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小说的礼物
本书标签: 古代  古典诗词  花语 

孝诚仁皇后

小说的礼物

清圣祖孝诚仁皇后(1654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孙女,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康熙帝大婚,册立赫舍里氏为皇后。康熙八年(1669年),诞下嫡长子承祜。

康熙十三年(1674年),诞下嫡次子胤礽后崩逝,时年二十一岁,谥曰“仁孝皇后”,葬于景陵。雍正元年,改谥“孝诚仁皇后”。乾隆、嘉庆年间累加谥“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顺治十年(1654年)十二月十七日,赫舍里氏生于穆瑚禄都督大系的都英额穆坤·赫舍里氏家族,隶属正黄旗满洲。真实名讳不详。祖父是清朝开国功臣、康熙朝初期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父亲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

赫舍里氏出身满洲书香门第,曾祖父(硕色巴克什)、祖父索尼及叔曾祖(内弘文院大学士三等子希福)皆有“巴克什”(满语:意为有学识之人)之名。

康熙初年,索尼年已老迈且已病疾。据《康熙朝实录》记载:“鳌拜因内大臣噶布喇之女册立皇后,心怀妒忌,感行奏阻”。“内大臣噶布喇之女册立皇后,遏必隆心怀妒忌,与鳌拜同入奏阻”。

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初七日,太皇太后选择与康熙帝年龄相近的赫舍里氏作为皇后。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赫舍里氏册立为皇后。遵照前朝的礼仪,举办大婚时,皇后的凤舆在仪仗队伍经大清中门进入在太和殿台阶前下轿,步行到坤宁宫与皇帝行合卺礼。皇后诣太皇太后宫筵宴,诸王以下免行礼。大婚礼仪与顺治帝第一任皇后略为相同。

康熙四年(1665年)十月,礼部题,今后每年元旦,直隶各省官员照例应进皇后笺文。皇后的千秋节所进笺文。前朝世祖皇帝时,未经赍进,无式可查,恭候皇帝裁定。康熙皇帝谕:“元旦笺文,依议行;千秋节进笺,前朝世祖皇帝时,既未举行,命令停止进笺” [1] 。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皇后的祖父辅政大臣索尼年迈染痾病逝。

康熙八年(1670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后生下嫡长子承祜。

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五日,承祜染病早殇夭折。据《康熙起居注册》记载:“皇后所生长子承祜方四岁,天性聪慧,上甚爱之”。承祜出生后,年仅四岁时就聪明灵巧,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但是好景不常,承祜染病后,早殇夭折。康熙帝自听闻承祜病逝的消息后,郁闷不已,并异于平常垂着眼泪,面谕礼部官员安葬承祜的事宜。

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月,康熙帝驻跸京城外面颜家工,因太皇太后身体违和,康熙帝陪祖母于汤泉疗疾。隔日后,康熙帝闻知皇后身体更加不适病况更剧,因康熙帝本来是陪同祖母于汤泉疗疾,所以征得太皇太后同意之后,立即飞骑进京探望皇后,并在宫内陪伴皇后一整天,直到皇后病情好转。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巳时,皇后生下康熙帝的第二子胤礽时,约一个时辰申时后,因产后或难产问题病逝,皇后得年仅有二十一岁。

康熙帝辍朝五日,并命令诸王以下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命妇以上,俱齐集举哀,持服二十七日。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二十六日,以册谥大行皇后,特令佟国纲(康熙帝的舅父),告祭太庙。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上大行皇后谥号:仁孝皇后。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二十七日,奉移皇后梓宫暂安于都城北沙河巩华城殡宫。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由于康熙皇帝非常思念她,康熙皇帝晚年时曾经亦亲口道出了:“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亲加训谕…”之语,亦向臣子们透露因与皇后感情深厚,所以更要亲加训谕册立皇太子的。在康熙帝取得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慈命和同意后才能立年仅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因康熙皇帝特别宠爱皇后,所以只为皇后的儿子胤礽,特别突破清朝祖宗八代的惯例,极早事先预立皇太子)

雍正皇帝之登极恩诏【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之典藏档案】

雍正皇帝之登极恩诏【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之典藏档案】 [2]

雍正皇帝之登极恩诏中亦特别评价“胤礽年幼即深受康熙帝所钟爱,寝处时依恩勤倍笃”。朝鲜使臣回国之后,亦向朝鲜国王回报清国康熙帝晚期亦很钟爱皇后的孙子。 [2]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三日。康熙皇帝谕礼部:“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诞生嫡子已及二龄,兹者钦奉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储大典,宜即举行今以嫡子为皇太子。尔部详察应行典礼,选择吉期具奏” [3] 。(中央研究院馆藏档案康熙皇帝朱批谕旨)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二日,以册立胤礽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册立胤礽为皇太子,御太和殿。十四日,布告中外。

康熙十七年《起居注》:皇太子出痘痊愈

康熙十七年《起居注》:皇太子出痘痊愈

(在十二月十三日适逢已夭折承祜生祭,康熙帝亲自挑选皇太子胤礽继承之日,并参考吉期,选择当日与承祜出生日为同一日,康熙帝亲自举办典礼以册宝立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十六年(1677年)九月甲申,康熙皇帝往阅仁孝皇后山陵。是日启行,驻跸三河县南。

康熙十七年,皇太子胤礽出痘痊愈恩诏档案。

康熙十七年,皇太子胤礽出痘痊愈恩诏档案。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二月九日,康熙皇帝谕礼部:“元良关系国本庆喜懋膺天眷,今皇太子出痘荷天地祖宗社稷之佑,已经痊愈,朕心欣悦,应遣官致祭圜丘方泽太庙社稷行告谢礼,尔部作速择吉来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四库全书本)卷八》 [4]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二月十六日,奉天承运康熙皇帝诏曰:“兹皇太子出痘仰荷天地祖宗眷佑,已经痊愈,朕心欣悦,率土同欢遘斯纯嘏之祥,宜有鸿恩之沛,应行事宜开列于后,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4]

因原谥“仁孝皇后”与康熙帝谥号“仁皇帝”出现重字,故于雍正元年改谥,乾隆、嘉庆年间累加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简称“孝诚仁皇后”。 [5]

婚礼细节

顺治十年(1654年)十二月十七日,赫舍里氏生于穆瑚禄都督大系的都英额穆坤·赫舍里氏家族,隶属正黄旗满洲。真实名讳不详。祖父是清朝开国功臣、康熙朝初期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父亲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

赫舍里氏出身满洲书香门第,曾祖父(硕色巴克什)、祖父索尼及叔曾祖(内弘文院大学士三等子希福)皆有“巴克什”(满语:意为有学识之人)之名。

康熙初年,索尼年已老迈且已病疾。据《康熙朝实录》记载:“鳌拜因内大臣噶布喇之女册立皇后,心怀妒忌,感行奏阻”。“内大臣噶布喇之女册立皇后,遏必隆心怀妒忌,与鳌拜同入奏阻”。

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初七日,太皇太后选择与康熙帝年龄相近的赫舍里氏作为皇后。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赫舍里氏册立为皇后。遵照前朝的礼仪,举办大婚时,皇后的凤舆在仪仗队伍经大清中门进入在太和殿台阶前下轿,步行到坤宁宫与皇帝行合卺礼。皇后诣太皇太后宫筵宴,诸王以下免行礼。大婚礼仪与顺治帝第一任皇后略为相同。

康熙四年(1665年)十月,礼部题,今后每年元旦,直隶各省官员照例应进皇后笺文。皇后的千秋节所进笺文。前朝世祖皇帝时,未经赍进,无式可查,恭候皇帝裁定。康熙皇帝谕:“元旦笺文,依议行;千秋节进笺,前朝世祖皇帝时,既未举行,命令停止进笺” [1] 。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皇后的祖父辅政大臣索尼年迈染痾病逝。

康熙八年(1670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后生下嫡长子承祜。

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五日,承祜染病早殇夭折。据《康熙起居注册》记载:“皇后所生长子承祜方四岁,天性聪慧,上甚爱之”。承祜出生后,年仅四岁时就聪明灵巧,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但是好景不常,承祜染病后,早殇夭折。康熙帝自听闻承祜病逝的消息后,郁闷不已,并异于平常垂着眼泪,面谕礼部官员安葬承祜的事宜。

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月,康熙帝驻跸京城外面颜家工,因太皇太后身体违和,康熙帝陪祖母于汤泉疗疾。隔日后,康熙帝闻知皇后身体更加不适病况更剧,因康熙帝本来是陪同祖母于汤泉疗疾,所以征得太皇太后同意之后,立即飞骑进京探望皇后,并在宫内陪伴皇后一整天,直到皇后病情好转。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巳时,皇后生下康熙帝的第二子胤礽时,约一个时辰申时后,因产后或难产问题病逝,皇后得年仅有二十一岁。

康熙帝辍朝五日,并命令诸王以下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命妇以上,俱齐集举哀,持服二十七日。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二十六日,以册谥大行皇后,特令佟国纲(康熙帝的舅父),告祭太庙。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上大行皇后谥号:仁孝皇后。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二十七日,奉移皇后梓宫暂安于都城北沙河巩华城殡宫。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由于康熙皇帝非常思念她,康熙皇帝晚年时曾经亦亲口道出了:“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亲加训谕…”之语,亦向臣子们透露因与皇后感情深厚,所以更要亲加训谕册立皇太子的。在康熙帝取得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慈命和同意后才能立年仅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因康熙皇帝特别宠爱皇后,所以只为皇后的儿子胤礽,特别突破清朝祖宗八代的惯例,极早事先预立皇太子)

雍正皇帝之登极恩诏【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之典藏档案】

雍正皇帝之登极恩诏【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之典藏档案】 [2]

雍正皇帝之登极恩诏中亦特别评价“胤礽年幼即深受康熙帝所钟爱,寝处时依恩勤倍笃”。朝鲜使臣回国之后,亦向朝鲜国王回报清国康熙帝晚期亦很钟爱皇后的孙子。 [2]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三日。康熙皇帝谕礼部:“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诞生嫡子已及二龄,兹者钦奉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储大典,宜即举行今以嫡子为皇太子。尔部详察应行典礼,选择吉期具奏” [3] 。(中央研究院馆藏档案康熙皇帝朱批谕旨)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二日,以册立胤礽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册立胤礽为皇太子,御太和殿。十四日,布告中外。

康熙十七年《起居注》:皇太子出痘痊愈

康熙十七年《起居注》:皇太子出痘痊愈

(在十二月十三日适逢已夭折承祜生祭,康熙帝亲自挑选皇太子胤礽继承之日,并参考吉期,选择当日与承祜出生日为同一日,康熙帝亲自举办典礼以册宝立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十六年(1677年)九月甲申,康熙皇帝往阅仁孝皇后山陵。是日启行,驻跸三河县南。

康熙十七年,皇太子胤礽出痘痊愈恩诏档案。

康熙十七年,皇太子胤礽出痘痊愈恩诏档案。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二月九日,康熙皇帝谕礼部:“元良关系国本庆喜懋膺天眷,今皇太子出痘荷天地祖宗社稷之佑,已经痊愈,朕心欣悦,应遣官致祭圜丘方泽太庙社稷行告谢礼,尔部作速择吉来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四库全书本)卷八》 [4]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二月十六日,奉天承运康熙皇帝诏曰:“兹皇太子出痘仰荷天地祖宗眷佑,已经痊愈,朕心欣悦,率土同欢遘斯纯嘏之祥,宜有鸿恩之沛,应行事宜开列于后,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4]

因原谥“仁孝皇后”与康熙帝谥号“仁皇帝”出现重字,故于雍正元年改谥,乾隆、嘉庆年间累加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简称“孝诚仁皇后”。 [5]

婚礼细节

康熙四年七月初七日,聘皇后赫舍里氏,行纳采礼。

九月初七日,因为第二日为大婚吉日,故康熙帝遣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之后行大征礼(即纳聘礼)。聘礼包括两万两黄金、一万两白银、一个金茶罐、两个银茶罐、一对银箱、一千匹锦缎、二十付马鞍、及四十匹骏马。这一礼仪同样以女方亲属向北三跪九叩谢恩而结束。

青年康熙

青年康熙

九月初八日,清代入关以来第三次皇帝大婚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吴秀良《康熙朝储位斗争记实》叙述,婚礼过程如下:礼仪的程序几乎完全按照汉族的传统,其间也杂有满洲的旧习,最明显的是,纳彩(送礼品到新娘家,是订婚仪式的步骤之一)的重要礼品是马匹和马鞍。婚礼前,由钦天监的官员择一吉日,康熙皇帝派以内务府大臣为首的一行人,其中包括三位公主、三位摄政大臣的夫人以及内侍和侍卫,把礼品送到新娘家。计有十匹鞍辔齐全的骏马,十仗盔甲,一百匹锦缎,以及二百匹其他精美布料。新娘的父亲噶布喇及祖父索尼率家中男性成员,索尼夫人率女性成员迎礼。全家人分列庭院两侧,向跪叩(皇帝的宝座朝南),感谢皇上的恩宠。康熙皇帝进入太和殿观看册立皇后的封册和金印。接着,他把两件皇后的象征物交给钦派使臣,使臣手捧册宝,众侍臣尾随其后,送到后邸。

皇后接到这两件象征物,行了跪叩礼之后,乘轿到皇宫。轿前由四位大臣的夫人带领,轿后有七位大臣的夫人跟随,她们全部骑马而行(妇女骑马是满洲传统的一个显著特点)。两侧由侍卫和内侍护送,皇后的随从们被恩准在通向中宫的御道上行走。此时,康熙皇帝身着大婚礼服,先到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宫中行礼谢恩,接着到太和殿赐皇后亲属(此时皇后仍留在中宫)及诸王百官宴席。与此同时,皇太后率诸大臣和摄政大臣的夫人们到太皇太后宫中,在那里设宴招待皇后的母亲及其母系亲属。下午六时许,大婚礼以汉族传统的合卺宴结束。此宴结束后,皇帝和皇后便留在中宫。

九月初九日,皇帝谕礼部援引汉族先例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上尊号。同一天,皇后到太皇太后宫及皇太后宫行朝见礼。

九月初十日,皇帝御太和殿,诸王百官上表朝贺,以大婚礼成颁诏天下。诏书阐明了确立皇后,共承宗庙,助隆孝养,绵延本支的意义。

诏曰:“帝王承天立极,作民父母,使四海同伦,万方向化。匪独外治,盖亦内德茂焉。故政教弘敷,肇先宫壸,所以共承宗庙,助隆孝养。绵本支,睦九族,甚钜典也。朕祗缵鸿基,笃念伦纪,兹者圣祖母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深惟婚礼为天秩之原、王化之始,遴选贤淑,俾佐朕躬,正位中宫,以母仪天下。钦遵慈命,虔告天地宗庙,于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册立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朕躬暨后,允修厥德,夙夜敬勤,期克绍于徽音,庶俾薄海内外。丕协伦常,洽被仁恩,聿臻上理。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清】《圣祖仁皇帝实录》

皇后参与的相关节日礼仪

清宫三大节即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诞辰),节日期间,须有皇后参与。

康熙八年,定元日太皇太后、皇太后仪驾、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全设。帝率王公大臣、侍卫暨都统、子、尚书以上官,先朝太皇太后宫,次诣皇太后宫,行礼如仪。毕,皇后率公主、福晋、命妇行礼亦如之。(即元旦朝贺礼仪)

从康熙四年至康熙十二年每年十二月十七日是皇后的生日(称“千秋节”),这日宫中皇后可大行庆贺,唯独笺文,因世祖皇帝未行,此下例康熙皇帝不允许以笺文庆贺 [1] 。该日皇后先诣太皇太后宫,次皇太后宫行礼,还宫升座,自公主迄镇国将军夫人,公、侯,迄尚书命妇,咸朝服行礼。冬至受贺仪同。

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康熙同太皇太后、皇太后及皇后一同谒孝陵。夫妻二人共同为顺治帝陵寝举哀、致祭。

嫡子夭折

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后生下她的第一子承祜。

据《康熙起居注》记载,‘‘承祜方四岁,天性聪慧,上甚爱之”。承祜才四岁而已就聪明灵巧,康熙皇帝非常喜爱承祜。但是,于康熙十一年年正月,因孝庄太皇太后“身疾特甚”,所以康熙皇帝玄烨陪伴祖母前往赤诚汤泉(位于今天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疗养。二十四日正式启程。二月初三抵达目的地,初五日,承祜卒,时父亲康熙正在赤城。当他听说唯一的嫡子夭折的消息后,“痛悼之”。因为怕祖母悲伤,所以他虽然“郁闷不已”,并连续多日痛苦难耐,深居简出,但依旧在祖母跟前“笑语如常”;随行官员们眼见皇帝痛苦不堪,于是接连上奏加以规劝,康熙强忍悲痛,道出“稚子事,朕无济于事...”,并召礼部官员安葬皇子,到了一个僻静安静之地方,康熙皇帝垂着泪哭着安排了承祜的后事。

皇后无法承受爱子突然夭折的打击,这年十月,她病倒了。康熙皇帝闻知此信,征得祖母同意,即刻飞骑进京探望,并在宫内陪伴皇后整整一天,直到皇后病情好转,方才放下心来。

《圣祖仁皇帝实录》载:

(康熙十一年二月)辛巳。……皇子承祜薨。上悼之。诣太皇太后行宫问安。笑语如常。出、谕内大臣觉罗塔达曰、恐太皇太后闻之伤悼、倘诸王等闻信、前来慰朕、俱令散去。

(康熙十一年二月)癸未。……上自闻皇子信、郁闷不已。宗室公、内大臣等奏曰、皇上闻皇子之信、往往郁闷。臣等愿皇上移跸、借境舒怀。上曰、朕每日诣太皇太后行宫问安。颇可自慰。既随太皇太后至汤泉、如太皇太后圣躬全安。朕不胜欢忭。穉子事、朕无甚介意。

皇二子承祜不序齿,皇二子之位恰为承祜亲弟胤礽取代。

再育嫡子,芳仪永谢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画像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画像(2张)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皇后第二次临盆。此时的坤宁宫内外一片忙碌,准备迎接新皇子的到来。念喜歌的两位接生嬷嬷早已等候在一旁,掩埋小皇子胎盘的“喜坑”也挖好,并把寓意皇后快生贵子的筷子和红绸、金、银、八宝等物安放在喜坑内,只等赫舍里氏皇后顺利生产。左等右等,大家盼望的皇子终于在初三日上午巳时出生。康熙皇帝见皇后终于又诞育了健康的皇子,十分高兴,当即取一个乳名叫保成(嫡次子胤礽),祝愿他能够平安成长。然而皇后却因难产导致昏迷不醒,几个时辰不见转机,尽管御医使尽浑身解数,仍无法挽救渐渐逝去的皇后生命,年仅21岁(周岁仅20岁)的赫舍里氏皇后于当日下午申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坤宁宫里的气氛一下子由开始的喜悦骤变成悲伤。仅仅几个时辰的时间,康熙皇帝就经历了再得嫡子和痛失爱妻得大喜大悲,这种悲喜交加的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得清楚。

康熙追悼:

坤宁宫

坤宁宫

1.皇后上谥号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逝世时,清朝已有孝慈高皇后、孝端文皇后、孝康章皇后等以“孝”字为首的皇后谥号,而康熙皇帝却没有遵从前例,而是为嫡妻另取谥号。

2.康熙十三年(1674年),仁孝皇后大事:内务府总管乾清宫总管内监率掌仪司官司俎官内监,奉请乾清宫祭神殿神位恭送堂子,安奉百日内停止祭神堂子停止挂纸;百日后选择吉期坤宁宫安神行祭祀礼。

仁孝皇后崩于坤宁宫,康熙皇帝破例逾越礼制,奉安梓宫于康熙皇帝本人居住的宫殿乾清宫。 [6] 根据清朝官方文献《皇朝文献通考》《钦定皇朝通典》《钦定大淸会典则例》:“仁孝皇后崩,皇帝安梓宫于乾清宫,设几筵、丹旐于乾清宫门外之右。”仁孝皇后是清朝第一位亦是唯一一位停灵于乾清宫的皇后。

3.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五日,皇后的梓宫安放在紫禁城的西方。

4.从五月初五日开始,康熙几乎每日去梓宫前举哀。

5.五月二十七日,康熙亲自送仁孝皇后梓宫至巩华城。

6.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去巩华城34次,十四年去24次,十五年去15次。

7.康熙十四年六月,康熙三番两次取得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慈命同意后,才得以立为太子(满洲祖训家法不事先极早预立太子),康熙皇帝突破满清祖宗制立年仅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作为康熙帝的接班人。在十二月十三日,康熙帝亲自举办册封胤礽为皇太子(胤礽继承日恰与承祜出生是同一日)。

8.康熙十五年二月,康熙陵寝景陵开始兴建。

9.康熙十六年正月至七月,康熙去巩华城7次。当时已立第二任孝昭皇后。

10.康熙十五年十二月,朝鲜使臣面见康熙皇帝,康熙在仁孝皇后的灵柩梓宫前停留陪伴皇后,不愿召见朝鲜使臣。之后朝鲜使臣有向他的朝鲜国王报告说:「清皇玄烨不恤国事诶……每往哭沙河宫殡后之所」。

11. 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帝前往巩华城34次;康熙十四年,康熙帝前往巩华城24次;康熙十五年,康熙帝前往巩华城15次,一直持续多年。前后共计八十余次。康熙十六年,尽管册立了第二任皇后孝昭皇后才过了十几天,康熙帝不顾大喜之期应有避讳,康熙帝亲自前往巩华城祭奠嫡妻仁孝皇后。甚至康熙十六年除夕,康熙帝也依然如故地冒着风吹雨打前去巩华城陪伴嫡妻仁孝皇后。

12.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仁孝皇后崩,权攒巩华城,康熙皇帝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列传五十》

由于仁孝皇后崩世后,康熙帝出于思念嫡妻,康熙帝频繁极其多次驾临巩华城,但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御史姚文然上书康熙帝,觉得康熙帝去巩华城的次数太过频繁,担心他身体有损,故而上谏,让他以大清国为重心。

13.康熙十五年正月十三日,康熙帝谕礼工二部:“仁孝皇后陵寝(景陵)已卜定于孝陵附近之山,理应备依典制营建,但目今军需浩繁民力维艰,著将地宫先行修造,其余一应工程俟国用充足之日次第举行,著即选择吉期并应行事宜详议具奏特谕”。——《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五》

康熙二十年二月,陵寝地宫成。康熙二十年三月,奉安仁孝皇后和孝昭皇后梓宫安葬于康熙皇帝的主陵景陵地宫。

景陵历经规划后,于康熙十五年开始动工,康熙二十年建成;在丧葬制度方面也有诸多重要的改变,景陵地宫开创了皇帝陵内可以先葬皇后,不闭石门,以待皇帝的制度。

14.根据《康熙起居注册》的记载,除非朝中有重要祭祀或大事,康熙皇帝在孝诚仁皇后忌辰五月初三日(康熙皇帝亲自前去山陵祭奠孝诚仁皇后)当天破例是不到乾清宫处理政事的,这样的持续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这样的维持已有二十五年载,足见康熙对结发之妻的喜爱和思念。

15.由于康熙帝对皇后感情深厚之故,康熙帝转而为为唯一皇后所出的仅两岁的胤礽,立皇后唯一仅存的儿子为皇太子,‘‘以皇太子的规格教育,康熙帝特用心亲自栽培教导和训练作为自己未来的预备储君’’,已是清朝历代极为训练已久的太子,实属清朝历代极罕见和凤毛麟角。

康熙四十七年(事隔三十二年后),晚年的康熙帝亲口道出:「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亲加训谕…」、「胤礽生而克母…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胤礽所用一切远过于朕」等语,康熙帝晚年时曾经表达出舍不得废太子。朝鲜国使臣回国禀报朝鲜国王,亦述说康熙帝晚年其实很舍不得废太子胤礽的,康熙帝晚年甚至很钟爱皇后的孙子,一度被康熙帝列为继位人选。

上一章 温僖贵妃 小说的礼物最新章节 下一章 孝诚仁皇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