题呢?

变通,我还想说说“变通”。不只是上海,自疫情以来,这个词已经长久地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结。我们已经目睹了不少难以理解的事件,甚至是一种现象,乃至是一种可以预感的现象。

这些事件是明显和我们日常的认知相违背的。我们觉得荒诞不经,但它一再发生。

变通,是一种人性的能力,应该是与身俱来的。但是很多人,仿佛已经被取走了这一基因片段,完全像个机械一样在工作。

我还看到一个事件,说是一个封控小区的男子,因为儿子在家摔倒了,呕吐,知道120不好叫,他情急之下就自己开车去往医院送。但是小区里的保安拦着不让送,他就大吼:你们执意拦我,我就开车冲出去,你们要是觉得我违法,可以朝我开枪!

后来,保安和其他人员没再阻拦,男子终于把车开了出去。所幸,儿子只是被检测出来轻微脑震荡,没有出大事。这位救子心切的父亲后来怎么样,有没有受到处罚,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如果是我的家人遭遇紧急情况,我也可能义无反顾地冲出去。

其实,这种“无法变通”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在疫情防控中诞生的,疫情防控只不过使其在短时间内较为集中的凸显出来罢了。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的,举一反百也没用。

变通,意味着对既有命令和程序的挑战,意味着对一套叙事和逻辑的跳出。不要以为它很容易,很多身处其中的人都难以跳出来,“我们领导说了……”“我们单位规定……”“我也没办法……”你注意观察和聆听,这样的应答,或者说是本能反应,绝对有很多。

可事实上,真的就没有其他的、更好的办法了吗?诡异的是,你每次从事后通报来看,又是可以有的。

那些直接的拒绝者和阻拦者,自认为坚持了“无错模式”,可是到头来又是自己错了。

呵,这就陷入了一个变通会死、不变通也会死的死循环

上一章 无题 不好玩了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