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子渊读诗词
本书标签: 短篇 

老李和老孟

子渊读诗词

今天我和大家讲一首李白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先说一下黄鹤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原为军事用途的瞭望楼,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

我们回到这首诗,我说一下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那么“广陵”就是扬州,作为中国古代九州之一的扬州,在秦汉时期被称为“广陵”(也有“江都”的叫法),北周时期改广陵为吴州,直至隋开皇九年才被改为“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个浪漫鬼,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孟浩然也是一个浪漫鬼。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李白一直特别敬重他,你看李白给孟浩然写的诗《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在这首诗中不断地恭维孟浩然,夸赞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其实李白也非常风流,所以他和孟浩然是一路人。那么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于什么时候呢?

时间上很难说,可能是写于开元十七年或者是开元十八年之间 为什么呢?开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27年孟浩然进京赶考,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 他的家里很富有。孟浩然出生在湖北襄阳的“涧南园”,家里很有钱、有田地、有仆人,还是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认定自己的孩子是亚圣孟子之后,所以给儿子起的名字,也是出自孟子的名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元727年孟浩然接近40岁 自我感觉良好,然后就去京城考进士。孟浩然本人在当时已经是扬名天下的大诗人了,他的朋友圈里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等…… 这些人都是当时诗坛上的大神,大神级别的人物。

当时李白和王维都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了,王昌龄有“诗坛夫子”之称。你交什么档次的朋友,你就是什么档次的人,可见孟浩然挤进了第一档。

不仅如此孟浩然一到了京城很多朋友都开始结交他,古代文人经常搞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创作活动叫“联句”。这种活动就是许多文人在一起共同出一个题目,然后第一个人写两句、第二个人写两句、第三个人写两句 以此类推,看哪位诗人的诗才更敏捷。

孟浩然一到了京城很快以自己的才华征服了天下,他当时参加了这种文化活动。他写了两句联句,写得最好“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河汉”就是天河。夜晚的天河上面飘着淡淡的白云;“疏雨”就是细雨,细雨落在梧桐树的叶子上发出“咚咚咚——”的声音。这两句对偶漂亮,语言非常清淡。

这两句一出大家都开始鼓掌,所有人都认为孟浩然绝对能考上进士,而且有了李白、王维这些人的支持。但人生有很多偶然性,孟浩然一考就落榜了,他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

我估计是因为他可能有点飘了,一到京城好多人都开始捧他 都快把他捧上天了,要是我我肯定也飘了。孟浩然落榜以后跑到王维的办公室里发牢骚,这段故事我在“诗佛——王维”这一章节中讲过,我就不多说了,但这段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究……

在这段故事里孟浩然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两句触动了唐玄宗,唐玄宗一气之下将孟浩然赶了出去。被赶出去的孟浩然心情肯定不好,所以他一个人到处去旅游,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心情不好,旅游散心。”

他从襄阳到洛阳、到武昌、到扬州、再到江苏、浙江一带到处去旅游,唐朝人本来就有漫游的习惯,而且此时孟浩然还没考中进士,心里很憋屈所以到处去解闷。

孟浩然从武昌的第一站就是要去扬州,扬州当时山清水秀,美女如云。杜牧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是一个好地方。

李白和孟浩然相见的时间也可能是在开元18年也可能是在开元17年,具体是哪一年还不能准确的判断,但肯定是这两年。

当时李白在武昌和孟浩然相见,这次见面也有可能是他们邀约了一下。李白在黄鹤楼设宴为孟浩然送行,当时唐朝的黄鹤楼是比较矮的大概两三层,不像现在这么高耸入云。但是在当时是最高的楼,这首诗就是写于这个时候。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好在哪个地方。我们说一首诗好,往往总是说“情景交融”什么是情景交融呢?情景交融讲的是情和景的关系,清朝人王夫之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首诗一起笔——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题材是送别诗,诗歌的题材是七言绝句。“故人”就是老朋友、好兄弟,第一句是交代。由于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都有一个不明文的惯例,首句要点明相送之地,就是要切题、紧扣标题。

这首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就是标题的黄鹤楼,“故人”就是孟浩然。为什么是西辞呢?因为扬州在武汉的东边,所以是“西辞黄鹤楼”。李白和孟浩然都是浪漫的诗人,孟浩然的浪漫是一种内在的浪漫,不像李白,李白浪漫起来真的是吓死个人。

孟浩然一辈子很潇洒,活了五十多岁一直都没干过什么正儿八经的事,李白还当了一两年的翰林学士,孟浩然的死因也是很耐人寻味。

史书上说孟浩然是“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死。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拜访老朋友孟浩然,两个人相见甚欢,摆了一桌宴席。孟浩然在这之前就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就像我们今天说的身上起疹子,眼看马上就要治好了,医生叮嘱他;“不要饮酒!不要吃海鲜之类的食物。”

结果孟浩然和王昌龄一见面,两个人特别高兴把酒言欢,孟浩然把医生叮嘱他的话全部都抛之脑后,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结果病情复发“食鲜疾动”。孟浩然生病应该忌口,结果不光不忌口反而纵欲过度,把自己吃死了……

我们再回到这首诗,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的漂亮,首句点明了相送之地。黄鹤楼有一个传说,传说有个仙人叫“贾祎”骑着仙鹤从黄鹤楼上飞走了,所以崔颢有一首名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楼是天下的名楼,充满了神奇的传说;楼上的两个人,是名扬天下的浪漫鬼。这首诗开始“故人西辞黄鹤楼”下面越写越漂亮——

“烟花三月下扬州”

什么叫“烟花“呢?有人说是指美景、有人说是指杨柳、有人说是指柳絮。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告诉大家湖北省有“千湖之省”之称,湖北是中国湖泊最多的省份。

那么湖泊多了有什么问题呢?比如武汉有中国城中最大的叫“汤逊湖”,中国城中第二大湖叫“东湖”也是在武汉。武汉东湖的面积是杭州西湖的7倍,汤逊湖面积又是东湖的至少10倍左右,汤逊湖很大。除此之外武汉市城郊还有“梁子湖”比汤逊湖还大,烟波浩渺。

那么湖泊多了又有长江,会出现什么问题?水蒸气很重湿度很大,到了春天湿度就更大。湿度大会出现什么现象,春天的花开了以后花朵上面会罩着一层水汽、一层雾。所以把那种花叫“烟花”,他写出了烂漫的春色。

“烟花三月下扬州“我们刚刚讲了,首句是交代什么?首句是交代相送之地,第二句是交代故人将到之处——扬州。

送别之时是烟花三月、春光明媚,而扬州是美丽的扬州,山清水秀,美女如云。古人在送别友人的时候往往都有种沉痛“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包括王维的阳关三叠《送元二使安西》写的很凄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兄弟,请你再喝一杯吧……再喝一杯吧,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好兄弟了!”这首诗写得很悲凉、很痛苦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一送别就痛苦。

而李白的这首诗写的特别轻松愉快,没有一丝凄凉之感。这两句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语言不平淡色彩鲜明,古人把色彩鲜明叫“丽”。

但是烟花三月又很清新淡雅,春意盎然。所以这两句在语言上是“清丽”,而不是“浓丽”。清丽——清新而又艳丽。这两句交代了相送之地、相送之人、相送之时、将到之处。那总要表个态吧,那要怎么送呢——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要认真的品味这首诗的美,大家都知道诗歌有跳跃。这首诗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从第二句到第三句它的跳跃是怎么样的?它省略了哪些东西?

他们喝完了酒、吃完了饭、聊了天,然后李白挽着孟浩然的手把他送上了船,李白把这些过程全部都省略掉了。他直接就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什么要这样写?“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就包含了四个时间层次——

首先是孤帆;孟浩然刚刚上船,此时江面上是一叶孤帆,所以是“孤帆”。远影;船上的船夫开始划船,古代的船不像现在,现在都是机动船。古代的船完全是靠人工来划,划的过程很慢,那么他慢慢地划,船就慢慢地走远。然后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所以是“远影”。碧空;“碧空”就是天空。此时船越来越远了,船上的故人也没了踪影,就连远影都看不到了,只能看到蔚蓝的天空所以是“碧空”。尽;此时船和故人都看不到了,苍茫的天地和万里的江水连到一起,所以是“尽”。

他写了四个时间层次;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是通过空间来展示时间,通过空间的变动来展示时间的流逝。刚才讲了古代没有机动船,全部是靠人工划的。那么从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慢的,从“孤帆”到“尽”要好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李白直到看到了尽都还没有走,那么此时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个时候什么都看不到了所以才有了“唯见”二字,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向东流去,江水一直流到远方的天边。他为什么写“唯见长江天际流”?

因为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尽”,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蔚蓝的天空和一江的春水,浩浩荡荡地一直流向远方。李白的思念也像这一江春水向着孟浩然远去的方向浩浩荡荡地流去了……

孟浩然的离开把李白的魂也带走了,孤帆、远影、碧空、尽,什么都没有了而李白还没有回头,还在呆呆地站在原地。这两句写得是依依不舍,在孤帆、远影、碧空、尽,这种纯粹的景物中李白融入进了他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那种深沉的情意、思念、惜别。

就像我们现在男生送女朋友一样,把女朋友送上车依依不舍做最后的告别。车开始走了男生呆呆地站在原地,车子越来越远没有了踪影,但是男生还是站在原地 依依不舍。女朋友的离去把男生的魂都带走了——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飘着些微风

微风吹起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我们再回到这首诗,这首诗“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空间的变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即使孟浩然已经走远,李白还在江边呆呆地站着。李白和孟浩然的这种深厚的兄弟之情,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间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两句看似在写景同时又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情景交融”就是情和景融合在一起,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很多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的结尾也是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以景结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写得特别漂亮!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本篇内容,如有遗漏处,请多海涵!

本篇内容,如有不详处,请多指教!

上一章 幽州台上的叹息 子渊读诗词最新章节 下一章 要嫁就嫁杜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