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子渊读诗词
本书标签: 短篇 

唐诗VS宋诗(二)

子渊读诗词

书接上文,我和大家再讲两首唐朝和宋朝的山水诗,来看看唐诗和宋诗有哪些区别。我们在上一章讲了 南宋严羽说,诗是抒发性情的。唐朝人的诗歌就是表现了自己的胸襟、气度、情感。而到了宋朝人们对诗的理解开始变得很奇怪,以文学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朝人不是用诗抒情,而是通过诗来说理。的确,宋朝大部分诗人都爱在诗中说理,这与宋朝理学的兴盛有关,也与整个民族的氛围和人们思维方式,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方式有关。

我们再讲两首山水诗,我们看看唐朝人是怎样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是怎么体会山水的,宋朝人又是怎么体会山水的。我们还是讲两位唐朝和宋朝的两位诗人,这两首诗一首是杜甫的《望岳》,一首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杜甫在漫游途中所作。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三岁,在这一年杜甫考了一次进士。一考就掉了,但这个时候杜甫心高气傲;“考不上 拉倒!”于是就到齐鲁大地游玩,齐鲁就是今天的山东,杜甫来到山东游玩顺便看了看父亲,杜甫的父亲当时是地方官。

杜甫这个时候是第一次来到齐鲁大地,为什么叫齐鲁呢?“齐鲁”的命名始于先秦齐、鲁两国。战国末年,因齐、鲁两国文化逐渐融合为一体,而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于齐鲁两国,齐国是以山东淄博为国都,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山东济宁曲阜为国都,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有此称。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杜甫在山东玩的很愉快,这首诗是《望岳》就是望泰山,不是登泰山我们看看他怎样写——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是泰山的尊称,泰山又叫“岱山”。还有一点,古时历代的帝王总是在泰山上封禅,所谓祭天、祭地都是在泰山这个地方举行。所以泰山有“五岳之尊”之称。

杜甫这个时候真的是年轻气盛自我感觉良好,一般的诗人是不太敢写泰山的诗。由于历代帝王都在那里举行大典,关于泰山的诗可以说汗牛充栋。你想写泰山的诗不仅仅要有才气,还要有勇气这个时候的杜甫可以说二者兼备,既有才又有勇,杜甫的这首诗可以说力压前贤,气盖万世。

“岱宗夫如何?”我们读到“夫”的时候要停顿一下。杜甫说;“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齐鲁青未了”

由于泰山太大了整个齐鲁大地全部望不到边,全部都在泰山脚下,整个齐国和鲁国的大地都望不到边,全部都是泰山。前两句写泰山之大虽然写得很轻,但是举重若轻——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前两句写泰山之大辽阔、逶迤,一直延绵到了齐鲁大地。那么三、四句是写泰山之美、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是说;“老天把所有的美、所有的雄伟全部都集中在泰山上面了。”诗句中的“钟”就是集中——

“阴阳割昏晓”

这句什么意思呢?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杜甫是说,东南边就是朝向太阳的那边,太阳升起天就亮了。而西北背对着太阳的那边,还是黑夜。这句什么意思?就是说泰山太高了,高到什么程度 能够把天一分为二。朝向太阳的那边,天已经亮了;背对着太阳的那边,还是黑夜——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泰山的高处云层很厚,泰山上不断涌起的云彩使杜甫感到很震撼。“决眦”就是眼睛一直盯着看,看着鸟慢慢地飞到泰山上。

这两句写得特别美,既有大笔的勾勒——“荡胸生曾云”;又有特写的镜头——“决眦入归鸟”。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只看泰山他觉得不过瘾,“会”是古人的口语。如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长风破浪会有时”。

“会当”就是“必须、一定要”的意思;“凌”就是超过。杜甫说:“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上去!”干什么呢——

“一览众山小”

这叫“目空一切”,杜甫说;“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顶,到时候所有的山都在我的脚下!”

年轻的杜甫真是狂,他还有一首诗也是年轻时写的叫《壮游》——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杜甫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到处去玩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杜甫说,当时的那些文人、进士都认为我是班固、扬雄。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扬雄,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说,我七岁写诗就写得好,我一写就写凤凰。大家都知道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骆宾王七岁也写诗,骆宾王写的什么大家都知道就是那首人人都会背的《咏鹅》杜甫说;“我才不写鹅呢!我一写就写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杜甫说,我九岁就成了书法家。我不光诗写得好,字也写得好。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杜甫说,我性情豪放而又酷爱饮酒,,嫉恶如仇而刚肠直爽。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杜甫说,我根本看不起和我同龄的人,我结交的全部都是一流的名人、文人。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杜甫喝了酒以后放眼天地之间,看到的都是俗物。年轻的杜甫狂起来真是要命。

这首《望岳》他是写自己的胸襟、气魄、壮志,这首诗是抒发性情。我们再来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考上进士以后,一直坚持做地方官。他在当时浙江的鄞县,也就是今天宁波市的鄞州区他在那里当县令。王安石当时治理的特别好,到了宋仁宗的时候国家的经济出了问题,中央反复调王安石回来 王安石不来。

王安石给宋仁宗上了《万言书》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要我来可以,但是要按我说的办。”这个时候的王安石也是野心勃勃,自我感觉良好。大概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王安石从鄞县回到家乡了路过杭州,登上了灵隐寺的飞来峰。

飞来峰浙江有两座,一座是在绍兴的林山上的飞来峰,一座就是杭州灵隐寺前面的飞来峰。王安石诗中的飞来峰其实两座说哪一座都可以,但一般人认为这首诗中的飞来峰是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我们看看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是写实——“飞来峰上有一个塔”。飞来峰本来就很高又登上千寻塔就更高了;“闻说鸡鸣见日升”由于很高所以王安石想到了前人说的只要听见鸡叫就能看到太阳升起来。因为千寻塔上非常高鸡能够最早感受到天亮,只要鸡一叫就能看到太阳升起来。

第二句是虚写他是听说的,“闻说”就是听说。他不是登飞来峰吗,王安石肯定不是半夜去登,所以第二句是虚写。王安石一直在想为什么听见鸡鸣就能看到太阳升起来呢,他一直一直想,然后突然想到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突然想到,由于没有任何遮挡物,所以鸡能够最早看到太阳。为什么没有遮挡物呢——“自缘身在最高层”当登上飞来峰的千寻塔上以后,所有的浮云都挡不住自己的眼睛。

大家坐过飞机没有,在坐飞机之前还是阴天。上了飞机,飞机飞到高空以后,再一看外面是晴空万里。由于千寻塔非常高所有的浮云都挡不住自己的视野,所以鸡能够最早感受到天亮。

王安石的这首诗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李白有一首诗《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那么王安石的这一句是颠倒来写,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自缘身在最高层”。你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这首诗的特点,它也是山水诗、也是登山,但是王安石登上去以后什么都没见到他只是在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是要写登飞来峰之所见,他是在写登飞来峰之所思、之所想。

有人要说了;“既然想干嘛要去登呢?在家里不是也可以想吗。”

只在家里想你能够想出很多东西,如果你没有触景生情,只是在家里想你也可以想到“飞来峰上千寻塔”;你也可以想到“闻说鸡鸣见日升”。但是你不可能想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那么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你的见识,屁股决定你的脑袋,眼界决定你的见识。你位置的高低,决定了你视野的远近,也决定了你思想的深浅。你站在什么位置,决定了你现实的高度,也可能影响你精神的高度。

我们常常说“井底之蛙”井底之蛙为什么不行呢?因为太低了见不到什么东西。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一定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我们尽量要站在现实的高度,同时也要站在精神的高度。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得远,你才能把事情看通透。

这两首诗一首是在诗中抒情,一首是在诗中说理。杜甫的《望岳》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目空一切”的气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王安石善于思考,我们感受到了王安石思想的深度。

这两首诗一个是胸襟的博大,一个是思想的深度。所以我们每个人感受一个事物的时候,有的人理性很强,有的人感性很细腻。不同的感受方式,不同的体验方式决定了你写诗不同的特点。

唐诗重在抒情,重在吟咏性情。宋诗爱发议论,往往重在写理趣。这个特点很明显,但是钱钟书先生说,唐诗和宋诗的区别还不仅仅是时代的区别,而是一个人性格的区别。唐诗中间也有宋调,宋诗中间也有唐音。

宋朝有的诗人也喜欢在诗中抒情,唐朝人诗人也喜欢在诗中说理。到了中晚唐有的诗人爱在诗中说理,比如杜牧。以后有机会我们接着讲!

本篇内容,如有遗漏处,请多海涵!

本篇内容,如有不详处,请多指教!

上一章 唐诗VS宋诗(一) 子渊读诗词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