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普科同乐
本书标签: 现代  吐槽  理解 

80后

普科同乐

我们前面已知道了00后,90后,现在嘞说一下80后

80后”又称八零后,“80后”一词来源于国际社会学家们讨论社会发展的代名词,用于表示1980年-1989年(一说1981年-1990年)出生的人。以此讨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由于1980年代后中国开始执行计划生育政策,“80后”成为独生子女的代名词。

如果说9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那80后就是网络社交的第一代,如今网络舆论中终于有很多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消息来源很多,大道、小道消息面前,更多的会先经历一轮朴素辩证的思考。世界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舆论导向,无论是自上而下的,还是自下而上的,都是导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剧情发展似乎永远没有终点,似已习惯了人间百态,众生万相,出现水面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只是如今冰山角过多,不知道心灵中的黑暗到底需要什么来驱除。

他们一直在最正统、标准的教育中长大,大学扩招,知识普及,技能大面积提升之后,他们普遍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道事物要一分为二看待,量变引起质变,矛盾对立统一,辩证法学得还不错,但少了点个人主见,他们拥有较为纯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知道映射在他们世界观里的很多事物都有苦衷和曲折,但会螺旋上升。原来的国内外大事件都是通过历史书习得的,原来的金融危机感受都离开了切身利益的因素,都是间接经验,如今,他们正在感受真正的全球格局变化和生活、思想的变革了。

2008年至2018年这十年来,80后对于世事的参与感越来越强烈。他们总体是隐忍的、中庸的,相比90后,他们不冒进也不标新立异,他们想稳稳地成家立业,心里大多还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家国大局观,比如,前几年有80后北漂公务员的调查,显示虽然生活不易,但其九成愿意投身改革事业。

跟前辈交流,说到,他们年过半百,对于世事变迁的体验从来没有此刻这么剧烈和深刻,同时感慨,80后经历的比60后复杂多了,在同样的时代,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些人,有些群体,悲壮得多,虽然无人在意,但始终会变成一种社会气氛。

80后,从出生到成年的人生经历是处于经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的独有经历,是矛盾最集中的一代人,是注定经历无数变迁、视机会与风险如家常便饭的一代人。作为社会急剧转型的产物,他们面对的情况绝无仅有。

他们说,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进高考的考场了,却赶上国家扩招,任他猫猫狗狗也都能混个大学文凭。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四级、计算机等级证,但却不一定用得着。毕业证、学位证,二证齐全了,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就连一般的工作都找不到——刚毕业就失业了。

有人说过,80后的人不热衷政治,不关心社会。因为他们出身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他们没有经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挣扎和痛苦,他们崇洋媚外,喜欢韩国肥皂剧和法国的时尚,还有来自更多其他国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他们无病呻吟,习惯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寻求忧郁和悲伤。

汶川这个名字,反复被人们提起、不断铭记在心。在举国同心,抗震救灾的日子里,全国各界表现出的团结和友爱同样在这场特殊的战争中被人们铭记。而新一代的80后,更是在国难面前表现出无所畏惧的精神面貌,他们勇敢,他们善良,他们崛起。在这场灾难面前,越来越多的80后走进抗震救灾队伍,捐款、义卖、甚至深入最前线。源源不断救灾物资、善款汇聚成巨大的数字,这其中也凝聚着80后对灾区同胞的爱与祈祷。

民族的成长需要经历阵痛,少年的成长需要时间的考验。80后在始料未及的国难中用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扛起了时代的使命。

婚恋情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30岁的人,孩子都已满地跑了。刚步入30岁的80后,不少人才刚刚结婚。

调查数据显示,最早一批迈入30岁门槛的80后中,只有73.8%的人结了婚,而70后在30岁时,近九成的人都已成家。

随着结婚年龄的推迟,要孩子的时间也在向后推迟。首批80后中,有45.3%的人还没有孩子,而70后在30岁时,74.1%的人都有了孩子。

不少80后认为,刚刚结婚,身上背负着房贷等巨大压力,不想那么快成为“孩奴”。

家庭子女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一胎化生育政策。如今,80后的青年男女逐步进入婚育阶段。十八大三中全会过后,不仅是“双独”家庭可以生二胎,“单独”家庭也将迎来生二胎的政策,尝试过“一家一个孩儿”的孤独,二胎开放了,80后可能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独生子群体。

实际上,尽管媒体上炒得热火朝天,但市民对“二胎”也都是停留在说嘴的层面上,很多年轻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但都对“二胎”意兴阑珊。有网民就说,“在北京能生二胎的,要么是爱心泛滥,要么是金钱泛滥,而爱心泛滥的是少数。”因此,不少人发现平素辛苦工作挣来的钱,在支付房贷、孩子抚养教育的开支之后,往往手头拮据甚至入不敷出,这令他们对“生二胎”敬而远之。政策放开了,养孩子还得靠自己,生不生二胎年轻父母还得看自己情况而定。

消费情况

有车有房,是生活质量的象征。不过,从调查看,30岁时,70后有房的人比较多,80后有车的比较多。调查显示,七成70后有房,80后有房的只占六成。但70后有车的约20%,80后有车的有25%。调查显示,78%的80后一月的工资能买不足1平方米的房子,22%的人的工资能买1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在2000年前,70后30岁时,69%的人一个月的工资能买不到1平方米的房子,31%的人的工资能买1平方米甚至更多的房子。相比较而言,房价给70后造成的压力稍小。

活跃复杂的生活型态影响美的需求:80后尾(20-25岁)相较于更小年纪及26-30岁的女性,最有资本享受生活。生活中充满可能性让她们去探索,还没开始面对物质生活带来的压力,因此生活体验丰富,身份变化多样,社交群广泛,她们力求在各种场合展现最美的一面,包含上班时展现朝气有精神的自信美,而下班后的夜唱或熬夜。

80后的不安和危机感,使得健康意识提早抬头:许多传媒消息或专家都教育保养应尽早,不然过了30岁就难以弥补;使得年轻族群愈来愈讲究脸部保养、饮食和生活的健康;2009年左右,人造肉、三聚氰胺等骇人新闻,和网站上的假货,使得他们对于网购保养品或保健食品信赖度低,因此相信眼见为凭、自己动手作、产品功效的证据、累积丰富的保养知识等。因此体验式销售、科学证据或专家背书强调安心产品等是挑选安全保健品时注意的重点。

工作方面

2006年的调查显示,80后30岁之前,接近半数的人至少换过两次工作,36%的80后还没有稳定工作。相比较起来,70后30岁时相对稳定,70.2%的人有稳定工作,仅14.2%的人有过三次以上跳槽经历。70后30岁时,已有36.5%的人成了单位的中高层,80后稍逊一筹,有32.9%的人是公司中高层。

奔三状态

轻狂,张扬,离经叛道,都曾是贴在80后身上的标签,“垮掉的一代”在社会上备受争议。

如今,首批80后已迈进30岁门槛,部分人已成为社会的中坚。

孔子说“三十而立”,中国人一直认为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责任,并已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而立之年,

奔三感受

高房价时代,加上独生子女面临一对小夫妻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迷茫和压力,成为不少80后的共同感受。

调查表明,67.72%的80后感觉迷茫,身上堆满压力,10%的人对自我的评价是叛逆、前卫。

调查显示,近41.4%的80后表示,正按照计划进行未来的生活。但70后仅有33.3%按计划进行生活。

80后和70后相比,更多的70后对未来的选择是顺其自然地生活,80后则在现实残酷的情况下,更精心地打造未来生活。

压力方面

80后被誉为在糖罐里长大的一代,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年近30岁,80后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潇洒”和“任性”。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同样承担着来自现实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调查显示,30岁时,80后近40.6%的压力主要体现于房子上,相反老人孩子的压力则稍微小些。相对80后而言,70后30岁时,房子压力为29.7%,孩子、工作稳定性和老人的压力,各占20%多。在调查中,66.4%的80后表示,自己已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70后这个比例则达到73.2%。

80后,是充满内在矛盾、多元化的和分化的群体,是阶层最分化的一代人,他们塑造了各个新的社会阶层的基本形状。富二代是他,农二代也是他,新的行业和新工作新技能,他们总是第一代去实践,比如他们如今依然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参与者。

80后,是交学费的一代人,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的学费,还是社会大学的学费,他们都付了,被当成韭菜,也被当成接盘侠,然而除了少部分谋求着出国远离,大部分都默默无闻,继续奋斗。

80后与大学免费、工作分配、住房分配基本是绝缘的,所有的机会都得自己争取,所有的改革都要先行先试,是这个时代的小白鼠、小蜗牛(房奴孩奴)、小候鸟(飘泊异乡),是最缺乏诗意和闲适的一代。

80后,是房奴也是孩奴,最缺乏安居乐业的基础和条件。他们的余生都在背着巨额的负债,他们也正在成为离婚潮的主力军。

80后是现代社会的动力。80后具有前代人所没有的个性,他们在职场上表现得过于自信,目标与成就导向过于强烈,频繁跳槽;平等意识很强,无惧领导权威,说话“没大没小”。80后自认为具备解决世界难题的能力。同时,一些80后会将他们的个人目标置于公司目标之前,他们希望工作环境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娱乐性和现金报酬性。此外,他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要落于人后,要追求自由平等,希望工作与生活有距离,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如果他们觉得自己获得了不公平的对待,他们也不会掩饰自己,甚至做出跳槽的决定。

和他们的上一代相比所不同的是,80前的一代自工作起就培养了努力工作、认真做事的习惯。而80后所想的是,我怎样通过努力工作从而掌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让工作成为我生活的全部。可以说,80后则更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早在几年前,从80后刚开始步入职场,他们的聪明、激情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就成为管理层对80后几乎一致的印象。支持者认为,应该把80后置入呵护式的环境中,让他们慢慢适应,在合适的场合和合适的时间,把事情做得更好。但不少80后坚持认为,他们在工作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管理人员不能放手让他们尽情发挥,他们是不需要权威的一代。

有些人总爱指着鼻子批评80一代,说什么“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这是大错特错的,是谁说的将会是历史的罪人,因为你们真的把80一代看的太扁了,看的太低了,看的太歪了,是你们眼神不好,是现代伯乐太少。你们把这些沉重肮脏的包袱背在所有80人的肩上,这是天大的错误,也是天大的冤枉,这样的误解只会导致恶性循环。让我们这一代永远绑在耻辱柱上,这比*****还要残酷。

80后这一代相比来说确实生活的很幸福,衣食无忧,这证明中国确实富裕了,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后的孩子们会越来越幸福,会吃的越来越好,会穿的越来越俏,这难道说以后的孩子们会越来越垮掉,越来越没责任吗?不要只去注意个别极少数的叛逆青年,大多数80青年,还是有责任心,有进取心,有爱心的。80后在各个行业都有很成功的代表,这足以说明我们80这一代的强大,我们有理由相信80是不败的,是强大的,是勇往直前的。

以出生时间来界分人的文化群,虽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却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变化的文化潮流。最早这个词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本来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但由于还含有文化含义,这一称呼承载了超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其实质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是属于80后自己的文化潮流。

由于80后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背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在人们眼中总体呈现一种负面的印象。早些年网络等媒体上到处是“歧视”80后的现象,包含攻击的字眼处处可寻,如被称“垮掉的一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人们对80后的一些看法和偏见亦在逐渐改变,尤其是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以及奥运圣火护卫战中,这一群年轻人的血性表现,作为有力的中坚力量点燃了国人又一次的爱国热潮,充满活力地宣传了爱国、思辨、正义、人性的积极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他们的看法,至此各种媒体对80后进行的积极报道和正式宣传开始进入主流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80后是一直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20年左右的人生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奋起拼搏史。与90后不同,他们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最终成为了现今这群开始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

在80后年龄正处在20岁到30岁之间时,80后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大器早成,不是写书出了名,就是演戏、唱歌出了名,被叫做“80后写作”、“80后现象”等。

另外,还有一种在80后内部细分出85后(85-89年出生的人:1986-1990年,中国主力婴儿潮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又产生了第三次婴儿潮,称作回声婴儿潮)的说法,用意大概是旨在强调80-84年出生的这代人身上的过渡特质和宣告85后新时代个性的正式成型,不很普遍。

2009年春晚,80后有了个新的内涵,

上一章 00后 普科同乐最新章节 下一章 做女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