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文案故事馆星陨
本书标签: 短篇  文案故事 

关于——蓝

文案故事馆星陨

讲个故事。

有一种蓝,本身有种吸附一切的魔性。一个法国人形容它说:“你的思想会比眼睛先看到。”

这种蓝的缔造者自己说:“借助色彩,我体会到一种与空间同化的感觉,我是真正自由的 。”

是的,“像风一样的”自由。这正是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短暂的34岁的全部生命体验。它似乎被倾注在这了这色彩里。

他真正从事艺术创作的时间只有8年,但他创作出了1077件作品。蓝色,是这些作品的灵魂主线。

这个故事告诉你,克莱因是如何找到了这个蓝?而这个蓝又为何如此迷人?

1、

解读克莱因的文章很多,也都会提到他在20岁左右加入过一个叫“玫瑰十字社”的神秘组织。但这个经历,对于“克莱因蓝”诞生的因果关系往往被弱化了。

从传统的标准来看,出生在法国尼斯的伊夫·克莱因无疑是一个学渣。他不怎么喜欢读书,高中毕业文凭都没有拿到手。但就和很多天才一样,他有着惊人敏锐的感官系统,右脑超级发达。这无疑和他的基因有关。他的父母全是艺术家。

但在他继承家族血液里的衣钵正式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之前,得先“找到那个给他三颗痣”的人。所以他走了很多离经叛道的“歪路”,看上去和艺术没有半毛钱关系。他玩过几年爵士乐,也没持久。后来到当地一个“职业专科学校”:尼斯商船学院学习航海。又跑去巴黎学过段时间日语。

再后来,他加入了一个柔道练习团体和“玫瑰十字社”。这两件事没有关联,但差不多同时发生。和前面的那一连串折腾也没有什么关联。

这一年,他20岁。

我相信,是克莱因出于本能的感知力,驱使他在向内探求自我和启示的过程中,找到了这个神秘社团:“玫瑰十字社”。

看过丹.布朗《达芬奇密码》的人多少会有印象:在14-15世纪间,罗马天主教廷出现的“大分裂”,几次出现与梵蒂冈相对立的反教皇,著名的两个是克雷芒七世和约翰二十三世。这位反教皇的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就是“玫瑰十字”成员。1188年郇山隐修会曾将“真宗玫瑰十字”作为隐修会的副名,表明郇山隐修会可能就是最早的玫瑰十字教派。

丹·布朗在前页里写道:“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多西耶秘密》的羊皮纸文件,才知道包括波提切利、艾撒克.牛顿、维克多.雨果、让·科克托和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

玫瑰十字社的神秘标志——玫瑰加十字。玫瑰是一个象征繁殖力和纯洁性的符号,玫瑰的红色暗指基督的血,隐藏在花瓣间的金色花蕊暗指着隐蔽在人性中的神性,玫瑰的花瓣依据黄金分割率生长。花瓣数量也有讲究,一共有10个,是一个完美的毕达哥拉斯数字。十字架象征人类的身体。玫瑰十字会的问候语是“愿玫瑰在你的十字上绽放”。玫瑰十字徽章为金色曙光二阶成员所有,只有晋升至5-6层阶之后才有资格佩戴。

玫瑰社的创始人是个谜。这里面,弗兰西斯·培根的“疑点”最大。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本身就是实验科学的创始人,近代归纳法创始人。他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拥护清教,主张改革。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培根称作“英国唯物主义第一个创始人”,但在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里,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反正这位神秘社团创始人创办玫瑰十字会的初衷,是折衷采纳神秘主义、哲学和科学的成果,来帮助人类的“灵性”发展。

他们认为,神弥漫于宇宙万物之中,人只要一旦意识到神就存在于自己之内,而他作为一个宇宙的缩影,就能够主宰宇宙的力量。

这一切对20岁的克莱因有着相当的吸引力。他完全接受了“灵性说”。并在玫瑰十字会的“伟大传统”指引下,开始寻找和发掘自己的灵性。

2、

柔道,可以视为他试图从东方文化中发现“灵性”的一种途径和开始。

这种着迷,让他在加入“玫瑰十字会”并在本土学习柔道四年后,执意远渡重洋去柔道发源地日本。只为研习柔道。

柔道源于日本武士间空手搏斗的“柔术”,是一种以摔法和地面技为主的格斗。它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显然,柔道讲究的是“术”和“道”,讲究攻防结合、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是基于想法的技巧,而非力量的对抗。他四处求访日本国内的柔道高手。

二十出头的克莱因对这种东方之术表现出了相当的悟性。加上之前在法国打下的基础,只用了一年,他就在日本获得了柔道中的高级段位:四段。这个成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欧洲,可以说是顶级高手了。他对柔道里的摔法和关节技都相当精通,运用娴熟。

他还不满足于实战,把自己对灵性修行的体验和柔道的攻防心得进行总结。编过一本关于柔道战术的小册子。书里图文并茂,动作都由克莱因本人亲自演示。这本书目前仍然在法国发行。

作为对这段经历的总结,克莱因回国后开起了道馆。在法国招生习武。但这件事很快黄了。据说原因是天马行空的克莱因和官僚、陈腐的法国柔道协会完全不对付。柔道协会拿营业执照要挟他,就不给这位东渡归国的馆长发放“经营许可证”。这可能确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一点,克莱因并没有强烈的要以柔道作为终身职业的愿念。

这不重要,这只是他寻求“灵性”道路中的“术”。这个阶段,他毕业了。

在练习柔道这几年间,他已经开始拾起家族衣钵——画画。他的画还很特殊:从开始就只有一种色彩。

3、

从世俗的身体里寻找“灵性”,就得超越有形之物,抵达无形之境。就得不断化繁为简。

“玫瑰十字会”虚虚实实,保存下来的证据十分有限。有份“玫瑰十字会的宣言”里提到,在宗教和科学之间,具有一种完全相符的并发情况。“感觉”就是这种并发,是灵性的原点。

伊夫·克莱因后来有段论述,可以看作对这段核心教义最生动的注解。他说:“什么是感觉?感觉就是存在于我们自身存在之外,但又永远属于我们的东西。生命本身并不属于我们,但我们的感觉让生命属于我们,我们用感觉来感受生命。感觉是宇宙,是空间。是大自然通用的货币。我们可以用它来购买’元物质’状态的生命,想象力是感觉的交通工具,张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获得作为绝对艺术的生命。”

他还说:“ 一幅画的质量,它的终级实在存在于它的视觉性之外。”

看到这里,你就会大概明白,克莱因的艺术起点,为什么是“单色画”?

因为他坚信,表达一种感觉,不用解释,也无需语言,最单纯的色彩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力。

毫无疑问,这是“玫瑰十字会”信仰、东方柔道的身体实验,给予他的共同启示。这种平衡及“空”的哲学观,为克莱因找到一种打通东西方语境的内在语言。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找到最纯粹,最接近感觉本质和“灵性”本质的那种颜色。

1955年,他画了《橙色》。画布上均匀的橙。像结满果实的果园一样明亮。但没有一点一线,没有形色。就是颜色。只有一种。就是这么任性!

他用这作品,去触碰了下现实世界的规则。在“新现实主义沙龙”还处在一种观念形成期的时候,克莱因拿他的《橙色》去参加这个新锐组织的展览。

结果,即便是有着当时最先锋观念的“波普艺术”新浪潮的发起者们,也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现成品”。他们对克莱因说:“这幅作品,真的是不太够。如果您能接受至少添上一小道,或者哪怕是一点点别的颜色,我们也说不定会同意展出。但是如果光是一种颜色,不行,不可能的……”

后来的结果你们都知道,克莱因不只成了“新现实主义”里的一员,还是这个艺术流派的扛把子,是最面最核心、也最昂贵的代表。

当年被拒绝的克莱因,遭遇挫折后,不仅没有调整自己的方向,相反更往前走了一步:不光要单色,还要进一步“提纯”。他要找到更纯的单色。

在一系列的单色风暴后,他找到了至纯的蓝色。

这经验仿佛回到了他早年短暂的航海经验。少年记忆中的愉快和自由感,跟随着这亲切的色彩奔涌而至。

克莱因意识到,他一直在寻找的所谓“灵性”,一直存在于他的身体里。这是与生俱来的身体记忆。蓝色,是海洋,是天空,是宇宙,是生命的本质。也正是他体内的“神”啊。

4、

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灵魂粉刷匠。但克莱因仍然不满足于蓝。他还要找到不可被替代的“蓝”。只属于他。

他挑选了这种“深群青蓝”。这种蓝的主体色调是既不偏绿也不偏紫的中间调蓝色(也叫“真蓝”,true blue),但底调却带些紫意、绿意。“深群青蓝”的名称源自意大利语,意为“海那边来的蓝色”,是因为天青石最先来自阿富汗及其他东方国度。

群青色早年是从自然的青金石里提取而成的,是全部绘画原料中最昂贵的。比同重量的黄金要贵两倍以上。因此这种色彩早年也只有教会才有钱承担得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里出现的圣母玛利亚身上穿的蓝袍就是这种蓝色。

购买作为颜料的群青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们最昂贵但又最省不了的开支项。据说画工们一次次地在水里洗涮画笔,以期能为他们攒得哪怕是一小撮如此昂贵的色料残余。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的20年内,寻找人工合成制取群青的方法便成为化学家、颜料制造商们努力的重要方向,直到一位叫吉美的法国化学家最终完成了这个使命。

这解决了克莱因在画作中大面积使用群青的门槛问题。克莱因还找到了0:47:167的RGB比值,所谓的绝对之蓝,理想之蓝。它与环境色在视觉对比上有着强烈冲突,格外能体现出自我存在意识。

但还有一个技术问题有待解决:一种色素的最终显色,其实是由黏合剂工艺决定的,而传统的油画调色油,常令蓝色颜料在干燥之后暗沉无光。也就是说,对油画来说,技术条件限制了群青的光芒。

所以,我们看到像《一分钟的蓝色火花》这样克莱因在1957年前后早一批的蓝色作品并没有像后来那样耀眼又纯粹的光泽。

这个时候,“玫瑰十字会”隐秘流传的炼金术和神秘方术再次显现。克莱因就像一名四处寻方的炼金士。他找到了“玫瑰十字会”的一位同修,巴黎的爱德华·亚当(Edouard Adam)。这位真是一位“炼金”的高手。他一直在给毕加索研发颜料。

这个时间持续很长。爱德华·亚当和克莱因发现将纯净的干燥颜料悬浮在透明的合成树脂,并以醚和石油作为溶剂,能完美地保持群青色素。他们在一个作坊里不断地调试颜色。亚当最后发明了一种机密的合成介质,打造出天鹅绒质感的天青石蓝。

此时,非凡的克莱因蓝(IKB)才真正问世。一种至纯之纯,令它具有强烈的视觉攻击力和明净空旷的视觉系统。克莱因在1960年为它申请了专利。

克莱因对那些现场沉浸在他的蓝色魔法里的观众们说,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只需要和他一起沉醉在,这一片广袤的蓝色之中就好。

“克莱因蓝”,就是他自己。

1962年,克莱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他没有迈过自己的第三个本命年。

但某种意义上,他寻找性灵和自我的使命完成了。

cr:荐见

共计4202字

上一章 无题,摘自小故 文案故事馆星陨最新章节 下一章 说魔女,摘自小故